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uncle shane就讀高中的時候,
自恃自己國文能力強,
所以上國文課時從來不聽老師講課的,
常常是課本下面夾帶一本課外書,
有時候課外書看得興起,連國文課本也不蓋了,
就這樣大剌剌的公開給攤在桌上看!
美麗年輕的國文老師似乎也不大管我,
〈我讀高二那年她好像才從成大中文系畢業不到二年〉
因為她是我校刊社團的指導老師,我是該社社長,
其實她不是因為我是社長而不敢管我!
而是她怕太管我的話,我上課會搗蛋,
因為我總會問他一些疑難雜症,
甚至跟她抬槓,
問一些諸如人間才子王國維為什麼自殺之類的話題,
然後引經據典的跟她辯論,
如此一堂國文課就被我用去大半,
接連幾次以後,她再也不管我上課不聽她的課了。
而我樂得專注於看課外書了!
因為她發現跟我槓上後,上課進度會趕不完,
而且我只看我的書又沒做出像跟同學說話等阻礙她上課的任何動作。
如此我悠悠哉哉的愉快度過了兩學期的國文課,
當然也算不清楚看了多少課外書了,
甚至有的書還是我那位漂亮的國文老師借我的,
不過她借我書是有附帶條件的,
那就是…那就是….,
各位不要又胡思亂想了,
那就是看完書後還她書時,要當著她的面簡要的說一下讀書心得啦!
說到這,uncle shane要說一段我和她的第一次,
別又想歪喔,
我是說我跟她彼次第一次在課堂上抬槓的情形啦。
我記得很清楚,
有一次,
她一上課後就在黑板寫上王國維人間詞話裡的三句詞,
用來比喻讀書求學的三大階段。
這三首宋詞分別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其實,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用這三首宋詞的片段來說明古人讀書的階段,
首先在求學的時候,因為書裡的文章難懂,老師又還沒逐一解釋教授,
所以此時求學的階段就好像一個人在寒風中登上高樓一樣,
眺望遠方道路又長又遠幾乎看不到盡頭似的,有點不知所措,很難下手。
也就是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所以就用「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來比喻初學的困難。
第二階段呢,因為有老師的注解及自己的體會,慢慢唸出興趣來了,
所以此時讀書就會專心一意,寓求學過程中,
開始產生懷疑,日夜思考其所以然。
就好像在追女孩子一樣廢寢忘食。
因此用「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來形容。
讀書的第三境界,在經過無數的閱讀經驗後,已經領會諸子百家的大意,
在無窮的書海之中尋尋覓覓,和學者專家辯論真理,
這才發現其實真理以及書中的微言大義,不就在近處嗎?
這時後已經寓已尋得所要解答,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所以用「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來比喻。
其實這三階段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三大境界類似。
當我這位老師說完這段注解後。
我就舉手發表意見,跟老師說我也有其他兩個解讀:
第一個是有關於把馬子的三大境界,
第一階段是,漂亮的美女那麼多,又不知道她們的性情,
簡直不知道從何把起。
想想這條把馬子的路〈過程〉真的漫長無盡時阿,
這就是所謂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個階段,經過千辛萬苦的追求後,漂亮的馬子已經心動了,
而且已經開始進入熱戀階段,有時候為了想念她都忘了吃飯而消瘦,
也就是所謂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愛情第三個階段呢,跟馬子的戀情已過蜜月期,這時候吵架的次數多了,
開始知道馬子早上不刷牙,只重注迷你裙好不好看,
卻不喜歡經常換內衣褲…..。已經漸漸忍受不了她了,
這時後隔壁桌的阿花突然向我大獻殷情,
這才突然想到阿花每天都為我準備愛心便當,
原來最真愛天女就在隔壁’,這才發現真的是捨近求遠阿。
所以這就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道理。
班上同學聽完我的一番說詞,全都給笑翻啦,
老師也笑著說我還真會掰,唱作俱佳。
接下來,uncle shane 開始接著說這三句宋詞,
也可以將它比喻作人生奮鬥過程的三大境界,分別是:
但凡要做一件事,必須立下志向,才不會無所依循,
這就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第一境界。
當立定志向後,就要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拼命的去奮鬥,
即使努力到忘了吃飯,瘦得不成人形也不後悔,
此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界也,
經過辛勤的灌溉,水到渠成,自然就會成為像王永慶那樣成功的大企業家。
是為「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第三階段。
當我ㄧ解釋完,
我那漂亮的國文老師笑著搖頭問我說:是不是看過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我就跟她說我早在一年前就在舊書攤買過這一本書讀過了!
這就是我跟我們國文老師的第一次接觸,〈抬槓〉
自此之後,
她就知道我是狠角色,
所以上課就不大管我囉!
說起來,我還真的不懂得憐香惜玉耶!
沒辦法!
那時候uncle shane 自認為才高八斗,自視甚高,
總以為男人的事業在於經世濟國,哪會在乎漂亮的女子阿,
何況她是老師耶,年紀又比我們高中生大五六歲,
要記住!我們那個年代民風純樸,想都不敢想!
此三句宋詞的出處: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戀花》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鳳棲梧》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出自辛棄疾的《清玉案》
人間才子 王國維
王國維小檔案:
王國維1877年出生於浙江海寧縣城,初名國禎,後改名國維,字靜安(或庵),亦字伯隅,號禮堂,晚年更號觀堂,又號永觀。原藉河南省開封府,遠祖隨宋高宗南渡,子孫由此定居,遂為海寧人。
王國維出生書香世家,但三代無人中舉,是貧窮的讀書人。父親為了維持家中生計只好棄儒從商,母親在他四歲那年過世。自七歲起他到鄰近的私塾求學,往後十年的光陰,主要是學習八股文以得取功名。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王國維身處這樣的環境中,方知世上還有「新學」,迴然異於往日所讀之「帖括之學」(做八股文),他「欲奮新學」之心愈迫切,希望出洋留學,無奈口袋空空,只能「望洋興嘆」。
戊戌之年(1898)「百日維新」,這一年王國維邁出了一生中關鍵性的一步,出海寧,赴上海。抵達上海後他進入《時務報》工作,爾後到由羅振玉創辦的東文學社半工半讀,此後漸得羅振玉之器重及關照。是年6月王國維因勞累過度而回海寧休養,秋後返上海幫忙羅振玉編輯《農學報》。1899年在羅振玉資助之下,王國維得以赴日留學,進入東京物理學校專修理科,回國後在通州師範擔任心理學、哲學及倫理學教員。
清朝滅亡後,羅振玉與王國維旅居海東,羈旅異邦的王國維,雖然衣食僅能自足,但卻在這裡覓得了良好的讀書及研究機會,投注了許多心力去貢獻這「發現的時代」。他寫定了第一篇關於簡牘考證的文章,和羅振玉合撰《流沙墜簡》,奠定了簡牘研究的基礎。他在羅振玉的「大雲書庫」中整理藏書及拓本,奠定了從事古文字、音韻及考釋金文、甲骨文的深厚基礎。
1916年王國維先自行回到中國,回國的第一年他頗用心於古文字、音韻、訓詁等方面的考釋工作。第二年他更藉重小學(文字學)上的知識,進而研究殷商古史,寫成了著名的<殷卜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一文。後來他因見到了一些新的甲骨拓本,再撰<殷卜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以證清前說,而後陸續還寫了<殷周制度論>、<古史新證>、<殷虛卜辭中所見地名考>等,以甲骨文的記載以證古史,這種運用古文字與古器物來考證古代史的研究方法,就是有名的「二重證據法」。他證實了《史記.殷本記》所載王室世系中之商代先王,並糾正了史記中所記個別人名與世次的訛誤。此外,他也對甲骨文字本身的斷代與綴合起了帶頭作用。安陽小屯出土的甲骨文,是殷商後期的產物,但自殷盤庚遷殷至帝辛亡國,歷經九個朝代共273年,王國維就以卜辭上的「稱謂」解決了甲骨是屬於哪個王朝的難題。在研究卜辭及對古史的貢獻上,王國維考訂了殷之先公諸臣及諸侯、殷代的制度典禮和古代民族及地理,這些均為後世研究古史的學者所取法的治學門徑。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一如往常到學校。九點左右他到頤和圓,購票入內,至佛香閣排殿下的昆明湖畔自沈湖底,享年五十一歲。他在遺書中說:「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被譽為「中國現代學術奠基人」、「新史學的開山」的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事業如日中之時,一躍而入昆明湖,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
人間詞話手稿
揭開王國維自沉的千古之謎
﹝文章取材於大陸 新華網 文/沈躍春﹞
1927年6月2日上午,正當學術生涯處於巔峰之際,中國傑出的學術大師王國維自沉頤和園昆明湖。人們在痛惜他“中道而廢”之時,競相揣度其自沉的原因。王國維的“自沉”一直是學術界的一大謎團。
70多年來,關於他的死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歸納起來,不外乎“殉情說”“逼債說”“驚懼說”“諫阻說”“文化信念說”“諸因素說”……
王國維是一位具有鮮明個性的文化偉人。在他的個性與思想、生活與著作之間,我們看到存在著一種深刻的統一關係———他的著作就是他的精神自傳,印上了他的個性痕跡。筆者以為,王國維的“自沉”與其深陷其中的“人生悖論”密不可分。
首先,表現為他對職業選擇的兩難處境。他說:“餘之性質欲為哲學家則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為詩人,則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詩歌乎?哲學乎?他日以何者終吾身,所不敢知,抑在二者之間乎?”這種情感與理性的矛盾,使他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披露了他在選擇職業時無所適從的兩難心態。其次,表現為他精神世界中“可愛”與“不可信”、“可信”與“不可愛”的衝突。他非常看重哲學,他曾說哲學的事業是“探宇宙人生之真理而定教育之理想者”,但又感嘆:“哲學上之說,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煩悶。”這種矛盾正是他哲學研究導致的最大煩惱,也是他放棄哲學而轉向文學研究的主要原因。再者,王國維對“人生悖論”不僅有切身的感受,而且對康得的二律背反學說也有深刻的理解,並用來分析中國哲學史上的善惡論者的言論。他列舉中國哲學史上的善惡論者的言論,認為他們都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性之為物,超乎吾人之知識外也。”“故古今言性者之自相矛盾,必然之理也。”王國維的意思是說,性善性惡是不能討論的,討論人性的善惡必然導致“人性論悖論”。他指出:“欲論人性者,非馳於空想之域,勢不得不從經驗上推論之。夫經驗上之所謂性,固非性之本然。茍執經驗上之性以為性,則必先有善惡二元論起焉。”
其實,“人生悖論”是指王國維對自己人生矛盾的切身感受,也是指他對特定的人生所面臨的矛盾而進行的一種哲學式的反思論證。這種反思論證從特定的人生問題出發,經過似乎合乎理性的邏輯推導,不僅沒有消除他心中鬱積的困惑,反而把他推向“理性”與“情感”、“有限生命”與“無限欲望”的多重矛盾之中。或者說,他把自我作為認識主體拋入茫茫宇宙或生生不已的永恒之中,讓自我作靈魂拷問,甚至讓自我去面對人生矛盾和注定的人生悲劇。
那么,王國維的“人生悖論”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第一,最值得關注的是他所信奉的“悲觀主義人生論”。王國維研究哲學始於康得,他早年深受康得、叔本華哲學的影響。1903年,他開始讀康得《純粹理性批判》等著作,覺得難以理解。稍後,他讀叔本華的《世界是意志的表像》一書,而“大好之”。他說:“叔氏之書,思精而筆銳。”後來,他還廣泛研讀了叔本華的其他哲學論著。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對他的人生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王國維對人生問題有其獨特的認識。例如《人間詞話》就是他生命底蘊的流露,是他對宇宙與人生、生命與死亡等問題深入思考的結晶。他認為,人間和地獄沒有分別,人生是一場悲劇,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永遠的愁煩和揪心。他說:“人間事事不堪憑,但除卻無憑兩字。”“人生苦局促,俯仰多悲悸。”“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這便是他出自於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觀而對人生的解讀。王國維天生憂鬱悲觀,而這種悲觀主義哲學觀又加劇了其悲觀憂鬱的品性。
第二,他對人生問題的心理偏見或哲學偏見,離不開他對精神世界的認識建構和邏輯推理。就心理學來說,王國維的偏見除了受自己生活境遇、情緒狀況等多種身心狀態的影響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認知主體的邏輯推理。其實,王國維對人生問題產生的心理偏見或哲學偏見,就是他邏輯推理的結果。
第三,王國維是一位情理兼具的哲學家,他長期糾纏於情感與理性的衝突而不能自拔。一方面,他是一位體質羸弱、性格憂鬱,而感情豐富、細膩、敏感的人。在傳統文化的長期熏陶下,他的情感傾向更加明顯。另一方面,他接受了西方哲學中強調理性、注重邏輯分析的理性精神。這種情理兼具的稟賦不僅沒有使他在情感與理性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反而使他在解釋“性”、“理”、“命”等中國傳統哲學範疇的過程中顯得困惑不已。王國維的一生是困惑和痛苦的一生,也是尋求解脫的一生。“自沉”是他的理性選擇,也是他解決自己“人生悖論”的結果。
總之,矛盾的時代塑造矛盾的人物。王國維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國社會處於激蕩變革之際,是近代史上各種政治勢力、學術思潮、人生理念大衝突、大裂變、大融合的時代。在新舊交替的動亂時代裏,人生問題更尖銳地凸現出來,迫使王國維不斷地追問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尋求心靈寄託之所在。而憂生憂世的“精神追求”猶如一條無形之鎖鏈,貫穿於、纏繞於王國維的人生始終。多病的人生遭逢多難的時代,“憂生”和“憂世”一齊擠壓著憂鬱的他,驅使著他不斷地追尋人生的真諦,消解人生的矛盾和困惑,為疲憊的心靈尋找片刻的安慰和寧靜。王國維的“自沉”給我們深刻的啟迪:走出“人生悖論”,必須樹立正確的哲學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必須培育健全的邏輯理念,而生命的意義,不僅在於不斷實現人生的目標,更在於不斷提升人生的目標。
王國維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