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過去,台灣新電影運動早已塵埃落定。


前年的金馬獎推出了一項回顧展,


蒐羅歷年的電影作品約40幾部,


那時候的電影創作者,此時都已成為大師級的人物了。


話說,在1947年間,彷彿是創意之星在夜空墜落的樣子:


因為擅長用長鏡頭描寫紅塵俗世悲歡的侯孝賢,


以及以冷靜觀察城市黑暗角落的楊德昌,都誕生在那一年。


不過今天,我們先把視線對準楊德昌,


不為什麼,就為他的白髮,他的誠懇,


和他作品中的那些或溫暖或者寒冷的城市街景。


還有他的英年早逝!


在楊德昌的作品裡,


他彷彿就是幫我們在台北這個都會區裡打開某一扇窗戶,


帶我們去看某一些雜亂的現象,


那是屬於某一些人們記憶裏的台北,


是訴說著那群遠從中國逃難到台灣來的人們,


60年代所產生的所謂無根的世代,以及他們的青春歲月。


其實從楊德昌的作品中,


很難去界定他到底是要展現一個城市的歷史,


還是屬那一世代人的歷史,


那些在冰果室裏打架鬧事或是成天收聽美國流行歌的小鬼,


抑或者是流落在幫派邊緣的小混混;


而透過楊德昌的電影,


就像是躲在在窗戶後面,凝視著這一些故事的發生。


 


看過楊德昌的片子的人,


或許常會有一種悚然心悸的感覺,


似乎每個城市的居民都是一樣的,


總是錯認他鄉是故鄉。


這種情形有點像白先勇小說的「台北人」一樣,


那些從國共戰爭敗下陣來的要員們和無辜的百姓,


隨著逃難潮來到了台灣,


抱持著遲早會回去的心態,


以及經常緬懷過去在大陸的歌舞昇平的美好年代,


加上缺乏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的過客心態,


所以當然造就了許多說不清楚的失落和瞬間的空洞:


〈其實不只是六十年代如此,直到現在,


台灣已進入了民主時代,還是有一群人始終抱持著這個心態。〉


而楊德昌,就是用鏡頭帶領著我們,


在六十年代裡繁雜的城市裏旅行的導遊。




 


楊德昌對於城市的關注,應該是始於《海灘上的一天》,


這部電影講述城市裏的女性從發現自我,


然後為愛情出走的故事。


當年是由著名的演技派演員張艾嘉所擔任主演;


另一齣《青梅竹馬》,英文名字直接就是Taipei Story。


是由蔡琴和侯孝賢主演,


〈楊德昌也是是因拍這部戲才和蔡琴認識、交往而結婚的〉


很難得兩位大導演在不同的位置上,


完成了難得一次的城市與鄉村的對話,


但這也是唯一一次在楊德昌的片中看到鄉村的影子。


《恐怖分子》這部電影,看李立群走過好萊塢電影的大幅海報。


而小公寓的墻上流下黃色的污水。


此時的楊德昌將他的鏡頭長長的對準骯髒的台北,


那時候使用中長鏡頭,


幾乎是台灣電影新浪潮導演們共同的一個特點,


就像是侯孝賢在《南國,再見南國》這部電影中,


總共的鏡頭也不會超過50個一樣,


楊德昌也是有類似的傾向,


但是他的鏡頭選擇的場景,以及低調而從容的敘事,


使他的長鏡頭呈現另一種調性,不像侯孝賢般那樣一路抒情到底。


 


楊德昌電影的敘事有其獨特的風格,


比如像在《恐怖分子》這部片子中,


他將台北街頭上一些不相關的人之間,


透過時間上的過程將他們慢慢緊密的串連在一起,


一對沒有愛情的夫妻,一個問題少女,


一個匿名電話毀掉的家庭……


你永遠不知道,某天你開車經過的一個路邊少女,


不經意就這樣進入了你的生活領域,


表面上平靜的生活,但實質上卻造已經問題叢生:


那一天突然爆炸,碎片很的就湮沒在巨大的都市洪流中,


不留一絲痕跡。


 


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


有人認為楊德昌因片中有著道德說教的傾向,


因此受到一部份人的詬病。


但是我認為應該換一個角度來說,


我想大家不習慣的是他的殘酷:


因為他習慣於用非常強悍的方式,


把看似美好的事情直接撕裂給大家看;


一般而言,台灣的導演普遍都有一種溫情的氣質,


但是楊德昌的溫情卻是藏在冰冷的敘事後面,


他的電影中的人物普遍呈現無力感,


而反諷和抒情也都不是直接的,


因此在關懷和說教混雜在陰沉的氛圍裏,自成一體。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


楊德昌用了240分鐘的時間,


來講述屬於60年代陽光燦爛下的青春年少,


在用鏡和光線都比以往明麗得多,但並不見得溫暖。


故事中的主角小四就像是一個放大鏡一樣,


主角小四用自己的成長經驗把楊德昌記憶裡的台北,


直接投射到我們的面前。


在楊德昌鏡頭裏的青春一向苦痛,


不論是小四,還是《一一》裏面的“胖子”,


甚至是《一一》裏的簡洋洋,


長大成人仿佛就歷經一次次的抽搐,像蛻皮一樣疼痛:


不願為了社會而改變自己的小四於是就得死於街頭。


因此在小人物生活的架構裡,


社會圖像的描述一直都是楊德昌的拿手好戲。




 


《麻將》這部電影,一直呈現著濃重的末世紀的氛圍,


場景在Pub與高等公寓、廢棄倉庫與街道之間變換,


用分隔的空間,零亂的影子,還有考究的環境聲音,


營造出城市的荒蕪與慾望。


“香港”的哭聲飄過台北燈火通明的夜空時,


這個空間裏橫流的物欲,終於湮沒了那些還沒有長大就腐爛了的少年……


楊德昌看見了所有人的迷茫,所以他要訴說,要教育。


而這樣的姿態每每遭到冷遇,


並不是所有人都象《麻將》裏面的愛莉森那樣盲目。


更多的情況是人們像《牯嶺街》裏面的小明一樣,


太知道自己要什麼,太不擇手段。


所以楊德昌要讓簡洋洋在《一一》裏拿著相機,


給你看你的後背,給你看你看不到的東西。


 


《一一》的劇本在15年以前就已經在醞釀,


這次楊德昌將眼光集中在家庭,


在一次訪談中,楊德昌提到一個家庭本身就是立體的,


它涵括了社會的各個層面。


剛剛開始面對人世的還沒有名字的孩子,


早慧到可以充當導演代言人的8歲的簡洋洋,


經歷著愛情與背叛的青春期的簡婷婷,


人到中年,婚姻面臨危機的NJ,


及以昏迷來逃避最終離開人世的婆婆……


場景依然還是台北的街道,還是燦爛陽光下的林蔭路,


但是經過4年經驗的累積,似乎讓楊德昌更為平和了些,


也告別了早期的剛硬與粗糙,用更溫厚的心來講精美的故事。


片中吳念真的表演簡直近乎完美。


〈吳念真也是當年台灣新電影運動的主力。〉


在《一一》裏,已經成年的NJ和還沒怎麼開始人生的洋洋,


用雙聲的方式訴說著楊德昌的心聲。


而且這部電影也終於有配樂了,


運鏡也更加流暢,顏色乾淨,


彷彿生命開始又結束,未來依然會延續,


此時的楊德昌已經不太憤怒,而一向的悲憫卻越發濃厚而深遠。


然而,他卻英年早逝,


無法再提供給我們充滿楊式語言的電影觀看了。




 


楊德昌小檔案:


楊德昌Edward Yang1947年11月6日2007年6月29日),臺灣電影導演。生於上海,成長於台北1965年畢業於台北建國中學1969年畢業於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控制工程。後赴美國1974年佛羅里達大學獲電機工程碩士。之後在南加州大學學習電影並成為導演。


楊德昌的電影主要描繪台北城市在生活型態轉變下,華人中產階級的感情生活,運鏡筆觸細膩,與侯孝賢的鄉土電影形成鮮明對比。楊德昌與台灣知名歌手蔡琴曾有過十年婚姻,但以離婚收場。第二任妻子是知名女鋼琴家彭鎧立(於美國註冊)並有一子一女。2007年6月29日下午(美西時間)因結腸癌美國洛杉磯比佛利山莊去世,享年59歲。




                                             電影「一一」劇照


獲獎記錄

·1983年編導《海灘的一天》獲1985年金馬獎最佳作品、最佳編劇提名,並獲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評審團推薦金牌獎、第二十八屆亞太電影展最佳攝影獎。
·1985年編導《青梅竹馬》,獲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家協會獎。
·1986年編導《恐怖分子》獲第二十三屆臺灣金馬獎最佳作品獎和第四十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國際影評人獎和英國電影協會最具創意和想像力獎、第32屆亞太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1991年編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第二十八屆臺灣金馬獎最佳作品獎、最佳編劇獎,並獲最佳導演提名。同時獲第三十六屆亞太電影節最佳作品獎、第十三屆南特三大洲最佳導演獎、第四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92年新加坡國際早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94年編導《獨立時代》獲第三十一屆臺灣金馬獎最佳編劇獎和最佳導演、最佳作品提名,被評為1994臺灣十大華語片之一。
·2000年執導《一一》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8. 指望--四段式電影《光


 




                                                電影「一一」劇照


導演: 楊德昌小檔案
1.
一一 (2000)坎城贏得【最佳導演】的高度殊榮
2.
麻將 (1996)獲頒艾佛瑞鮑爾榮譽獎
3.
獨立時代 (1994)
4.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91)
5.
恐怖份子
(1986)
6.
青梅竹馬
(1985)
7.
海灘的一天
(1983)
8.
指望--四段式電影《光陰的故事》的第二段 (198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