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看過「為愛朗讀」這部電影的讀者,
大多知道這部電影的原著,
是由德國法學教授兼作家徐林克(Bernhard Schlink)所小的一本暢銷小說,
其德文的書名為德文Der Vorleser,英文The Reader,
台灣則譯為「我願意為妳朗讀」。
在本這小說裡,徐林克透過一位律師的成長史,
將二次大戰期間納粹殘暴的作為,
藉由法院追訴女主角漢娜的過程中,
點出了不少有關和納粹政黨敗後所延伸的相關議題:
比如說當時在納粹政黨控制下替其工作的人員,
是不是只是很單純地為著自己的溫飽,而替納粹工作呢?
還是他們也和納粹黨那樣懷有濃厚的種族歧視〈歧視猶太人?〉
更甚的是,這些人是否懷有所謂的納粹思想,助紂為虐?….。
對於在二次大戰後才長大的德國人,
抑或是當時被納粹殘殺的眾多猶太人後代而言,
這一段的歷史,似乎有著太多太多的糾葛了,
那就是對於上一代到底有沒曾經做過納粹的幫兇?
是出於自願的還是為現實所逼?
另外就是上一代被德國納粹所迫害的仇恨,是否還繼續傳承下去?
我想這是「我願意為妳閱讀」一書中所導引出來的一些嚴肅課題。
為了繼續探討這個問題,
徐林克(Bernhard Schlink),
繼其全球暢銷著「我願意為妳朗讀〈Der Vorleser〉」之後,
再度推出了以揭發二戰納粹所遺留下來的創痛為主題,
所寫下的一部小說:「歸鄉」(德文Die Heimkehr,英文Homecoming)。
這本「歸鄉」中的主角彼特.德包爾(Peter de Bauer)是一位深懂法律的編輯,
出生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父親是瑞士人,母親是德國人,
男主角彼特自童年時期,母親就已經告訴過他的父親已經死於戰爭之中。
但是對於父親其他一切的相關事項,母親則是選擇規避不談。
直到某一年的夏天,年少的彼特前往擔任叢書編輯的祖父母家中渡假時,
在偶然了機會下,發現了祖父所編輯出版的一套系列小說,
有一本是在描述一個名叫漢克的德國軍人「歸鄉」的故事,
這本書的故事大致是這樣子的:
這位漢克是德國的軍人,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不幸淪為前蘇聯的戰俘,
但他藉由一次囚犯運送的過程中,與一些夥伴趁機逃離戰俘營,
就在歷盡艱辛萬苦的過程後回到自己的家中,卻發現他的妻子已改嫁的故事。
或許是真的心有靈犀的關係吧!
年少的彼特一直為這本作者不詳的小說情節給深深的吸引,
但是就在閱讀的當中,彼特發現小說最後一章的結局竟然被撕去了,
對於彼特而言,這個沒有結局的的故事,始終深藏在自己的心中,
即使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彼特也未曾放棄要尋找這個故事結局的心願。
後來,隨著彼特年齡的增長與研究範圍的加深,
他開始發現這個德國軍人的戰後歸鄉故事情節,
好像和荷馬的史詩作品「奧德賽(The Odyssey)」非常的類似,
只不過這個故事後來的結局,沒有奧德賽作品中那樣的圓滿幸福就是了。
隨著彼特持續不斷的調查,
在加上彼特為了和女主角巴巴娜結婚,到戶政單位辦理戶口登記時,
竟然從戶政人員的口中發現,這本「歸鄉」故事的作者,
竟然是他自己的親生父親約翰.德包爾(John de Bauer)。
為了追查自己的父親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到底用了多少個身分?
扮演過多少次角色?甚至為甚麼透過那麼多角色和文章的撰寫,
為自己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為自己的政治主張,
以及她自己替納粹中曾經做過的一些罪刑,做出強而有力的辯解。
為了想要得知這些完整的答案,
因此彼特離開了德國,飛往美國,
開始去找尋這位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政治學教授的父親,
自己本身並以化名的訪問學者的名義,參加了自己父親的講座,
試圖想要在適當的時機下,提出他歷年來所收集到他父親支持納粹的文章,
用來揭開他父親當年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為納粹所做的宣傳和工作。
只是後來,就在彼特接受其父親的一次「服從實驗」中,
這才從這個實驗中獲知,原本與殘酷施虐無關的一般平民百姓,
可能會被殘酷的獨裁政權的強迫威脅,做出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來,
當事情演變這種地步的時候,
似乎就又回到「我願意為您閱讀」的相同模式了,
那就是戰後出生的德國人面對其上一輩所發起戰爭罪行引起的內心掙扎,
他們究竟是出自被逼迫的呢?還是出於自願?
以及這兩者在法律上以及在人性的認知上,又是要如何地審判?
讀完這本書後,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人,
其實日本的軍國主義和德國納粹一樣,
都是挑起二次世界大戰的元兇。
他們同樣透過大量的宣傳以及洗腦,
並灌輸愛國就就必須一味地服從領袖的指令,
遵從當時操縱國家機器的少數政治人物的指示作戰。
如此才造成那麼多的血腥屠殺事件。
但或許是民族性的不同,以及遭受屠殺的對象也不同的因素吧,
我總是有著這樣的感覺,那就是:
二次戰後的德國,對於戰時納粹所犯的罪刑,都還會進行著不同型式的責任追究;
另外,在二次大戰遭受迫害的猶太人後裔,
截至目前為止,都還契而不捨的在找尋當初犯下罪行的嫌疑犯。
反觀日本二次大戰後,除了接受國際法庭審辦的那幾個軍國主義的將領之外,
上至天皇下至一些不管是自願或是遭受逼迫執行迫害任務的中下級軍官,
似乎都不曾遭受到受害者家屬或是國家所提出的懲處要求,
所以導致二次大戰後出生的新一代日本人,
對於中國所提出的諸如南京大屠殺等爆行的指控,
不是採取不承認就是刻意用淡化死亡人數來敷衍,
這兩種迴然不同的應對與採取的態度,差別真是滿大的,
我想研究各國民族性的學者或專家,
或許也可以從這樣的角度去做較為深入的探討。
延伸閱讀
◎歸鄉〈Die Heimkehr 〉小檔案
作者:徐林克(Bernhard Schlink)
譯者:黃秀如
出版:皇冠文化公司
定價:280元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30日
作者簡介:徐林克
一九四四年生於德國。出身法律世家的徐林克從小就喜愛文學,但卻依從了家人的期待而去鑽研法律,並成為柏林大學的法律教授,也擔任法官,在德國法學界享有盛名。而在法律界的豐富經歷,讓徐林克對犯罪和人性都有著比一般人更深刻的精闢洞察。
一九八七年他與瓦特.波普合著犯罪小說處女作《我遺落的那一半》,即榮獲德國「偵探檔案文學獎」、《世界報》文學獎,並被改編拍成電影。
徐林克在一九九五年出版的《我願意為妳朗讀》,則將他推上了創作生涯的高峰。由於本書的時空背景是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歷,使得這本書格外地撼動人心,一出版即轟動全歐洲,進軍美國也大獲成功,不但是第一本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冠軍的德國小說,也成為全美最當紅、最具影響力的「歐普拉秀」推薦選書有史以來第一本入選的外國小說!至今已被翻譯成三十七種語言,獲獎無數。而二○○四年由德國ZDF電視台所舉辦的「百大最愛德語好書」票選活動中,《我願意為妳朗讀》更高踞當代德語文學的第二名!二○○九年《我願意為妳朗讀》改編拍成的電影「為愛朗讀」,不但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等多項大獎,最後並贏得最佳女主角獎的殊榮。
繼《我願意為妳朗讀》後,徐林克睽違十一年才終於再度發表長篇小說《歸鄉》,同樣席捲了國際文壇,也更加奠定其無可撼動的文學大師地位。他另著有短篇小說集《愛之逃》。
◎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著名的「服從實驗」
1963年秋天,美國媒體盛大報導,心理學家史坦利.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在耶魯大學心理學實驗室從事的「服從實驗」:實驗由一個「指導者」(權威)、一個扮演「學生」的「實驗同謀」和一個扮演「老師」的受試者所組成,指導者先解釋這是一項有關「學習與記憶」的研究,目的想了解體罰對學習的效果。「學生」先背誦兩個字一組的聯配單字表,然後由「老師」來考他。如果「學生」答錯了,「老師」即按「電擊啟動器」對他施以體罰,啟動器上有三十個按鈕,從最低的十五伏特到最高的四百五十伏特依序排列,「學生」每答錯一題,「老師」即需加重他的電擊量。最後實驗的結果令人吃驚,即使「學生」哀號著說他再也受不了了、甚至猛擊牆壁、昏倒,還是有百分之六十二的「老師」(受試者)在「指導者」的權威指導之下按下了最後一個,也是最高電擊量的按鈕。
1974年,Stanley Milgram說:「有不少人會去做被告知要做的事,不管那是什麼事,而且他們的良知也不會設限,只要他們覺得這個命令是來自合法的權威者……。這就是我們研究中最基本的課題:平凡的人,只是做他們的工作,而且沒有任何的惡意,就可以成為可怕毀滅過程中的執行者。」美國馬里蘭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Thomas Blass,在其著作米爾格蘭傳記 The Man Who Shock The World(中文譯本《電醒世界的人》由遠流出版)中說:「這個劃時代的實驗,不因時光的流失而失去它的重要性。因為這些實驗非常巧妙且清楚地證實,平凡的正常人也會受權威人物利用,表現出毀滅性的行為,甚至不須肉體上的脅迫,也不需要借助邪惡或是不正常的人來執行一些不道德或是泯滅人性的行為。總結來說,米爾格蘭的實驗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面臨社會壓力時,個人的道德良知觀念是多麼容易被塑造改變。或許我們會以為,面對有關道德兩難抉擇困境時,我們會依從自己的良心行事;米爾格蘭的服從實驗卻戲劇性地告訴我 們,當處身在充滿社會壓力的情境之中,我們的道德感隨時會被踐踏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