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凌晨的敦化南路


 


由於週日早上一大早,


客戶的運動大會將在台大體育館舉行,


為了讓整個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必須連夜進場趕工,將所有硬體工程搞定。


 


由於約定進場的時間是在凌晨,


為了節省計程車費用,


所以我趕在捷運還在運轉之前從家裡出發,


準備先到誠品敦南店逛逛,


搞不好可以選到幾本不錯的書,


坐在誠品書店附設的咖啡廳,


點一杯咖啡,看一會兒的書,


等過了凌晨一點後再前往台大體育館的工作會場。


 


 


步出捷運敦化站後,才知道天空正下著雨,


好在雨勢並不大,才沒有讓我這個出門不喜歡帶雨具的人造成困擾。


我已經不記得有多久,沒有在接近凌晨的深夜走在安和路上了


雖然一路上盡是下著雨,但是打扮入時的年輕男女,


好像絲毫不減興致的排著隊,正準備進入夜店裡去享受屬於他們的假期。


 


走進誠品敦南店時,突然感覺到有點過於寂靜的感覺,


因為往昔門口都會有著不少販售服飾的少男、少女和顧客停留在那,


可能是因為下雨的關係吧,門前只剩下兩個攤位,顯得有點冷清!


 


好在以二十四小時營業的誠品敦南店,


果然是名不虛傳,


整個書店裡的人潮幾乎和白天沒甚麼不同,


還是那麼溫暖和恬靜。


 


這突然讓我想到一件很微妙的事情,


原本是一個週末假日的深夜,


有的人可能要打一夜的麻將,


有的人可能要一整晚和電腦遊戲對抗著,


有的人早已進入甜甜夢鄉,


當然也有著這準備進入夜店HIGH它個一整晚。


 


而我這個得撇下還未看完的NHK阪本龍馬傳,


必須在假日深夜外出工作的人,


竟然可以在懷著略帶不爽的心情,


在下雨的深夜一個人獨自走過敦化南路,


跟一些還不想睡的夜貓子聚集在誠品書店裡看書,


想想也真是一件滿有趣的事呢。


 




 



 


在誠品敦南店裡,


分別買了吳念真新出爐的書:「這些人,那些事」,


以及施叔青的「風前塵埃」和「三世人」三本書。


 


雖然吳念真這本新書,


是收集他近年來在時報週刊上所發表的文章,


有些文章我可也曾閱讀過。


但是我就喜歡吳導寫的文章,


每一篇都會令我萬分感動。





至於施叔青的「風前塵埃」和「三世人」這兩本書,


跟我在八年前所購買的「行過洛津」,


剛好是施叔青投入生命潛心自律,夜以繼日寫作,


企圖用小說來為台灣歷史作傳的「台灣三部曲」。


 


十幾年前我拜讀過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


分別是「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荊」與「寂寞雲園」。


她藉由故書中一位妓女黃蝶娘的家族故事,


串連了整個香港百年的發展史,


或許這一系列的長篇小說,主角人物和所發生的時地物,


都是設定在香港,雖然讓我感到親切,


也可以從這系列小說中讀出了中國近代史的悲愴。


 


但我是想,


上述的感受還不如我看完了「台灣三部曲」這一系列的長篇小說來的濃烈,


因為施叔青寫的是台灣,


是一個大家所有的祖先,都已經渡台來開墾有近百年歷史的土地。


 


施淑青透過不同的主角人物,


傳達了台灣三代人的台灣認同困擾,


第一代的人,滿清政府甲午之戰後割讓台灣給日本,


有人寧當前朝遺民,不當日本漢奸,


但是這些有氣節的前清秀才,礙於現實,


也只能縱酒藝旦館,笑談風月而已,


他們老舊的思想裡,永遠跟不上當時正急著西化的日本政府。


這些人可以做得到的大概也只有做人的風骨吧!


 


而他們的子孫,也就是第二代,


由於受到日本的基礎教育,


有些窮苦的小孩甚而可以當上醫生,


可以改善原本窮苦的生活而擠身士紳之家,


但卻也得在效忠當時的統治者日本政府與否,


在內心一直徬徨而無所依循。


有的人卻因為當時的異族統治,


除了基於民族的因素之外,也因親眼看到台灣農工街即被剝削的事實,


紛紛籌組思想較為左傾,抗爭稍為激烈的政治或團體組織,


有別於當時有林獻堂等著名士紳所組成的溫和政治團體。


 


而對日抗戰勝利後的二二八事變,


更加加深了第三代人對於台灣和所謂國家認同的迷惑,


這本系列小說中,並沒指出對於台灣認同的方向,


但是她卻將影響台灣認同的各段史實,都一一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週日客戶的員工運動大會


 


今年幫客戶規畫的主題是:「國民學校運動會」,


因此我們的舞台成了小學的司令台,


我們的女主持人穿上了軍服扮演辣妹教官,


也請到了全聯先生來交大家做體操。


以下就是當天的活動照片囉。




 



 


延伸閱讀


 


○吳念真的新書「這些人, 那些事」


內容簡介:


 


吳念真累積多年、珍藏心底的體會與感動。
全台灣最會說故事的國民作家,暌違12年感人之作!
他寫的每個故事,都蘊藏了我們無法預知的生命能量與心靈啟發。
跟他一起回望人生種種,您將學會包容、豁達與感恩……


本書是吳念真導演經歷過人生的風風雨雨和最大低潮後,所完成的生命記事。
他用文字寫下心底最掛念的家人、日夜惦記的家鄉、一輩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灣各個角落裡最真實的感動。這些人和事,透過他真情摯意的筆,如此躍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淚交織的同時,也無可取代的成為烙印在你我心底、這一個時代的美好縮影……


吳念真的真心話:
回憶是奇美的,因為有微笑的撫慰,也有淚水的滋潤。
生命裡某些當時充滿怨懟的曲折,在後來好像都成了一種能量和養分,因為若非這些曲折,好像就不會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見別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見的人與事;而這些人、那些事在經過時間的篩濾之後,幾乎都只剩下笑與淚與感動和溫暖,曾經的怨與恨與屈辱和不滿彷彿都已雲消霧散。
至於故事裡被我提及的所有人……我只能說:在人生的過程裡何其有幸與你們相遇,或輾轉知道你們的故事;記得你們、記得那些事,是因為在不知不覺中這一切都已成了生命的刻痕,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
只是……你們也還記得我嗎?


特別收錄 吳念真近年唯一小說創作<遺書>,寫下對胞弟離開人間的真情告白與不捨。
特別邀請 作家雷驤繪製插畫,看兩位大師以圖文激盪出的精采火花。


 


 


作者/吳念真


出版 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10/26


商品語言/中文/繁體


裝訂/平裝


 



 



 


○施叔青的「台灣三部曲」


繼文學經典的「香港三部曲」之後,施叔青以《行過洛津》一書揭開「台灣三部曲」序幕,《風前塵埃》為承繼的第二部,《三世人》為第三部,本書屬歷史小說,作者施叔青國家文藝獎得主,她以數年時光消化龐大資料,投入生命潛心自律,夜以繼日寫作,用小說來為台灣歷史作傳。並經歷一稿、二稿、三稿數度大修改。


 


A. 「台灣三部曲」之一:


 


○○○年開始,施叔青開始構思企圖心龐大的「台灣三部曲」,以她的家鄉洛津(今之鹿港)為背景,時間推回洛津最為繁榮的清末嘉慶年間,故事描寫福建七子戲的伶人許情三次搭船到台灣洛津,見證了海港起家的洛津五十年興衰,與洛津的瞬間繁華呼應的是許情與一個台灣稚年歌妓之間的初萌的愛情與失落。作者巧妙地藉著戲子的處境與情感世界,呈現當時洛津的面貌與台灣處境,豐富了歷史詮釋難以觸及的角落。


 


 


 


B. 「台灣三部曲」之二:「風前塵埃


《行過洛津》描繪清領移民社會與性別問題,《風前塵埃》則以三個不同的種族、語言生活習慣各異的族群,描繪日治時期的花東。主角有太魯閣族的哈鹿克(「太魯閣之役」),在殖民地移民村和立霧山生活的日本家族(警察橫山新藏、其女橫山月姬),以及愛上橫山月姬的客家攝影師范姜義明。


在這部著作中,作者除了研讀當年日本人的詩作、小說作品和人類學家的紀錄著作外,並旁及茶道花道庭園建築等文化知識。作者在強烈的歷史意識中,細膩描寫庶民的風俗文化、節慶、衣飾、飲食,讓歷史故事變得更有血肉。特別的是著墨於宣傳戰爭的日本民族服飾--和服,描寫當時日本的法西斯暴力美學,織繪有戰爭相關場景物品的和服,有如音樂的主題般,前後出現,貫穿整部小說。


小說除了描述了「太魯閣之役」、佐久間左馬太總督外,作者親身居住花蓮當地,接觸巫師、參加祭典、結識獵人的生活經驗,這些種種也融入小說中,逐漸編織建構出日治時期的花東面貌,引領讀者回到往日的歷史情境中,為台灣文學留下珍貴難得的紀錄。


 


 


C.「台灣三部曲」之三:「三世人」

在時代與不同政權的轉換中,台灣人究竟是誰?
「台灣三部曲」以《行過洛津》揭開序幕,《風前塵埃》為承繼,《三世人》則為第三部。


《三世人》故事從一八九五年乙未割台開始,到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變結束。以失志的士紳施寄生一家三代、不甘受命運支配的養女掌珠、黃贊雲醫生、富家子弟阮成義、蕭居正律師、「大國民」、皇民化運動、清鄉活動、文化協會、1935年台灣博覽會、「農民組合」、自治運動……等人物與事件串起小說情節。並以樟腦作開篇,對照著台灣的命運。


 


 


作者/施叔青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出版日期/2003/12/01/2008/01/282010/10/03


商品語言/中文/繁體


平裝 /平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