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Uncle小的時後,黑白電視才剛剛推出,
那時候台灣的電視公司只有台視一家而已,
而且那個時候也不是家家戶戶都有能力擁有一台電視機的,
因此平常大家的娛樂,除了聽廣播節目外,
就是在節慶的時候到廟口去看大戲或是布袋戲了,
所謂的大戲,指的就是由真人演出的歌仔戲。
由於Uncle成長的年代,台灣已經開始進入以輕工業為主的經濟體,
所以一些所謂台灣更早的傳統戲劇,如亂彈戲、高甲戲等戲種,
幾乎已經不是當時的台灣戲劇主流,所以我也無緣看到,
只能長大後基於對於台灣文化歷史的興趣,
自己找資料閱讀後,才對於這些台灣早期流行的戲劇有一些初淺的了解。
許亞芬歌子劇坊
其實台灣的傳統戲曲與廟口文化,的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傳統的台灣社會裡,廟口文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娛樂性角色。
它帶動過無數人享受著那種趕熱鬧的快樂心情,
同時也促成了台灣歌仔戲的蓬勃發展。
但曾幾何時,隨著台灣經濟的成長和社會的多元變遷,
連宗教寺廟的娛樂以及酬神的方式也有著多元化的選擇,
因此這一二十年來,在廟口演出的劇團明顯大幅減少,
連帶使得愛在廟口看戲的人口也越來越少,
更使得發源於台灣本土的歌仔也有日益凋零的危機,
尤其是專門靠著廟口表演為主的歌仔戲班的生存也陷入了困境,
迫使得有些戲班不得不蛻意轉型,尋求突破,
甚至在歌仔戲演出中夾雜穿插演唱流行歌曲或是脫衣舞等各眾脫序的演出。

蘭陽劇團
不過好在,國內還是有一些名演員或是劇團,
仍堅持延續藝術傳統,致力於歌仔戲的傳承。
再加上為了開啟外台歌仔戲的活水源頭,
重現廟口歌仔戲演出的繁盛風華,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這幾年以「保安宮文化祭家姓戲」為主題,
開始承辦了歌仔戲匯演的活動,得以讓昔日的廟口歌仔戲再度重現觀眾的眼前,
今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特別與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共同主辦了「二○○八台北保安宮歌仔戲匯演」,
本次活動共分為上、下兩季,
第一季演出從三月到六月一連演出四個月, 暑休(七、八月)過後,九月到十二月再連演四個月,是為第二季的演出。 第二季受邀演出的劇團計有:/ / / / / 宏聲歌劇/ /河洛歌子戲團/ / / / / / / / / / / /

陳美雲歌劇團
這些劇團都是歷經傳承並具有一定演出水準的團體,
其中不乏像河洛、蘭陽、明華園一些大家印象較為深刻的著名團體,
相信所有的演出,一定能夠重現昔日的廟口歌仔戲風華才是。
演出時間,即日起到九月二十九日,每逢週五、週六演出。
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抽空前往觀賞,
看看傳統野台歌仔戲充滿草根、靈活、親和力的魅力特質。
詳細演出時間請參考活動官方網站:
http://www.ncfta.gov.tw/baoan/story.aspx

高雄藝人劇團
延伸閱讀
◎大龍峒保安宮『臺灣歌仔戲劇院』
大龍峒保安宮,肇建於清乾隆7年(西元1742年),嘉慶 10年(西元1805年)重建,主祀保生大帝,俗稱「大浪泵宮」或「大道公廟」,為國家二級古蹟。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為慶祝保生大帝聖誕,特別舉辦為期二個月,結合宗教祭祀、民俗技藝、古蹟導覽、藝文研習、美學競賽、健康關懷與學術研討會的「保生文化祭」活動;是北台灣最盛大、最熱鬧,人氣最旺的廟會活動,也使大龍峒成為北台灣最重要的文化重鎮。
保安宮為了使台灣廟口戲曲文化得以延續與發展,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共同主辦「2008台北保安宮歌仔戲匯演」,結合「保生文化祭家姓戲」的展演,建立一個『歌仔戲平台』,提供歌仔戲劇團演出機會,讓歌仔戲回復原有的民間生態;更期望藉由固定性的表演,打造一個國際性的『臺灣歌仔戲劇院』,藉由大龍峒保安宮的廟口戲台,躍上國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