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蹲下去一看,看到了被水泥塊壓在底下的一棵玫瑰花。被壓得密密的,竟從小小的縫間抽出一些芽,還長出一個拇指大的花苞。我覺得這很有意思,便同他協力把那水泥塊推開了。下面出現了一株被壓得扁扁的玫瑰花……它給我一個『春光關不住』的啟示……象徵著在日本軍閥鐵蹄下的台灣人民的心。」


 


我想假如是跟我同一年代的朋友們,


想必在教科書上都讀過這一篇「壓不扁的玫瑰花」,


上面的文章是台灣作家楊逵作品「春光關不住」的中段,


也是為眾人所熟知的「」壓不扁的玫瑰花」。


這一篇文章用來對於楊逵一生的寫照是最好不過的,


因為他為台灣人說出了「在日本軍閥鐵蹄下的台灣人民的心」的象徵。




                                                                                   新化街役場


 



前些日子,我在台南出差,


為了趕送一份契約書到台南縣政府,


因合約金額較大,必須購買印花稅,


所以我和同事趕往新化鎮國稅局購買,


途中經過新化老街,


雖然我常常南北奔波,


也去過新化鎮,


但一直卻沒有時間好好停留,


好好地仔細看看新化的老街,


所以我趁著同事下車至國稅局購買印花稅的時間,


很快地拍了幾張新化老街的圖片,


雖然時間短暫,有點意猶未盡,


但總算聊勝於無,


只是在心中記下,


下次一定要選個空閒的時間來,


好好地看看這條老街,


當然也要參觀我心目中最敬佩的臺灣人典範「楊逵」的文學紀念館。






 


                                                               新化老街


 


楊逵生於日據時代的新化,

早年前往日本半工半讀,就讀於日本大學夜間部文學藝術科。


在日本求學的時候就因為聲援朝鮮人的運動被捕,


可見其反抗強權的堅毅精神,早在他學生時代就已奠下了伏筆。


後來楊逵在日本戰敗台灣光復後,


為了推廣文學,曾經和中國大陸作家合作發行《文化交流》雜誌,


二二八事件爆發,該雜誌僅出刊一期,


即與妻子葉陶被捕入獄三個月。


出獄後的楊逵就繼續從事文學創作,


堅持「建立台灣新文學」的思想


極力鼓吹民主、科學的大眾文藝。


但不幸的是,楊逵卻因為發表了所謂的和平宣言」,


成為國民黨白色恐怖統治下的犧牲品,


遭判刑12年,並移送綠島新生訓導處。


服完牢役後的楊逵與其妻子葉陶隱居於台中東海花園,


直到1985312過世並與葉陶同葬於東海花園。


一生堅持文學創作,不畏強權高壓統治的精神,


正如同他的作品「壓不扁的玫瑰花」一般,


實為真正台灣人精神的典範,


為爭取真正的自由民主,


即使受到百般阻橈,仍舊勇敢向前。






                                                                                         新化老街


 


附記:

楊逵的妻子葉陶,也是一位相當了不起的女性,


在楊逵口中的所謂流氓婆的葉陶,


擔任過日領時代公學校的老師,因支持農民運動,


它來擔任過農民組合的婦女部部長,教育鄉間婦女因而被捕入獄,


後來她和楊逵結婚後,因理念一致共同發表「和平宣言」,


在楊逵綠島入獄的十二年中,稱起家中經濟負擔,


其精神實在令人感佩。






                                                                新化老街



 



延伸閱讀


 


◎台南縣「新化」鎮:


 


新化,古稱叫大目降,為早年時代平埔族群居地,「大目降」為平埔族語 TAVOCAN,意為「山林之地」。 大目降之名使用多久,尚待考證,惟清朝康熙年間在「台灣縣志」即有「大目降庄」之名,嘉慶年間亦出現「大目降街」名稱,此間各種碑記,亦有刻「大穆降」者。


「新化」名稱則係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台南州新化郡成立時,以大目降為郡役所所在地,故用「新化」為名。而清朝末期之「新化里」,非指現在之新化。


 


◎新化老街:


 


新化聞名的新化老街是由一棟棟巴洛克式建築所集合而成。這排建築起初是由一戶富人為增建自己的房子,而請師傅特地照著巴洛克式風格建造而成。意外的是,附近的住戶群起效尤,而形成了今日一整排房舍都是巴洛克式風格的模樣。



 


◎新化役場

新化舊鎮公所建築物興建於民國23年(西元1934年),距現今已有67年歷史。該建築物原為日據時期台南州新化郡新化街之街役場所在(相當於現今之區公所層級),為彰化以南唯一僅存之街役場建築物。






                              楊逵文學紀念館


 


 


 


 



◎楊逵文學紀念館


 


位於新化鎮中正路地政事務所舊址上,該館所推動的相關活動及臺灣文學推廣、培訓活動不僅擴及整個新化市鎮中心區,更是與整個南瀛境內,最具本土且顯耀的地方性文學館,與今日位於臺南府城內的「國家文學館」,具有不同之功能、分工與角色。
該館的基地面積達1448平方公尺 ,一樓為社區藝文活動中心、二樓為楊逵文學展示室,舊地政事務所後動一樓則作為紀念品販賣區,二樓為視聽教室,2003年間,由行政院文建會補助 350萬元來作為「舊建築物再利用」之經費。
改館籌建、成立的主要宗旨,在於整合在地優質民間社團組織,紮根深化地方文化、文學、美術,並改善地區文化藝術生態及公共空間,開拓文化資產再造新視野,藉此來促進地方教育、文化藝術、產業、經濟、空間環境之優質再造。
20041018日 時,恰逢楊逵百歲冥誕,故舉擇該日為正式對外開館日
,並同時舉辦「壓不扁的玫瑰~楊逵文物特展」,活動除結合在地學校鄉土美
術與文學教學外,更舉辦楊逵國際文學會議及各項藝文展演活動。


目前該館的營運團隊,計有新化文史工作室、新化美術協會、鎮公所、縣府文化局等共同組成。



 



 


 


 


 


楊逵


 


楊逵(190510181985312),台灣著名小說家。出生於大目降(今台南縣新化鎮),本名楊貴。筆名有伊東亮、公羊、SP、狂人等;以楊逵為代表筆名。


 


楊逵在1924前往日本半工半讀,就讀於日本大學夜間部文學藝術科。此時正值日本勞工運動和學生運動蓬勃之時,楊逵也曾經參加反田中義一內閣的遊行活動,並因聲援在日朝鮮人的活動而被捕入獄。1927楊逵回到台灣,參加農民組合台灣文化協會的活動。1932發表日文小說〈送報伕〉,一般認為是楊逵的代表作。楊逵也將不少中國新文學小說翻譯為日文,如魯迅的《Q正傳》。1935楊逵出任《台灣文藝》雜誌的日文編輯,但由於與另一位主編張星建意見不合,便聯合賴和楊守愚吳新榮等人,創辦《台灣新文學》雜誌,楊逵負責日文部分。


 


19458月戰爭結束後,創辦《一陽周報》,介紹三民主義與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的文學,並且組織「新生活促進隊」,維持統治真空期的社會秩序。19465月出任《和平日報》文學版編輯,並且於19471月與中國大陸作家合作發行《文化交流》雜誌,但因二二八事件爆發,僅出刊一期,即與妻子葉陶一同被捕入獄三個月。


 


楊逵出獄後仍然從事文學創作,並提倡「建立台灣新文學」,鼓吹民主、科學的大眾文藝。1949,楊逵卻因寫作〈和平宣言〉,遭判刑12年並移送綠島新生訓導處,楊逵曾嘲諷「這是世界上最優渥的稿費」。


 


楊逵在綠島仍然從事有關文藝觀念的寫作,但是小說創作已減產。出獄後卜居於台中市西屯區東海大學旁自己開拓的花園中。1978出任擔任美麗島雜誌的顧問。1985312過世並與葉陶同葬於東海花園。


楊逵自稱為「人道的社會主義者」,他的小說在台灣一度列為禁忌,直到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中才重新被提及。楊逵的小說中不但充沛著民族意識,更重要的是其寫實意識與抗議意識。楊逵的有名著作,除〈送報伕〉之外,另有《鵝媽媽出嫁》、《壓不扁的玫瑰》、《綠島家書》等。其中《壓不扁的玫瑰》曾被收錄於台灣的國中國文教科書。


 


著名作品:


《送報伕》(日文作品)


《鵝媽媽出嫁》


《壓不扁的玫瑰》


《綠島家書》



 




                                                                         葉陶女士雕像


 


◎允文允武的「鱸鰻查某」──葉陶


 


葉陶, 1905年2月7(舊曆)出生於高雄市旗後。父親葉賜白手起家,因經商致富,被推舉為保正。葉母黃美為人豪爽,喜遊山玩水,足跡偏佈全島及上海、杭州等地,葉陶頗有乃母之風。因家境富裕,葉陶自幼即接受公學校及中國古典經文教育。公學校畢業後在台南教員養成所受訓後,年僅15歲的葉陶即返回母校和平公學校任教。年輕的女教師葉陶,熱情洋溢,聲音洪亮,頗受學生歡迎並為她取了個頗能傳神的綽號「鳥雞母」。


 


不久她被調到高雄第三公學校(現在高雄的三民國校),與日後台灣農民運動的領導人簡吉成為同事,種下了她日後參加農民運動的機緣。 1927年,年輕的女教師葉陶走下公學校講壇,走到農村、走向群眾。她曾擔任農民組合婦女部部長,承擔起啟蒙廣大農村婦女的教育工作。年輕時曾反抗纏足,將裹腳布丟入旗津海域的葉陶,踏著一雙放大的天足,挽著一個簡單的髮髻奔馳在農村間、演講會場中。她堅決、豪爽的態度,真有巾幗不讓須眉的神采。


 


她的婚姻在當時也是非常前衛的,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的 1928年,她與同為農組同志的楊逵同居於彰化。第二年在準備返回老家舉行婚禮時,雙雙被捕,以手鐐腳銬扣在一起送往監獄,直到出獄後才補行婚禮。 


然而率性、前衛的言行生活並不能完全見容於當時的農業社會,尤其是他倆又是在保守的農村從事啟蒙運動的工作者。最後他們被自己的戰友以「墮落的幹部」的理由,從農民組合中除名。葉陶遂失去了社會運動的蓬勃戰場,農民組合也痛失了一位難得的女鬥士。  


 


婚後由於家境陷入窘境,葉陶不僅縫製衣服,還在外擺攤販賣,以維持家計。 1935年台中大地震時,她雖然育有四個兒女,擔負起生活的重擔,仍不忘關懷社會,她再次走向街頭為受難的災民賬災。 


 


二二八事件中,她以五萬元被懸賞通緝。在監獄中她一面等候槍決的消息,一面哼唱台灣民謠。不料出獄後,她志同道合的伴侶楊逵發表和平解決內戰的〈和平宣言〉,竟遭當局逮捕入獄,漫漫的 12個年頭,她挑負起慈母兼嚴父的重擔。1961年楊逵從綠島回來,他們一起在台中東海花園渡過了難得的晚年。但背負過於沉重人生重擔的葉陶,終未能陪伴她的老伴楊逵走完人生最後的道路,體弱的她在1970年與世長辭,享年僅65歲。 


 


 


◎台灣農民組合


 


台灣農民組合,原名鳳山佃農組合,大正15(昭和元年、1926)成立於高雄縣鳳山。由簡吉擔任組合長,成立初僅有十餘名會員。昭和2(1927)改名為台灣農民組合,由黃信國出任中央委員長,並將會址遺至麻豆德安醫院(黃信國醫師私人診所),鼎盛時期有兩萬名會員。昭和4(1929)4月,黃信國被控違反“治安維持法”及“台灣出版規則”,遭日警逮捕。同年12月,黃信國請辭中央委員長。後來台灣農民組合也與台灣文化協會一樣因路線之爭遭台灣共產黨把持,最後終告消熄。


 


PS:葉陶女士塑像照片取材於網路,若有侵犯,請告知,將馬上取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