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刻意選擇週五的下午,
避開假日擁擠的人潮,
到淡水去尋訪「有河Book」書店,
並在那裡買了一本賴聲川導演的「如夢之夢」劇本,
此劇在2005年於國家劇院演出時,
我無法親身恭逢其盛,
但利用週六假日一天閱讀完這本劇本後,
迄今仍回味無窮,
腦中似乎還在這個夢中夢裡呢。
沒錯,「如夢之夢」不但是是一本書,也是一齣劇本,
同時也是國內劇場著名導演賴聲川的作品,
如夢之夢的故事,是藉由一場接著一場的夢所組成的,
劇情內容不僅僅超越時間,也穿梭了數個空間,
整個故事從2000年一直回溯到1928年,
故事場景也從台北到巴黎,諾曼第,並一直追溯到上海
這是一部長達八小時的戲劇史詩,
觀眾必須坐在環形圍繞的劇場裡,
仿弗置身於無數個輪迴無盡的夢中,
當觀眾看完全劇走出劇院時,都已經是月明星稀的夜晚,
聽說觀眾走出國家劇院後,
最常說出的一句話,那就是:「好長!」
其實老實說,就算我這沒有能夠親臨表演現場體會的人,
單是一口氣讀完這長達四百多頁的劇本,
也花了我數個小時之久阿。
《如夢之夢》全劇的主題,
主要環繞在五號病人、江紅、顧香蘭、伯爵等角色身上,
內容則是由許多個發生在他們身旁的故事所構成,
這些故事透過不斷的旅行追尋和穿越時空的場景互換中,
架構出了成一個既複雜又完整的故事史詩。
我想,面對於這樣一個糾葛著累世輪迴的一齣戲,
又豈是用一兩個小時的演出就可以銓釋的了的呢?
所以說八個小時的演出,雖是創舉,但並不長阿!
「在一個故事裡,有人做了一個夢;
在那個夢裡,有人說了一個故事。」
到底「如夢之夢」是什麼樣的一個故事?
它其實是一個很完整的故事,但故事中又包含其他的故事,
這故事既超越文化,又穿越時空,
從台灣追溯到法國,又從巴黎追到到上海;
從上海到過往的上海,又回到過往的巴黎,過往的諾曼第……
整個故事不但追尋過去,也同時尋找現在……
故事的開始是一位醫學院剛畢業的學生,
第一天到大醫院上班,結果病房中五位病人當天死掉四位。
當醫術無效時,這位醫生恐慌的發現,她多年來學校的訓練,
完全沒有教她如何真正幫助這些瀕臨死亡的病人。
她只能站在一邊,
當一個無助的旁觀者,
而這些病人一個一個在恐懼和驚慌中死掉,
得不到任何啟發或安慰。
醫生花很多精神鼓勵瀕臨死亡的
「五號病人」說出他的故事,從他的故事,
我們進入其他角色的故事,以及他們的夢……
於是主角們的生命,甚至於過去的生命及死亡
開始交織在一起,形成這次史詩般的旅程…..。
各位朋友,看到了我以上的介紹,
是不是有點心動了,若是大家沒有看過這齣戲,
像我這樣去買一本劇本來看,
然後閉上眼睛,讓整個心思嘗試著去追隨著劇情,
在時空交錯的故事中去細細體會這齣戲也是很不錯的經驗喔
「如夢之夢」小檔案:〈取材於維基百科全書〉
如夢之夢是2000年代初期華人劇場最受矚目的一齣戲之一,是表演工作坊的創始人賴聲川個人從事劇場工作二十多年來最大膽的突破、同時也是最驚人的作品。本劇的劇本來自於賴聲川於 1999-2000 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所帶領的即興創作,並於 2000 由北藝大學生演出;2002 年由香港話劇團於香港演出,在台灣的首度商業演出則遲至 2005 年才推出。
本劇首創環繞形式的劇場,將觀眾席置於中央,舞臺則環繞關眾席搭建;演出時間長達七至八個小時,舞臺包含八個方位,三個樓層,穿越時間(民國初年、現代)與空間(台北、巴黎、上海、北京、諾曼第)。
劇情大綱
《如夢之夢》是一部八小時的劇場史詩,追蹤一位病人,在醫學無法診斷他絕症的時候,開始做的追尋。故事的中心主題環繞著生命的追尋、死亡,及人生帶來的重複生命模式。整齣戲像一次龐大的旅行,從主角的生命末端開始,從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從亞洲到歐洲,從生到死,從痛苦到解脫的可能性。故事的開始是《西藏生死書》第269頁,一位醫學院剛畢業的學生,第一天到大醫院上班,結果病房中五位病人當天死掉四位。當醫術無效時,這位醫生恐慌的發現,她多年來學校的訓練,完全沒有教她如何真正幫助這些瀕臨死亡的病人。她只能 站在一邊,當一個無助的旁觀者,而這些病人一個一個在恐懼和驚慌中死掉,得不到任何啟發或安慰。 醫生花很多精神慫恿瀕臨死亡的「五號病人」說出他的故事,從他的故事,我們進入其他角色的故事,以及他們的夢……於是主角們的生命,甚至於過去的生命及死亡開始交織在一起,形成這次史詩般的旅程。(遠流出版之書籍簡介)
賴聲川小檔案:
賴聲川是台灣龍頭劇團【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多年來從事舞台劇、電影和電視的創作。他編導的著名舞台作品包括【表演工作坊】所演出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圓環物語》、《台灣怪譚》、《紅色的天空》、《我和我和他和他》、《十三角關係》等;電影作品有《暗戀桃花源》及《飛俠阿達》;電視作品有轟動台灣一時的另類電視影集《我們一家都是人》。
賴聲川一九八三年獲得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戲劇藝術博士,曾任台灣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戲劇研究所所長,曾獲中華民國國家文藝獎,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電影《暗戀桃花源》獲東京國際影展青年導演銀櫻獎,柏林影展卡里加里獎等多項獎項。他過去的十六齣原創劇本收集在《賴聲川:劇場》四冊,一九九九年由元尊文化出版。《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並在一九九九年獲選為聯合報選出之「台灣文學經典作品」。新作《如夢之夢》二○○一年六月由遠流出版。
這幾年,賴聲川除了定期在台灣發表新舞台劇作品之外,先後在香港、新加坡和大陸呈現作品,包括首次海峽兩岸合作演出的北京版《紅色的天空》。從去年開始,賴聲川忙碌的行程包括二○○○年二月下旬在U.C. Berkeley演出的新作品工作坊《如夢之夢》,三月在香港發表的新作《菩薩之三十七種修行之李爾王》,五月在台灣演出的《如夢之夢》全本八小時中文版,年底的新相聲作品《千禧夜,我們說相聲》,北京中央戲劇學院一週的密集客座教學和《如夢之夢》工作坊演出,剛上演的【表演工作坊】新戲《一婦五夫》,以及【外表坊時驗團】的《菩薩之三十七種修行之李爾王》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