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週到台南總公司出差,


竟然有兩天持續到高雄開會,


分別是和關係企業夢時代廣場購物中心和阪急百貨相關人員洽談活動規劃事宜。


回程的時候,想說雖然搭乘高鐵已不下十數次,


但一直都是板橋和台南來回,


卻不曾到過高鐵左營站過


於是當下就決定回程就由高雄回台北,


而且想說搭乘夢時代的接駁車到高鐵左營站就可以了,


因此就請同事自行開車回台南,無需費神繞道送我到車站。


沒想到接駁車竟然客滿,


想想算了!看看時間,反正也趕不上回台北公司了,


索性就憑著自己以前的印象搭乘高雄市36號公車到高雄火車站,


試圖從高雄火車站找看看有沒有公車到高鐵左營站,


沒想到竟然我矇上了,高雄火車站的公車轉運站竟然有公車到高鐵站的。


 


其實高雄應該算是我的故鄉了,


我雖然出生在台南縣,


但四歲就搬到高雄市去了,


一直生活到我服役回來在台北做事,


可以説是我一生人格或是年輕的成長經驗都源自於高雄。


 


隨著公車緩慢的節奏,路過的每一個地方,


似乎都勾起了我年少成長的回憶,


哪一條路上有舊書攤,那ㄧ個戲院是我經常光顧的地點


雖年代已經久遠了,很多已是今非昔比了,


而自從先父去世,我將我媽接到台北去住後,


高雄已經成為我出差來去匆匆的城市,


而無法像往常年節放假可以住下幾天隨處逛逛的故鄉了。


因此,此番換搭了二部公車,所走過的的街景,


真的讓我驚訝不已,由其是從三民區到左營區的這個地段,


處處高樓大廈,新穎的社區風貌,


真的有讓自己有一點後悔,


後悔當初為什麼沒有答應夢時代購物中心的差事,


否則就可以好好的領受一下高雄之美了!


 


到了高鐵左營站,看到媲美歐洲的車站結構建築,


更加想要找一個時間,好好的在高雄住它幾天,


好好走走逛逛,了卻遊子思鄉之情。


 


往昔左營舊城是我常去的地方,


因為父親生前每個月都會去左營城隍廟拜拜,


偶而而遇到假日時也會帶我去,


加上我曾經在國中時期代表學校到舊城參加寫生比賽過,


因此對清朝時代所留下來的鳳山舊城印相深刻,


而高雄市區的城市光廊夜景,


又是我出差來去去匆匆曾經在此稍歇的一個地方,


晚上的夜景真的是很浪漫迷人。


 


今天就讓我這位算是高雄人的遠方由子來介紹一下這兩個景點吧!




 


城市光廊簡介


城市光廊位於高雄市中山路和中華路之間的五福路,英文名為Urban Spotlight的城市光廊全長約150公尺 ,由林熹俊、蘇志徹、林麗華、陳明輝、黃文勇、潘大謙、劉素幸、王國益、陳建明等九位高雄在地藝術家合作規劃,以『光』為主題,創作出一系列的作品;城市光廊於20017月底開工,9月完成,同年101日正式點燈啟用。


城市光廊的美


從前到了夜晚就顯得漆黑黝暗的路段,現在則是充滿藝術氣息的氛圍,城市光廊『實光虛影,美麗重現』,經由亮麗的光芒襯托夜幕的多彩,哇!愈夜愈美麗,瀰漫藝術的氣息、五彩的燈光、別緻的咖啡座、悠揚的音樂,巨資興建的城市光廊,將浩瀚的星際宇宙一點通,無遠弗屆串起遠古的記憶與現代的奇蹟;蛻變後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城市光廊儼然已成為高雄市新地標,象徵高雄邁向藝術城市的新紀元,不同於闢臨而立的商店街,取代的是叢林花樹,將不起眼的人行道剎時變為一顆光輝奪目的夜明珠;城市光廊經過藝術家的巧思裝扮下,公車亭、紅綠燈、電器箱、垃圾桶,憑添了五彩的燈光,在此露天下咖啡座,淺啜一杯咖啡,香味特別濃郁。




 


城市光廊-希望之牆


城市光廊的藝術團隊的原創作品再加上『SMILE2001希望之牆』,讓大家行走光廊中,充分感受藝術與生活的完美融合;『SMILE2001希望之牆』長188公尺 ,上面共有2001位市民的笑臉,老老少少,從新生兒到八十歲的阿公、阿媽都有,期許所有的高雄市民能夠以微笑來面對每一個嶄新的一天,讓整個高雄市呈現歡樂、和諧、美麗的風貌。


就愛城市光廊


『一場藝術與環境空間的演出』,整體環境藝術的規劃,城市光廊呈現了另類的公共藝術街景;城市光廊主題區為露天咖啡座,別具浪漫風格,露天廣場常有樂團表演,這裡還有一座會發光的玻璃平台,是由主持規劃光廊的藝術家林熹俊所設計的,在搭配各式彩色燈光的變化之下,更添炫麗;『人、狗、梯、門、窗』的創作則是由蘇志徹所設計,夜晚透過燈光照射,增添了不少神秘幻想的氣氛。入夜之後燈光拈亮一地風采,水聲綠影引人在咖啡香氛中駐足,藝術家的作品是夜色裡聚焦的發光體,以開放的思維與南方城市的悠哉心緒交會。

走入城市光廊,伴隨著悠揚的爵士樂,漫步在絢麗、浪漫的燈光中。彷彿與塵世的繁雜喧囂隔絕,感受著微風徐來和露天咖啡座的燭光笑語,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愜意。在這方光影扶疏城市裡,眩目繽紛激起無限的想像空間,啟發人們心靈的悸動,這就是城市光廊!




 


鳳山縣舊城


鳳山縣舊城,位於高雄市左營區,又稱左營舊城。由於清代左營劃歸鳳山縣管轄,故稱為鳳山縣舊城,並非指本城位於今高雄縣鳳山市。現今看到的舊城是道光五年(1825)所重建。由於後來在埤頭街(今高雄縣鳳山市)又蓋了一座鳳山縣新城,因此相對於「新城」,左營舊城就被稱為「舊城」。左營舊城在臺灣的築城歷史中,具有許多特殊之處。


現今東門南門北門及城牆、護城濠及北門外之鎮福拱辰井現為一級古蹟


特色:


除了荷蘭人蓋的幾座紅毛城外,臺灣的第一座中式城池即為鳳山縣舊城,可謂臺灣城池之祖。而鳳山縣舊城不但是臺灣第一座土城,也是第一座石城;另外,第二次築城時將一座孤立的山峰(龜山)圈圍在城內,並在北門左右兩側設置泥塑門神,在清代臺灣的縣城中都是唯一的例子。環顧清代在臺灣所築之城池,除恆春古城外,當屬鳳山縣舊城保存最為完整。


建城經過:


左營因位於高雄平原要衝,深具戰略優勢,加上左營有龜山蛇山的屏障,容易防守,因此明鄭時代在此設左衝(左營),以與右衝鎮(今右昌)相呼應,這也是現今地名「左營」的由來之一。康熙二十三年(1684臺灣被收為大清版圖,同樣看重左營的戰略地位,將鳳山縣治設在興隆庄(今左營舊城),並陸續設置文廟、縣署等,使其漸具規模。但清初時為防變亂,臺灣不允築城,故一直未築城牆。直到康熙六十年(1721),因為有朱一貴在臺灣南部舉事,首先攻破鳳山,導致興隆庄縣署殘破不堪。在慘痛的教訓下,清廷才同意台灣可以築城保護。因此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時,知縣劉光泗就在興隆庄以土埆建築了台灣第一座土城,左倚龜山,右連蛇山,外港壕墊,設東西南北四門。雍正十二年(1734)在城牆外加築刺竹三重,仍感不足,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又在四座城門側增建砲臺各一座。




 


改建石城:


現在所見的石城,是歷經許多事件衝撞後的轉變。首先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臺灣中部發生林爽文事件,其南部的黨徒莊大田響應,二度攻破縣城。在連年戰火的摧殘之下,這座土城早已面目全非。此時地方官員以為鳳山城倚山而建,易攻難守,又覺興隆庄多兵災,為不祥之地。於是乾隆五十三年亂平之後,負責重新評估台灣防禦工事的福康安,遂將鳳山縣治遷往當時已相當繁榮的埤頭街(今鳳山市)。無奈該處也不平靜,變更縣治所在並不能改變鳳山縣的惡運。乾隆六十年,當地人士陳周全與陳光愛興兵,雖為理藩同知朱慧昌平定,但嘉慶十年(1805),自封「鎮海威武王」的強盜蔡牽、吳淮泗又攻陷埤頭街縣城。翌年,官員與民間輿論都覺得還是興隆庄好,嘉慶十二年(1807)曾想將鳳山縣治搬回興隆庄舊城,但因舊城已大多殘破,重建新城,財力不堪負荷而未成。直到道光四年(1824)楊良斌之亂再起,居民大為恐慌,乃思遷回興隆里舊城。於是知府方傳穟乘機倡議官民捐資,集資十四餘萬銀元(民間捐獻約四分之三),由知縣杜紹祁為督建,就地取材,以咾咕石及三合土為主,城池範圍有所變更,捨去蛇山,全圍龜山在城內(所謂放蛇圍龜)。於道光五年(1825) 七月十五日 興工,分四組對(拼)場施工,道光六年年 八月十五日 一座嶄新的石城落城,在當時的臺灣,僅有彰化縣的磚城,可與相比,謂可傲視全臺。


石城閒置:


興隆庄石城建妥後,因埤頭街新城居府城、屏東平原間交通孔道,較為繁榮,戶口繁盛達八千戶之多,舊城則只有五百戶,且附近山上盜匪出沒,構成重大威脅。又無巧不巧,知縣杜紹祁卻在這個當口得急病死亡。此一噩耗傳出,眾人指興隆庄「煞氣太重」,根本是不祥之地(注:「杜紹祁忽死……」此說有誤,事實應為1826(道光6年)杜紹祁未死,1827(道光7年)杜紹祁陞任福建臺灣淡防分府鳳山正堂,同年引疾歸鄉(江蘇金匱縣),講學鄉里,1850(道光30年)寇至金匱縣,杜氏拒絕逃離,高壽至76歲。)。因此原先熱切希望能遷移回興隆庄的鳳山縣官民又拒絕搬遷,只空留一座氣派的石城,從此荒廢。道光二十七年(1847)清廷准將縣治遷回埤頭街(今鳳山市)新城,但延至咸豐三年(1853)林拱變亂平定後,文武衙署才正式遷移埤頭街。


根據文獻資料推斷城內建物,當時的重要公共建築有:鳳山縣署、典史署、參將署、守備署等;寺廟:興隆寺(觀音亭)、天后宮、慈濟宮、關帝廟、八蠟祠、火神廟、三山國王廟開漳聖王廟、王爺宮等,其中尤以興隆寺、天后宮香火最為鼎盛。重要街道則有:縣前街(又稱大道公街)、下街仔、南門口街、大街、總爺口街、北門內街等六條,而以縣前街最為繁榮。


日本統治初期,左營舊城的命運並未有太大的改變,但隨著軍事南進政策的推展,昭和十三年(1938)日軍將左營港(原名「萬丹仔港」)建為軍港,且在後勁設第六海軍煉油廠。為了保護左營軍港,居制高點位置的舊城及龜山,於昭和十五年(1940)時被畫為軍區,將舊城內的左營庄役所、廟宇、舊城教會堂,及居民五十餘戶,全部強制遷出,導致城內文物蕩然無存。


戰後,國民政府還是把舊城之北門、東門及龜山畫為軍區,並在城內設置海光三村、勝利新村與東自助新村三處眷村(北門內舊城巷則未以新村命名)。民國七十四年(1985) 八月十九日 ,內政部公告,含東門、南門、北門及城牆、護城濠及北門外之鎮福社拱辰井為一級古蹟,目前左營舊城的外觀是1991三月修復完工的。




 


◎城池規模:


 鳳山縣舊城形式左倚龜山,右連蛇山,整座城池大約呈東北-西南走向。


 鳳山縣舊城東門


◎土城時期規模:


  城周:八百一十丈


  城高:一丈三尺


  護城河: 寬:一丈 、深:八尺


◎現今規模


 城周:一千兩百二十四尺(約四公里)


◎主要建材


 壁體由打鼓山一帶咾咕石砌成


 斗拱以來自大陸花崗石條砌成


 三合土


◎城門


  城門共四,分別為北門「拱辰門」,南門「啟文門」,東門「鳳儀門」,西門「奠海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