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是台南縣柳營鄉,


祖先係鄭成功的部將,隨鄭成功來台的。


記得我在大學一年級選修中國通史的時候,


教授要大家寫自己的姓氏淵源報告,


我們班上有兩位姓劉的,


我的老家是台南縣,


他的老家是台北艋舺,


為了這篇報告,


我到國家圖書館查了好幾次資料〈那時候電腦還沒這麼發達,也沒有網際網路〉,


結果我寫了整整二十幾頁的稿紙,


也查出了我這位世居台北艋舺的同學,


跟我有很遠的血緣關係,


因為從資料中顯示他的先祖是從我們柳營移民去的!


當然我這位不用功的同宗,他的報告是抄我的〈他抄了十一二頁稿紙的量吧!〉


結果我獲得九十六分的高分,我這位同學也得了八十分。


其實我們柳營有很多知名的人物,


如音樂家有吳晉淮、翁倩玉;


美術家則有我可能要叫叔公祖的劉啟祥:


當然我在清朝時期的老祖宗也有人高中過文舉人及武舉人,


所以我老家的祠堂是有旗桿的喔!〈古時候只有中舉人才可以力旗桿的〉


難怪小時後書若讀不好一定會被修理,因為書念不好會愧對祖宗!


以下就秀幾段資料讓大家了解一下我的老家歷史吧!


     柳營劉舉人宅〈我們稱做公館,就是劉家祠堂的意思〉


 


柳營的由來


 


營昔時稱謂「查畝營」,顧名思義據傳於


鄭成功時代設官衙於此。查測田畝故命名為


查畝營,屬於鐵線橋堡,至日本佔據後,嫌為


不雅之稱,遂將大多數居民劉姓之劉字音韻日


音謂柳,故譯改為柳營。


 



柳營的知名人物


 吳晉懷


五十、六十年代名作詞、作曲家,為早期的台灣歌謠奠下良好基礎,作品有「關子嶺之戀」、「暗淡的月」等。


 


劉明朝


劉家古厝後代子孫,曾任第一屆立法委員,為柳營劉派元老


 


翁倩玉


劉家後代劉北鴻之外孫女,著名旅日名歌星,劉宅合院現仍在。


 


劉嵩山


居於士林村,1990年間獲邀參加福州市武術賽,贏得金龍獎,再得金獅獎,所習的武藝竟是早已失傳的武術絕學一少林食鶴拳,被大陸視為國寶級人物。


 


劉啟祥


1909年生,少年時代即負笈東瀛,是早期台灣畫壇中留日又留法的少數畫家之一。1946年歸國,努力推廣美術教育,與友人籌組南部美術協會,在藝壇建立極高地位。創作除了在國內獲得重要獎賞外,並擔任中華民國油畫學會理事長。


 


 






         劉家祠堂正中央的文魁匾額


 


柳營劉家古厝



位於士林村柳營四十四號,是一座四合院式大宅,係劉家祖先於百餘年前所建,佔地八百坪,建材和工匠均由大陸船運而來。厝頂蓋台灣瓦,地面均鋪紅磚。入門後,正廳、護龍形成四合院,古宅建築雕樑畫棟,風格獨特。
    古宅院前兩邊分豎「舉人杆」(中舉祭祖),右邊之一因觸雷倒塌,空留石座。公館部分正廳奉祀全祖直系上下各神位之外,作接待賓客及民勇之住宿。大廳門楣有兵部侍郎兼福建巡五撫-王得祿所賜「文魁」匾額一面。
    廳內楹柱各有對聯,辭意發人深省。其中之一曰:「孝莫思勞轉眼便作人父母,善無望回頭且看爾子孫」。
    劉家祖先劉茂燕為鄭成功時代,殉國於南京之戰。其子球成奉母命渡台,定居查畝營,墾地數千甲,建設地方。後代相傳,為官和經商均有顯赫大業,迄今十二世,歷三百餘年而不衰。其中七世劉達元為咸豐壬子年舉人,八世劉澧芷為光緒十五年舉人,一門兩舉,殊屬難得。





                   劉家頤樓


劉家舉人宅〈另一份劉家古厝的史料記載〉


 


據記載柳營劉家先祖劉茂燕為鄭成功部將,殉國於南京之戰。劉家開基祖劉求成奉母命渡臺,自閩南漳州平和縣新安里上河杜大埤鄉隨延平郡王鄭成功渡海,初來時定居台南府城,後移墾查畝營(今柳營鄉),闢田數百甲,富甲一方且重子孫教育,世族連綿迄今十二世,三百餘年,代有才人出,為境內一大望族,劉公祠當地亦稱為劉公館。目前柳營鄉士林村劉公祠登記為劉全祭祀公業名下財產。劉全名日純,為劉求成之曾孫,經營糖部產製白糖,運銷海外獲利。
 劉全好學重士,育子六人:思推、思勳、思中、思朝、思燙、思鑾,個個皆有所成。懸於劉公祠廳門楣上「文魁」匾額,為思勳之子達元所立。劉達元清道光甲午中舉,賞戴藍翎,候選宜隸州分州,為人勤墾殖,聲譽遐邇。劉公祠因年久失修,丹青剝落,於民國八十年間,大肆整修並重新彩漆,為今現貌。劉達元後人所居,門廳楣上懸有劉達元所立之「文魁」匾額一方,與劉公祠所懸相似。
 晚近劉家最負盛名的子孫,當推台灣前輩畫家劉啟祥先生,劉啟祥民前二年生,少年時代負笈東瀛開拓藝術學習之路,同時也是早期台灣畫壇中第一位留法的畫家。民國三十五年歸國,努力推廣美術教育,與友人籌組南部美術協會,在藝壇具有極高地位,所遺留的畫作在國際畫壇上屢屢以高價拍出。


 


位於柳營鄉士林村劉家古厝舉人第,是一座兩落四護龍的大宅,係劉家祖先於百餘年前所建,占地八百坪,建材、工匠均由大陸船運而來。內埕非常寬闊,內埕周圍作紅磚圍牆及洗石子牆門。在建築型制上正身為出步起,中三間凹壽棟架作穿斗式,五間為火庫起,步口棟架形式簡潔,出簷與棟架的形式不多做雕飾,束仔與束隨分離,卻堅固有力,按有鼓形柱礎,雕刻花罩門楣,屏門裙板施彩繪,正面五間起雕有螭虎軟團爐透窗。大宅院建築雕梁畫棟,屋身坡面大而緩,規模宏偉,是全縣數一數二的古老建築。
古宅院前兩邊分豎『舉人杆』,是古代科舉制度的榮耀象徵,但是右邊旗杆因為觸電劈倒,左邊猶存高聳入雲的朱漆旗杆。大廳門楣有清道光年間兵部侍郎兼福建巡五撫-王得祿所賜『文魁』匾額一面。廳內有一對聯:「孝莫思勞轉眼便作人父母,善無報回頭且看爾子孫」,頗能體會這一鼎盛世家傳家之道。同樣位在劉公館一地,緊鄰劉家古厝旁的洋宅大院,則是劉家興建於日據時期的「西洋樓仔」,這是畫家劉啟祥的成長之處,畫家童年居住在這一處鳥語花香、綠草如茵的樓房內,孕育對藝術與音樂的養分,終於成就一代繪畫大師。劉家後人對這棟具有意義的老洋房,仍舊保存良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