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峻不回來吃飯 ~~黃春明~~

國峻,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我就先吃了,
媽媽總是說等一下,等久了,她就不吃了,
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麼多,還多了一些象鼻蟲。
媽媽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她就不想燒飯了,
她和大同電鍋也都忘了,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
我到今天才知道,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你燒飯的,
現在你不回來吃飯,媽媽什麼事都沒了,
媽媽什麼事都不想做,連吃飯也不想。
國峻,一年了,你都沒有回來吃飯
我在家炒過幾次米粉請你的好友
來了一些你的好友,但是袁哲生跟你一樣,他也不回家吃飯了
我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就沒有等你,
也故意不談你,可是你的位子永遠在那裡。




 


這是黃春明老師寫給她的兒子國峻的一首詩,


黃春明的兒子黃國峻也是位作家,三十歲的時候自殺,


國峻的自殺是為情所困,


三十歲的年齡,正是人生正要出發的時候,


他卻選擇了死亡這條路,


他的自殺,讓台灣文壇失去了一位新秀,


讓黃春明夫婦失去了他們所疼愛的么兒,


但是就如同黃春明老師在五年前黃國峻的追思茶聚所說的:


「他自己決定,他就是要用他的生命去愛她,


我們如何能夠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要求他按照我們的規則走?」


很多人總認為自殺是不對的!尤其是為情所困而自殺。


但是,黃春明老師心裡雖然悲痛,


但卻是充分體會了他所疼愛的么兒的心情。


自殺也許不是解決事情的最佳方式,


但是這也是自殺者自己所選擇的價值觀。


儘管從宗教或是世俗的角度來評斷自殺,


或許都是負面的批判較多,


我也不鼓勵自殺行為,


但是我卻贊成黃春明老師所說的這段話。




 


黃春明老師,是我十幾年前任職於廣告公司時,


曾和他短暫共識過的一位廣告資深前輩,


當然他的頭銜不止於此,


他更是知名的作家,現在正從事兒童文學和劇團的創作,


是一位擁有堅毅生命力的長者,


也是深愛台灣這塊土地的並身體力行全力付出的文化工作者。


雖然在他堅毅性格下,


當他的愛子國峻自殺身亡的那段時間裡,


他並沒有因此而痛哭失聲,


但在往後的幾年中,


黃春明老師卻在幾次偶然的情況下因思念這位么兒兒突然掉淚痛哭,


在接受訪談時,他總是自責在發生事情的那段時間裡,


他沒有好好的陪著國峻,試圖了解他兒子內心深層對於愛情的感受。


而國峻為情自殺的對象郝譽翔教授,


也曾這樣表示過:


「如果我的生命中真的有那種回不去了的遺憾,那就應與黃國峻有關。」


「我跟國峻真的就是朋友,只是我完全不理解他的想法,


他是那種心思很細膩,但鮮少表達出來的人。


我會覺得難過,是因為我不夠細心,


我根本就不知道他在想些什麼,如果我再細心一點,


也許就能跟他聊一聊他的想法。」


從國峻的父親和他曾經暗戀過的人對國峻自責所說的一些話,


我們可以得知,


其實有時候愛情雖然是一種難以言諭的折磨和試煉,


但是真的若遇到無法突破的時候,


不妨真的要找一個人,將內心的苦痛說出來,


真的不要一個人悶在心裡頭,


我不忍心苛責國峻的選擇,


我只能說很遺憾!


若他真的能勇敢地表達出來,


可能不會造這些親近他的人終生的遺憾了!




                                                     黃春明


 


在情人節前夕,


應該是一件值得祝福的日子,


我很抱歉!


卻選擇了這個故事來告訴大家。


但我是很真的很認真的在看待愛情的,


因為我曾經有朋因它痛苦過,也曾經傷心過,甚至得了憂鬱症,


雖然最後他選擇了放下這一段感情而自此獲得重生,


但陪伴這位朋友走過這一段低潮後,


讓我真的能充分體會到國峻自殺的那份心情。


所以,我想藉由國峻的這段往事,


來提醒普天下為情所困的男女,


真的解不開的時候,找一個人勇敢地說出來吧,


哪怕您傾訴的對象是一個陌生人都好,


說出來,真的會好很多的。


當然我也祝福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


更希望在熱戀中的男女,能夠好好珍惜您現在所擁有的。




                            黃春明和歌仔戲團團員


 


 


黃國峻小檔案:


黃國峻,生於一九七一年十月十六日,卒於二○○三年六月二十日,台北市人,家中排行老么。身高一七五公分,體重五十五公斤。高中畢業,服役於桃園。


黃春明之子。曾獲第十一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推薦獎。目前專志寫作,作品散見於《聯合文學》、《自由時報》副刊等。


著作


1.《度外》(短篇小說集) 前進文壇首部作品


2.《盲目地注視》(短篇小說集) 聯合報讀書人推薦書


3.《麥克風試音》(幽默短文集) 作者脫序演出,極受好評


4.《是或一點也不》(短篇小說集) 聯合報讀書人推薦書、中國時報開卷每週


     書評特別推薦


5.《水門的洞口》(長篇小說) 聯合報讀書人推薦書、中國時報開卷每週書評


    特別推薦




      黃春明和黃國峻合影


 


延伸閱讀


黃國峻追思茶聚樂聲伴花香 黃春明溫馨告別愛子


                    自由時報  記者趙靜瑜台北報導 2003/06/30





 「他自己決定,他就是要用他的生命去愛她,我們如何能夠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要求他按照我們的規則走?」為小兒子黃國峻舉行了一個素淨的追思茶聚,知名作家黃春明昨天緩緩道出他現下的心情,親手將冰冷的身軀解下的黃師母也說,國峻心靈上讓他承受的痛苦「一定遠比雙親失去他的痛苦還要多」,雖有千般不捨,情願相信他已經回到了幸福的時空。
 昨天一整個早上,黃家門口沒有傳統告別式鑼鼓喧天的喧鬧,屋內流洩不止的鋼琴音樂伴隨滿室的香水百合,黃春明邀約文壇好友尉天聰夫婦、遠流發行人王榮文、吳靜吉博士、前教育部長曾志朗等「看過國峻」的長輩一起參加黃春明定名為「嘻笑怒罵」的聚會,黃國峻生前的小說出版商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許悔之、副總編輯鄭麗娥等人也都到現場,陪伴黃國峻走過人生最後一段路。無論再如何不捨,就算再怎樣克制,總是有人聽著聽著就開始吸著鼻子,忍不住眼淚,不忍年輕的生命如曇花般就這樣消逝。
 傳閱著黃國峻的相片,黃春明說,小時候是個小可愛,但已經顯露了敏感早熟的本質。黃春明的老友陳映真說,黃國峻出生時他還在警備總部,後來慢慢認識這個小男孩,「當時我在編湯英生的故事,講著講著,忽然黃國峻不見了,原來他躲在牆角哭,那時我就跟黃春明說,這小孩太敏感,要好好照顧他。」詩人楊澤說,總以為自己年紀長黃國峻一輩,很多話不曾對他說,「我要告訴他,他是這一代最有才華的小說家,他的中外文學根底,已與生命相呼應,成為他秀美氣質的一部份。」許悔之朗讀了他寫給黃國峻的新詩《好奇怪的人生啊》給在座大家,並為他當晚得知意外之後,長哭不已,讓黃春明安慰感到抱歉。

 黃春明說,他希望告別的氣氛是溫馨的,不要弄得交通阻塞,鑼鼓喧天,「你們現在踩的地板,這幾年來都是國峻在擦的,他喜歡乾淨,有時愛講笑話,親近藝術、文學及音樂,是個心思細膩的孩子。」黃春明擔心跟兒子最親近的妻子也跟著「去了」,這幾天一直刺激她,甚至故意跟她作對,「一直安慰她,她就會覺得自己真是受害者,真的無法堅強。」黃師母昨天帶著大家參觀兒子的房間,滿室回憶,不用的抽屜黃國峻拿來當成書櫃,生性節省,自省性強,這三十二年黃國峻帶給全家的快樂,遠非筆墨可以形容。
 為了紀念這位早逝的小說家,誠品書店將在七月六日舉辦「盲目地注視——黃國峻其人其文」紀念座談,《誠品好讀》七月號以及《聯合文學》雜誌也將製作紀念專題,讓讀者更了解他的作品與內心世界。




                              黃春明


 


◎回不去的遺憾 ─ 郝譽翔  


提到郝譽翔的愛情,很多人都聯想到另一個名字:黃國峻。


  「如果我的生命中真的有那種回不去了的遺憾,那就應與黃國峻有關。」郝譽翔低著頭,攪動著桌上的紅茶,金屬湯匙與瓷杯的碰撞聲,迴響著整個大廳。


  當年被譽為文壇新星的黃國峻,是知名作家黃春明的兒子,黃國峻在家中自殺一事,曾占據當時各大新聞的重要版面;而郝譽翔被認為是黃國峻選擇死亡的原因。


  「這樣說,是對國峻的一種汙辱,因為這樣實在太小看他了。」郝譽翔以難得嚴厲的口吻說:「國峻的心思很複雜,想的東西很多,外界把他的思想簡化得太誇張了。」


  說到這裡,郝譽翔嘆了口氣:「我跟國峻真的就是朋友,只是我完全不理解他的想法,他是那種心思很細膩,但鮮少表達出來的人。我會覺得難過,是因為我不夠細心,我根本就不知道他在想些什麼,如果我再細心一點,也許就能跟他聊一聊他的想法。」


  然而一切都回不去了!這就是生命的悲涼。


  迷糊而專業、理性又感性、冒險與膽怯、既老成也稚嫩,這是郝譽翔天秤座矛盾的性格,也是她的可愛之處。郝譽翔的下一站會往哪個方向?或許大海是個不錯的答案吧。


 


郝譽翔小檔案


年齡:1969年生,天秤座


學歷:台大中國文學博士


現任: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著作:小說集《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 《初戀安妮》、《逆旅》、


         《洗》;散文集《衣櫃裡的秘密旅行》;電影劇本《松鼠自殺事件》


學術論著:《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儺:中國儀式劇場之


                    研究》、《目連戲中庶民文化之研究》;編有《當代台灣文學教


                     程:小說讀本》等。



得獎作品: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台北文學


                     獎、華航旅行文學獎、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等,《那年夏天,最


                     寧靜的海》獲中國時報開卷2005年十大好書。



 


 


◎黃春明


黃春明1935年-),出生於台灣宜蘭縣羅東鎮。普遍被公認為台灣當代重要的鄉土作家。小說《鑼》入選「臺灣文學經典」。曾獲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等。除了小說創作外,黃春明亦致力於兒童繪本、兒童戲劇等創作,民國八十二年出版「黃春明童話」系列,八十三年創立黃大魚兒童劇團,巡迴全省演出兒童舞臺劇。


1956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清道夫的孩子》,1958年屏東師範學院畢業,曾擔任中國廣播公司宜蘭台節目主持人、電影編劇、兒童劇場創辦人及編劇、電視節目主持人等。


1966年,與林美音結婚,遷居台北,服務於廣告界,加入《文學季刊》。


1990年,返回宜蘭縣成立吉祥巷工作室,從事宜蘭的鄉土教材編寫、社區總體營造等規劃工作。


2003年,擔任宜蘭縣「蘭陽戲劇團」藝術總監,陸續將多齣兒童戲劇及編入歌仔戲內,展現對歌仔戲改革的具體實踐。


作品風格


黃春明的創作多元,深具人文視野,小說裏隱藏著對自己生長的土地恆久豐沛的情感與關懷。擅長描寫蘭陽平原的農村小鎮,以具有地方特性的語言,刻劃出人物面對生活上的磨難,仍依然保存人性尊嚴的形象,反映蛻變中的台灣社會,普遍被公認為台灣當代重要的鄉土小說家,其作品已被翻譯成多國文字。


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的新生代導演將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改編為三段式集錦電影《兒子的大玩偶》,隨後《看海的日子》、《莎喲娜啦.再見》、《兩個油漆匠》、《我愛瑪莉》等七部著作,亦改編為同名電影。1989年12月,依據七部電影內容匯集《黃春明電影小說集》。


 


文學著作


小說


1956年《清道夫的孩子》:首次發表作品


1967年4月《青番公的故事》


1969年《兒子的大玩偶》:首次發行作品


            《小琪的那頂帽子


1971年12月《甘庚伯的黃昏》


1972年12月28日《蘋果的滋味


1974年《莎喲娜啦.再見


1974年《鑼》


1975年《小寡婦》


1979年,《我愛瑪莉


看海的日子


1986年《放生》


1989年《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1989年《兩個油漆匠


1998年《九根手指頭的故事》


兒童繪本


《我是貓也》


《短鼻象》


《小駝背》


《愛吃糖的皇帝》


《小麻雀稻草人》




                               郝譽翔


 


◎臺灣國寶級文學大師


黃春明為臺灣國寶級文學大師,1935年出生於宜蘭羅東,在八歲那年,他的母親逝世,留下五個孩子。在動盪中,他讀過好幾個學校,1956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清道夫的孩子〉,最後1958年畢業於屏東師院且任教宜蘭廣興國小。1962年於宜蘭通信兵學校服役,以〈城仔落車〉等作品陸續投稿林海音主編的聯合副刊。他當過小學教員、電器行學徒、通信兵、電台編輯、拍記錄片、廣告企劃、愛迪達公司經理等,他的作品多發表在尉天總主編「文學季刊」和「文學」,以及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


黃春明1963年服務於中廣宜蘭電台,擔任記者並主持「街頭巷尾」、「雞鳴早看天」等節目,1966年與林美音結婚,遷居台北,服務於廣告界,加入《文學季刊》。1969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兒子的大玩偶》(仙人掌出版社)。


1972年策畫「貝貝劇場--哈哈樂園」九十集(中視),親自擔任編劇一職,首次引進日本杖頭木偶,塑造家喻戶曉的人物「小瓜呆」。1973年拍攝紀錄片《芬芳寶島》系列(中視),開啟紀錄片及報紙副刊報導文學新紀元。1974年出版《鑼》與《莎喲娜拉‧再見》(遠景出版社);1975年出版《小寡婦》(遠景出版社);1976年出版臺灣民謠記事「鄉土組曲」(遠流出版社);1979年出版《我愛瑪莉》(遠景出版社),於1980年獲吳三連文藝獎。


八○年代,很多台灣新電影的導演喜歡以黃春明的作品改編成電影,如<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莎喲娜啦‧再見>、<看海的日子>、<我愛瑪莉>等七部。1983年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改編為「兒子的大玩偶」三段式電影(中國電影公司),吳念真編劇,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分任導演。〈看海的日子〉改編成同名電影,黃春明自行編劇,王童導演。1984年〈兩個油漆匠〉改編為電影,吳念真編劇,虞戡平導演。〈莎喲娜啦‧再見〉則由黃春明親自編,葉金勝導演。


1985年出版一套「黃春明小說集」,包括:《青番公的故事》、《鑼》、《莎喲哪啦‧再見》(皇冠出版社);1988年出版《瞎子阿木-黃春明選集》(香港九龍文藝風出版社,葛浩文選)。


1989年任私立文化大學廣告系特聘講師。出版散文集《等待一朵花的名字》與《黃春明電影小說集:兩個油漆匠》(皇冠出版社),1990年出版「黃春明文學漫畫」《王善壽與牛進》(皇冠出版社)。


黃春明早年從事台灣鄉土小說的創作,近幾年生命的重心則擺在兒童文學、兒童戲劇、以及社區總體營造的文化工作。1992年主編語言教材「本土語言篇實驗教材-河洛語教學手冊、錄音帶」、「本土語言-河洛語系注音符號簡介」(宜蘭縣政府)。1993年他把跑道換到童話世界,出版「黃春明童話」,包括《小麻雀‧稻草人》、《愛吃糖的皇帝》、《短鼻象》、《小駝背》、《我是貓也》等五本撕畫童話(皇冠出版社),並於家鄉宜蘭設立吉祥巷工作室,著手進行「宜蘭縣通俗博物誌圖鑑」田野採訪記錄,他極力推動戲劇及鄉土文藝活動,進行鄉土文化的研究與著作。忙碌之間,仍然到附近的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教授文學創作及兒童戲劇,又任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兼任藝術教師,編導兒童舞台劇《稻草人和小麻雀》(國立藝術館,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


1994年創立黃大魚兒童劇團,受邀到全台灣各地演出兒童舞台劇,又和頂呱呱企業合作設立「頂呱呱黃春明兒童劇場」,推出說故事的「週末劇場」,演出創團戲《土龍愛吃餅》;兒童舞台劇《稻草人和小麻雀》全省巡迴演出。1995年編導兒童舞台劇《掛鈴噹》(北台灣巡迴,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與編導大型兒童歌舞劇《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國家戲劇院,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


1996年與省立交響樂團合作兒童舞台劇《小李子不是大騙子-新桃花源記》。承辦「宜蘭縣社區總體營造-理念宣導」,參與宜蘭縣梅花社區、天送埤社區總體營造之規劃。


1998年發表久違的短篇小說《九根手指頭的故事》和「老人系列」〈死去活來〉、〈銀鬚上的春天〉、〈呷鬼的來了〉於聯合報副刊,獲得第二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的文學類獎項,象徵國家最高榮譽的藝文獎項,評審委員會的共識為:作品風格獨特,深具創意、作品關懷社會,對當代文壇深具影響、作品具累積性成就。同年他又出席北京中國作家協會主辦「黃春明作品研討會」主持社教節目「生命、告白」(超級電視台),策劃出版《十個舊地名的故事》(宜蘭縣政府,李賴主編)。1999年與省立交響樂團合作兒童舞台劇《愛吃糖的皇帝》,替公視代言,主要負責推薦戲劇節目,希望公視能多作兒童的好節目,因為兒童是我們的未來。


黃春明2001年受邀為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的駐校作家,於2002年受邀為政大駐校藝術家,於2003年投入本土戲曲的推動,陸續編導兒童劇及歌仔戲,擔任宜蘭縣蘭陽戲劇團藝術總監,陸續多齣兒童劇及編導歌仔戲「杜子春」及「愛吃糖的皇帝」,展現其對歌仔戲改革的具體實踐。


作者:蔡依恬、劉冠吟〉


 


快來聽黃大魚說故事---戲說黃春明和他的兒童劇團


http://librarywork.taiwanschoolnet.org/gsh2007/gsh4969/right01-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