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起Uncle Shane小時後最得意的事情,


那就是參加繪畫比賽,屢次得獎!


我也不知道是甚麼時候開始喜歡上畫圖的,


我只記得小時後〈大概四歲左右吧!〉


家裡開設電器行,


專售組裝好的電唱機〈真空管時代〉及唱片,


那時候賣唱片是用一張四方形粉紅色的包裝纸來包裝的,


我每次幫我媽看店的時候,


就是拿那種粉紅色的包裝纸來畫畫的,


至於畫啥呢?


反正鉛筆拿起來,看到啥就畫啥。


那到底畫得好不好呢?


我只知到那個時候鄰居看到後都說畫得很好啦!


上了小學以後,


所有的術科我最喜歡上美術課,


因為幾乎我畫的作品可以獲得老師的稱讚,


從國小到高中我似乎只要代表班級或學校參加任何比賽,


都有得過獎。


所以我在高一的時候,


就開始跟學校的美術老師學畫素描,


準備考大學的美術系,


而且心理也做好準備,


往日若往這方面發展,


就準備要去拜訪老家柳營的宗親劉啟祥先生,


跟隨著他學習繪畫技巧,


〈因為他跟我們家族有一定的血脈關係,論輩分我可能要叫他叔公吧〉


他在日據時代和台北縣知名畫家楊三郎一樣都是留法的名畫家!


可惜我這個當畫家的夢就在大學聯考前的一次健康檢查給破滅掉了!


因為我體檢後才發現我有遺傳性的赤綠色弱,


依照當時的標準,我是不能報考美術系/化學系/醫學院及三軍官學校及警察大學...。


所以就這樣,從此拋開畫筆二十餘年,


所幸我曾在廣告公司任職企劃十七八年,


好歹也跟創意及美術設計免勤扯上一點邊。


 


好啦!


由於我這位宗親前輩畫家劉啟祥先生,


因為移居高雄縣後就一直留在南部推廣美術教育,


所以知名度不如他的好友楊三郎。


基於同宗的關係及紀念這段沒有實現的師徒緣分,


資就提供劉啟祥先生的檔案資料給大家參考,


讓各位認識一下這位早年留日留法的畫家。


 


附註


有關柳營劉家古厝的故事,我在『柳營老家』一文有詳細說明http://tw.myblog.yahoo.com/shane_liu2003/article?mid=357&prev=378&next=337&l=a&fid=10


 




                                                                    劉啟祥先生教畫的情景


 


劉啟祥1910-1998)簡介


 


劉啟祥出身台南第一世家,1923年秋隨其二姐夫陳端明前往東京,入美國基督教教


 


會所創辦的青山學院中學部。劉啟祥在校期間頗著迷於文學、音樂與美術。四年級


 


後,至川端畫學校進修,平常參觀展覽則對在野最大的美術團體二科會風格最傾


 


慕。1928年,進入與二科會畫家關係密切的東京文化學院。1930年9月,《台南風


 


景》入選東京的二科會,次年首次參加第5回台展,作品《持曼陀林的青年》、《札


 


幌風景》獲入選。在法3年期間,劉氏廣泛地學習博物館中的名家鉅作,並臨摹多幅


 


19世紀末葉的人物畫傑作及風景畫等。1933年入選巴黎秋季沙龍的少女坐像「紅


 


衣」。1935年秋劉啟祥返台並參展9回台展,作品《倚坐女》獲入選。1940年劉啟祥


 


結合四位較年輕的日籍畫家,成立同人畫展,「立型展」,分春秋兩季展出,1941


 


年春,劉啟祥受台陽美協邀請成為會員,共參展6件作品。然而不幸因家庭變故,劉


 


氏暫時退出畫壇,直到1943年才重返「二科會」,受推薦為會友。1948年遷居高雄


 


市,一方面創作,一方面則組織高雄美術研究會(1952),與南部展(1953),指


 


導當地的業餘畫家與愛好者。從1960年代中期至1977年中風前,劉啟祥全力投注於


 


創作與教學,凡遇假期則與學生或畫友旅行山地寫生。1980年代恢復健康後,作品


 


多為回憶性風景與靜物,作風更為灑脫自如。




                         劉啟祥留法時模擬名家畫作


 


 

劉啟祥美術館「劉啟祥生平介紹」


一九三二年,劉啟祥赴法留學,在旅歐三年多的時間裡,到各地旅遊觀察歐洲的自然人文景觀、專心地在畫室中創作、並到羅浮宮臨摹印象派畫家馬內、塞尚、雷諾瓦、柯洛的作品,其中劉啟祥臨摹馬內的〈奧林匹亞〉、塞尚的〈賭牌〉都在這次展覽中出現。劉啟祥先生作品早期以人物畫為主,所畫人物典雅而端莊,六 ○ 年代中期作品多風景寫生,至晚年,其思緒像是回歸自然的行吟詩人,常以居家隨手可得之題材入畫。優雅浪漫、自由靜謐是其作品之主要特色。



青春浪漫到現實人間 — 群像與人物
一九三 0 至一九四三年是劉啟祥專業藝術家養成的重要時期,此時期的劉啟祥經歷了赴日求學,完成學院的基礎繪畫訓練;遊學歐洲,開啟西洋藝術的視野;定居日本,追求個人繪畫風格的建立。作品的主要題材為女性人物畫及人物群像,作品風格深受馬內及塞尚影響,馬內早期作品強調光影的對比、儘量排除中間色調、重視黑色,畫風冷靜莊嚴;塞尚早期作品筆觸有力,常用畫刀層層砌上色彩,強調色彩與明暗的不可分離,並精闢分析其間的關係。劉啟祥一九三四年二月至一九三五年二月在羅浮宮臨摹了馬內的「奧林匹亞」、「吹笛少年」及塞尚的「賭牌」,而在〈法蘭西女子〉及〈紅衣〉作品中,亦可明顯的可以看出劉啟祥對馬內及塞尚作品分析研究的痕跡。


一九三七年,劉啟祥定居日本,婚後開始創作一系列以妻子及家居生活為中心的人物畫作,作品中人物那種坦率的、正面的、四分之三比的表現似乎和莫迪里亞尼神似,但又沒有莫迪里亞尼明顯的線性風格的表現,嚴格說來,劉啟祥在溫煦的居家生活及日本的氣候條件下,色彩使用偏向乳白及鵝黃等暖色調,但運筆及使用畫刀技巧仍延續馬內及塞尚的影響。〈畫室〉、〈黃衣〉、〈肉店〉可看得出來劉啟祥在歷經研究階段後,企圖嘗試建立自己的繪畫風格,小心翼翼的經營畫面中人物彼此的關係,所用色彩調和,造型優雅,多重空間的安排佈局,使作品產生游移、擴散,充滿了浪漫幻想的趣味。


一九五四年後,劉啟祥經濟上失去了仕紳般的優越生活條件,遷居高雄縣大樹鄉小坪頂和家人一起投入旱田的耕作,描繪的人物對象轉為鄰居前來幫農的少女、家中亭亭玉立的女兒、來訪俏麗端莊的女學生,畫面從以往的游移夢幻進入當下的現實人間。

一九八 0 至一九八九年間,畫友張啟華提供了一些裸體模特兒照片,所以劉啟祥這時期畫了不少裸體人物畫,畫中的模特兒經常出現手托頭部、後斜靠或側躺形態,這是西畫中常出現的裸女姿態,呈現一種放鬆、信任、青春的姿態。然而裸女並非是劉啟祥繪畫時唯一的重點,主題以外的色彩、氣氛與感受,更是畫家所關心的。




英姿蓬勃到行吟自得 -- 風景與靜物
劉啟祥一九五 0 年代開始創作與山有關的寫生作品,經常採取定點多次創作的方式,一直到找出他所中意的構圖與色彩為止。劉啟祥畫風景從家園附近熟悉的小坪頂、馬頭山、甲仙到阿里山、玉山、中央山脈。一九七 0 年初一系列的太魯閣峽谷可以說是山脈系列的代表作品。劉啟祥再度運用他所擅長的繪畫語言,運用畫面肌理與色調的豐富變化,重疊交替推演出畫面的深度與距離。

一九七七年劉啟祥因為血栓病中風,體力與腳力的關係,多半時間是在家中附近活動,靜物畫成為這段時期主要創作內容,劉啟祥一九六 0 年即已開始創作靜物畫,展出作品〈靜物, 1960 〉是此時期少數靜物作品之一,桌上玻璃杯、陶瓶、不同色彩的水果是劉啟祥處理畫面佈局的客觀元素,桌面的取景扮演空間分割的角色。一九八一年後的靜物畫素材,常來自自己家園中所摘取的新鮮水果,汁液飽滿,生意盎然,老年的畫家筆下充滿了對生命的禮讚,桌上的靜物是生命圓滿的豐收,又如曲調中的音符,或輕或重、抑揚頓挫、變化豐富。

劉啟祥 先生遷居高雄之後,與同好張啟華、鄭獲義、劉清榮等人籌組畫會、推動展覽、鼓勵後學,對南台灣美術教育有很大的貢獻。世代推移,藝術新潮詭譎多變, 劉啟祥 先生終其一生專研畫藝的精進,畫風優雅浪漫、自由靜謐,經常鼓勵後學深耕畫田。劉啟祥以一個專業家的素養,在五 0 年代的高雄,宛如空谷中的清音 -- 氤氳清越,淺揚低迴。


劉啟祥美術館網址:http://www.xpn.ks.edu.tw/lo/index.htm




劉啟祥年長時的照片


 


劉啟祥大事年表


富家子弟出身的劉啟祥,是直接到日本讀中學,接受美術老師的啟蒙,進入東京文儘學院,得到恩師有島生馬的感召,決定赴法深造。回台後一直蟄居南台灣,是留法美術家中唯一不在台北活動的人物。
劉啟祥特立獨行的作風,其實源於他在日本接觸的都是非官展系統的二科會會員,恩師有島生馬就是其中之一,加上他一生嚮往法蘭西情調,晚年畫台灣鄉村,色澤淡雅、清新,很像阿爾卑斯山麓的小村落。

1910 2月3日生於台南柳營
1917 入柳營公學校
1922 父親去世
1923 赴日入東京青山學校中學部,並在川端繪畫學校習畫
1928 入東京文化學院美術科,從石井柏亭、有島生馬、山下新太郎習畫
1930 入選二科展
1931 日本文化學院畢業
1932 赴法留滯巴黎,與楊三郎同行
1933 於羅浮宮臨摹馬奈、塞尚作品,入選秋季沙龍
1934 遊歐諸國,臨雷諾瓦及柯洛作品
1935 自法返日居東京
1938 與日人共創「立型畫展」
1941 入台陽美協
1943 獲「二科賞」,受推薦為二科會會友
1946 返台寓居柳營故居,任省展評審
1948 移居高雄
1952 組「高雄美術研究會」
1953 成立「台灣南部美術協會」,舉辦「南部展」
1954 遷居高雄大樹鄉小坪頂
1956 設「啟祥美術研究」於高雄,並設分所於台南
1960 任高雄醫學院「星期六畫會」指導老師
1961 開「啟祥畫廊」
1965 任教東方工專及台南家專
1966 與長男設「啟祥美術研究所2」
1975 任中國油畫學會常務理事
1983 史博館個展
1988 北美館舉行「回顧展」
1998 逝世


 


 




                                           我柳營老家的對面就是這棟日劇時期蓋的洋房〈劉啟祥老家〉


 


附錄


劉啟祥生平記要


蘇孟宗撰,東海大學修台灣美術史的課程報告)


劉啟祥於1910年出身台南縣柳營鄉士紳望族世家,童年時期有兩件事啟發了他的繪畫生涯。一是就讀於柳營公學校五、六年級時,美術老師陳庚金曾讚賞他描繪太陽的作品,培養出他對美術的愛好。另一事件是當時家族常延聘畫家到家中繪製肖像,畫家熟練的技巧和停留期間所受的禮遇建立起劉啟祥對畫家這份職業的崇拜。


由於家境背景特殊,童年時期的劉啟祥與同伴間產生隔閡。儘管當時極力想克服,但天性與後天的因素使他無法順利融入人群,因而加強他沉默寡言,與世無爭的個性。也是在此時養成了觀察田野,喜歡親近自然的習性。由於父親在他十二歲時去世,目睹家族爭奪財產之景況令他感到厭惡,遂萌生赴日求學的意念。次年秋天便隨二姐夫前往東京,展開青年時期的東京生活。


他抵日不久即進入美國基督教教會所創辦的青山學院中學部,接受十分西化之教育。四年級開始他在課餘時間到「川端繪畫研究所」(類似私塾的繪畫學校)作為大學深造之準備。中學畢業後,劉啟祥考取文化學院美術科。在這段歷程中他面對的是與多數台灣前輩畫家不同的師承傳統。二十世紀初的日本畫壇以黑田清輝所主導的印象派畫風為主流。許多台灣前輩畫家的老師,如石川欽一郎,多是黑田清輝的學生。1910年,留法的日本畫家藤島武二、有島生馬、山下新太郎自巴黎返日,引介後印象派、野獸派等繪畫運動,為當時的畫壇注入一股新鮮的氣息。劉啟祥初至日本進修習畫的川端繪畫學校,即受藤島武二教導;後來考上的文化學院美術科,則是有島生馬與山下新太郎執教的地方,這些經歷都影響了劉啟祥的用色、筆調、和藝術觀,尤其是他對塞尚的崇敬。


師承固然是主要因素,但不可忽略的是劉啟祥主動選擇進入文化學院。他曾在〈七十自述〉中說到:「在中學時代我屢次在[二科會畫展的]展覽會中觀摩其作品,覺得他們的『表現』較能契合我個人的觀念,於是決定進入文化學院。」二科會成立於1914年,代表日本畫壇當時最前衛的作風,其中的激進潮流,尤其是東鄉青兒所領導的第九室,啟蒙了劉啟祥的繪畫思想。因而劉啟祥終其一生不曾與官方的「帝展」結緣,而探索自身的繪畫風格。他曾說過,「我不刻意塑造一己的風格,那是不自然的,只為不斷用心去畫,風格自然而然落在你的畫面上。」


文化學院畢業後,劉啟祥於1930年返台舉行第一次個展,兩年後與楊三郎同船遠赴法國進修。(當時在法國的接船的台灣畫家即是顏水龍。)為求「真正領悟西洋繪畫的精髓,」他參訪羅浮宮一年後選擇其中影響後代較鉅的重要作品臨摹,例如馬奈的《奧林匹亞》、塞尚的《賭牌》、柯洛的《風景》和雷諾瓦的《浴女》。不久他發覺到自己對柯洛晚期的人物畫以及西班牙的民族風格特別喜愛,進而影像到他的用色。


法國生活數年之後,劉啟祥於1936年定居東京,隔年與日本女子世本雪子(「世」的上方請自行加上竹字頭)結諦,又過兩年長子劉耿一出生。除了母親之外,雪子是劉啟祥生命中的第一個女性,常扮演丈夫與孩子之間的橋樑。終戰後劉啟祥闔家返台,雪子共產下三男二女,不幸在么女產後去世。戰前的生活成了無可挽回的往事,加上二二八事變之後的社會不安,以及1950年代初期的土地改革政策使傳統社會中的鄉紳失去文化和經濟的優勢,劉啟祥在這段期間不斷搬遷。他曾居住柳營故居,後來搬至高雄市,最後於1954年定居高雄縣大樹鄉的小坪頂。


寓居高雄的劉啟祥致力於推動地方的美術風氣。1950、60年代的高雄地區既缺乏美術學校,也沒有適當的展覽場所,更沒有市場,劉啟祥以專業畫家的身分和業餘畫家和美術愛好者共聚一堂,先後成立了「高雄美術研究會」、「啟祥美術研究所I」以及「啟祥畫廊。」同時他也在小坪頂附近的山丘地務農,不論栽種、灌溉、或收割,常常都是全家上山工作。這時期對土地的感情,出現在《小憩》、《影I》、《影II》等畫作中。除了任教於學生社團之外,劉啟祥在這段期間也常與畫友、學生結伴登山旅行、寫生。此段期間率續完成的山脈系列和人物畫的大幅作品,可說是他創作上的顛峰期,單一主題的內在生命力奔放於全幅畫面。


1977年一場血栓症幾乎奪去劉啟祥的生命,或床數個月後,他的右手與右腳仍舊無法行動自如。在不斷復健之後終於能夠再度執筆創作,只是放棄了一向慣用的調色刀和畫刀,改用畫筆,筆力明顯較以往溫和。由於行動不如往常方便,劉啟祥多在室內創作肖像、人體、靜物畫等,顏色亦顯清淡,越來越可見其簡樸心境的昇華。1998年劉啟祥以八十八歲的高齡與世長辭。


在劉啟祥的畫作上常可見到寬大開朗的筆觸和清爽的色調。藝評家吳翰書曾說過,「劉氏的繪畫不管什麼主題,山水、人物或花果,都不追求表面的華美好看,他總愛用厚重的色彩,並和以白色,沖淡其濃艷,在感情上務必達到含蓄的態度。」一般評論劉啟祥的畫多以法蘭西情調描述其風格,但不可忽略的是畫家的恬淡個性表現在筆觸與色彩上。終戰前的台灣美術界中,劉啟祥即不熱衷參與美術運動。一方面由於他風格異於「帝展」系統下的「台展」,另方面因定居日本,和「二科展」關係密切。但最主要是其與世無爭的淡泊性格,長期孤獨地面對藝術,不論是早期的《魚店》或晚年寥寥述筆勾勒出的靜物畫,皆沉澱出純粹的美感。


 


 




                                                                                                      劉啟祥畫作


                                                                               劉啟祥畫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ane'view 的頭像
    Shane'view

    Shane's View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