記得北上念大學的後第二個禮拜天,


搭火車到桃園找二堂哥玩,


他帶著女朋友〈後來成了我的堂嫂〉和我一起去看電影,


看的就是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


記得電影的開頭鏡頭一片黑,


然後慢慢開了個小洞,


性急的堂兄問我那是啥阿?


我說那應該是火車過山洞吧!


我話一說完,鏡頭果然是火車過山洞!


堂兄還稱讚我,果然是念大眾傳播的。


直到電影結束後,我問堂兄看完感覺如何?


他回我一句話:淡淡的,沒啥味道,


我聽了後謹以微笑回應,


因為我知道,那才是侯孝賢的功力所在!


擅用長鏡頭或是一鏡到底的導演除了日本的小津安二郎外,


就屬侯孝賢了!


那種寫實及自然不做作的風格,正是我最喜歡的調性,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侯導的電影。


有興趣不妨看看有關他的介紹吧!




 


 


侯孝賢簡歷:


1947年出生於廣東省梅縣,國立藝專電影科畢業,1973年進入電影界,擔任李行的場記、助導,並從事編劇,作品有《桃花女鬥周公》、《早安台北》、《蹦蹦一串心》等。自1981年《就是溜溜的她》起開始擔任導演,並與陳坤厚搭檔,由侯孝賢編劇、陳坤厚擔任攝影師,兩人輪流執導,拍攝一系列頗為賣座的商業片。1982年的《在那河畔青草青》因為影片的清新風格與環保概念,博得當時新派影評人的一致讚揚,成為「台灣新電影」運動的一次前奏。而在新派影評人以及文化界人士的影響下,侯孝賢開始擺脫過去商業電影的窠臼,以比較嚴肅的態度拍攝電影。1983年侯孝賢與萬仁曾壯祥合拍的《兒子的大玩偶》(改編自黃春明的三篇小說),為台灣新電影開啟新的紀元。同年拍攝的《風櫃來的人》,是侯孝賢由過去直覺的拍攝方式轉為自覺創作的一部重要電影,本片與之後的《冬冬的假期》(1984)、《童年往事》(1985)、《戀戀風塵》(1986)等片皆為侯孝賢自傳性電影階段,他在這些影片裡所關注的青少年成長、鄉土題材與所發展出來的美學風格成為台灣新電影的重要標記,對當時與以後的台灣電影影響深遠。在《尼羅河女兒》(1987)輕觸當代台灣灰色寓言之後,侯孝賢由鄉土題材轉而處理歷史題材,《悲情城市》(1989)、《戲夢人生》(1993)及《好男好女》(1995)合稱「台灣三部曲」,影片所處理的歷史涵蓋日治時期、二二八事件以及九○年代台灣的當下。其中《悲情城市》於1989年獲得威尼斯金獅獎,不但奠定侯孝賢國際電影大師的地位,也為其後的台灣電影開拓出「國際影展路線」。1993年的《戲夢人生》為其創作歷程中的一次顛峰,其最著名的長鏡頭、固定鏡位、空鏡頭等,在此片徹底發揮。1996年的《南國再見˙南國》試圖回歸創作初期的直覺,捕捉台灣當下的現代節奏。1998年的《海上花》突破過去寫實的基調,以細膩富麗的電影鏡頭述說一則世紀末的滄桑寓言。到了2001年的《千禧曼波-薔薇的名字》則更加擺脫以往的影片風格,以同情的觀點捕捉現代都會年輕世代的浮世風景。

侯孝賢以其長鏡頭美學、固定鏡位、忽略敘事因果關係、寫實風格等為其影片特色。其影片在1983-1987年多不採用明星,自《悲情城市》後開始,逐漸採用明星作為演員。他意識到台灣電影環境無論是硬體設備或是人才上的缺乏等,都顯得極其困窘,於是自新電影風潮時期便常資助其他導演拍片,比如楊德昌拍攝《青梅竹馬》時便是由侯孝賢抵押房子出資,並擔任片中的男主角。侯孝賢任俠的作風與熱情的活力使其成為新電影陣營中的領導角色。而新電影陣營當中最常與侯孝賢合作的工作人員是編劇朱天文,自1983《風櫃來的人》開始,朱天文便成了侯孝賢的長期編劇搭檔(其中也有朱天文和吳念真一起合作的作品)。其他常合作的人尚有早期的攝影師陳坤厚(後來也成為新電影導演之一)、以及後來的攝影師李屏賓、錄音師杜篤之、剪接師廖慶松等。

2000年侯孝賢創立了「戲弄電影網」,以互動式電影帶動網友參與創作的風氣,並提供創作機會給青年學生,整合了多方的資源,讓創作者與觀賞者有了一個不同以往的交流媒介。2002年,侯孝賢與當代重要電影工作者及電影相關人士成立「台灣電影文化協會」,以促進影像藝術文化交流、整合影像創作資源為目的,並將定期舉辦電影相關教育訓練及活動,培育影像創作人才,透過影像來持續推展文化與教育活動。2002年11月,侯孝賢以「台灣電影協會」理事長的身分,接受台北市文化局委託,打造前美國大使官邸成為「台北之家˙光點台北」電影文化空間。




 


侯孝賢作品一覽表
千禧曼波 Millennium Mambo 2001
海上花 *1998 Flowers of Shanghai 1998
侯孝賢畫像* HHH: PORTRAIT OF HOU HSIAO-HSIEN 1997
南國再見,南國 GOODBYE SOUTH, GOODBYE 1996
好男好女 1995
戲夢人生 Puppet Master, The 1994
只要為你活一天 *1993 Treasure Island 1993
尼羅河女兒 DAUGHTER OF THE NILE 1987
戀戀風塵 Dust In The Wind 1986
福德正神 1986
青梅竹馬 Taipei Story 1985
最想念的季節 1985
童年往事 本片是關於男主角阿哈一家,貫穿1950年代末期到1960年》 1985
青梅竹馬 Taipei Story 1985
冬冬的假期 A Summer at Grandpa’s 1984
兒子的大玩偶 The Sandwich Man 1983
小畢的故事 GROWING UP 1983
油麻菜籽 Ah Fei 1983
小畢的故事 Growing Up 1983
油麻菜籽 Ah Fei 1983
在那河畔青草青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 1982
風兒踢踏踩 1982
俏如彩蝶飛飛飛 1982
就是溜溜的她 1981
蹦蹦一串心 1981
就是溜溜的她 1981
天涼好個秋 1980
我踏浪而來 1980
早安台北 GOOD MORNING , TAIPEI 1979
秋蓮 1979
昨日雨瀟瀟 1979
翠湖寒 1978
煙波江上 1978
男孩與女孩的戰爭 1978



 


 戀戀風塵電影音樂


 假如你要負笈他鄉,包包裡只能放一張CD,那就帶這張吧。


1986年,許景淳還沒得金曲獎,陳明章還沒變成「台灣的最後一個歌謠傳奇」,兩個不滿三十的年輕人,沒什麼錄音室經驗,就決定要幫侯孝賢的電影《戀戀風塵》做配樂。當然,那時侯導也還沒得金獅獎,拍出來的電影沒幾個人要看。


陳明章用一把六百塊的爛吉他和許景淳的鋼琴合奏,兩個人錄了半天,侯孝賢卻只剪了不到四分鐘的音樂用在電影裡。誰也沒想到,這短短四分鐘的音樂,讓《戀戀風塵》在1987年法國南特影展勇奪最佳配樂獎,創下台灣電影史的紀錄。


這段故事不久就被大家遺忘了。直到1993年,水晶唱片打算重新出版當年錄下來的許多音樂,卻沒有人知道母帶在哪裡。直到當年的攝影師想起家裡有個墊在書櫃下面的盒子,拉出來一看,塵封的母帶赫然在目。


事隔七年,許景淳與陳明章都已結婚生子,也都成了公眾人物。然而他們還是回到錄音間,重新詮釋當年未完成的作品,和1986年的原始錄音一起出版。樂聲中,年少純情的火花依舊,卻更多了幾分飽滿從容的自信。木吉他、鋼琴和大提琴的簡潔對話,是九份的濃霧,是太平洋畔的雨水。樂聲輕柔,卻深深刻進你我的記憶底層,愈聽愈深沈。


相信下下世紀的台灣囡仔,聽到這張唱片還是會動容落淚的。




 


戀戀風塵 DUST IN THE WIND


導演:侯孝賢    編劇:朱天文/吳念真



        本片是侯孝賢導演拍得最真切的電影,體現了青春成長的酸甜苦辣,以及貧寒青年初次到熱鬧城市的體驗,很真切,很微妙。描寫礦工山鄉一群子女,出城謀生。男主角王晶文一邊讀夜校,一邊在小印刷廠做學徒,女主角辛樹芬則在裁縫店工作。男孩晚上下課騎破車穿過半個臺北接女孩下班。同鄉少年們常在亂七八糟的戲院廣告部聚首,又在小吃攤聚餐,有時一起回鄉過節。


          後來男孩子要去金門當兵,女孩用掉幾乎一個月的薪水,買了一千零九十六個信封,貼好郵票,寫好地址,要男孩天天寫信給她,這時男孩連她的手都沒牽過。男孩很癡情,然而當兵回來,女孩已嫁人,嫁给那个天天送信的郵差。


          此為编剧吴念真的一段人生往事,有點感傷。本片格外情境交融,感性濃郁,無疑是導演的顛峰之作,在平凡中显出不平凡的神韻。






海上花劇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