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指演出百態情,一口說盡人間事。


喜歡傳統的布袋戲,


從主角人物定場詩從口中吟出後,


所有的生命就此開始。


靈活靈現,演出人生百態!


當然除了偶師的技巧外,


戲偶的雕刻及戲服和其他的配飾也同樣重要,


我除了曾收藏過幾尊戲偶外,


也購買了一本戲偶雕刻名師江加走的偶頭照片輯,


更值得一提的是,


在廣告公司任職時,代表台灣到菲律賓參加國際廣告會議,


那時後為爭取下一屆使台灣成為舉辦會議的主辦國,


因面對中共暗助巴基斯坦與台灣競爭主辦權的壓力,


台灣各大廣告公司團結集思廣益,想盡辦法要吸引各國代表的投票!


在國際會議場何上除把原住民的服裝穿上外,


我特地和在台灣誠品敦南店彰藝坊布袋戲工作坊的主人,情商借了價值百萬的戲偶,


遠赴菲律賓拉票!


戲偶當然成為外國廣告界精英們的最愛,


但我也從開會第一天一直擔心到會議結束,


因為我害怕參觀的外賓弄壞了戲偶,我可是賠不起喔!


所幸,圓滿達成任務,既爭取到台灣主辦權又將戲偶平安運回原主人。


 


您喜灣布袋戲嗎?


以下是我從各種資料中會籍的一些有關介紹布袋戲的報導,


有興趣不妨看看。




             傳統戲台


布袋戲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而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戲之通稱。


布袋戲演出


演出上可分為前場後場,前場即戲台部分,觀眾可見到操偶師傅操作人偶於戲臺上的表演,後場則包括了操偶師、樂團和口白師傅。


 戲台


不管哪種形式表演,布袋戱的演出都需要有戲台,該戲台一方面作為區隔前後台以及觀眾與演出者之間的功能,一方面提供演出所需要的戲劇佈景。布袋戲發展之初,戲台較為簡陋,僅用扁擔,布廉架起簡易戲臺。後來布袋戲逐漸受歡迎,戲台也變得較為複雜,繼而誕生了早期的四角棚。該三至五公尺寬之戲棚其構造類似於一座小型土地公廟,有四根柱子,中間是大廳,為戲偶活動的舞臺,其四面之中,三面皆空,大廳中有一層交關屏,用來遮掩演藝人之用,早期的四角棚的裝飾及雕刻都較為簡單,但後期逐漸發展得更為複雜精緻,配合木雕技術以及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來製作戲台。


19世紀,布袋戲發展出六角棚戲台,又稱作稱彩樓,其在舞臺的左右前方各加一個斜面,吸引左右兩側的觀眾,此種六角形舞臺設計,雖戲台場寬雖未大幅度增加,卻使得戲台空間及視覺效果更加富變化。而此類美觀而裝飾豐富的戲台,雖然能吸引觀眾且本身即為雕刻的藝術品,但造價昂貴且搬運不易,因此並非所有戲班皆能夠負擔得起,因此在台灣於1930年代後,出現了一種看板式的彩繪戲棚。這類戲台的裝飾圖案全數以平面彩繪的方式製作,其造價便宜也易於搬運,且舞臺效果並不輸給傳統戲台。至今,該戲棚仍為布袋戲團體演出的主要戲台選擇。


 





呂布戲偶


 



操偶演出


布袋戲開演後,戲臺上的操偶動作成為演出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就傳統布袋戲而言,布袋戲戲偶為30cm左右的小戲偶,軀幹和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因此操偶表演者會將單手手掌放入中空戲偶進行表演。以左手操偶為例,只要將食指部分套入偶頭,拇指放入布袋戲戲偶右手,另外三根手指放入戲偶左邊(左手)之後,即可利用手掌與五指的搖擺或晃動,來控制戲偶頭、身體、與手來作操偶表演。換句話說,布袋戲操偶入門相當容易:操偶人員僅將手放入中空偶身即可做戲偶之點頭,搖頭,行走之表演。不過因為木製戲偶表情並無變化,要藉由木偶肢體動作表達劇中人物情感尤其重要,也有其一定難度。


若再就角色方面來論述,布袋戲偶約略可以分爲、丑五種角色。各種操偶表演要顯現出各類角色的手勢、步伐和動作。因為布袋戲可單手操偶,因此傳統布袋戲操偶師,通常可一人操縱兩偶,互做對談動作的文場表演,更甚者,兩手均可做木偶之跑,跳,拋接,武打等武場表演。事實上,於實際操演上,布袋戲除了武場大堆頭場面,或龍套角色出現串場外,布袋戲戲劇進行中,通常以兩偶兩角色之間的互相對話與肢體互動為最多。就此,跟一般中國傳統戲劇相同,若對話較多者稱為文戲,武打互動較多者稱為武戲


20世紀中期後,為了表達更多視覺效果,台灣操偶表演隨著戲偶從30公分長演變成50公分,甚至加大至70公分以上。因應此變化,一偶之操作從單手變成了雙手。除了手仍舊放入戲偶內,以食指放入偶頭外,偶頭與偶身內尚加裝有特殊裝置,可用繩子拉動控制眼睛睜眨、用中指扳動嘴唇控制、用內藏機關彎曲手腳等。除此之外,左右手都需要配合相當多的操偶技巧,才可讓布袋戲木偶做轉身,沉思,奔跑,跳接,甚至雲手臥魚等身段的自由操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哪時期的布袋戲演出,都出現了操偶者兼口白,甚至還包辦音樂後場的情形。而此種獨挑大樑的布袋戲操演方式,即使於21世紀,常見於閩南或台灣。


 戲碼


17世紀中期開始盛行之初,傳統布袋戲表演形式相當簡單,演出戲碼以即興表演為主,至今此種方式仍盛行於部分閩南地區,例如於台灣仍偶見擺仙跳八仙等沒有口白的迎神演出。18世紀起,開始漸漸講究其演出戲碼的布袋戲,出現了演出時間長達一小時以上的才子佳人及審案類型的戲碼,例如至今仍流傳於世的《四錦裙記》《烏袍記》《喜雀告狀》等等正本戲碼。然而以才子佳人、審案為主的文戲戲碼受流行情況於布袋戲上不若武打戲碼。至今傳統布袋戲仍以武戲、歷史演義為主的小說戲碼為主流,其中以時間為一小時演出的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等章回小說改寫戲碼為最受歡迎。而就平常而言,除去音樂之外,布袋戲演出戲碼幾乎都以口白對話為主,並沒有唱腔歌曲等表現,這種特色與其他中國傳統戲劇有相當大不同。


除了以上戲碼之外,1980年代之後,布袋戲發展一枝獨秀的台灣,則發展出武打搞笑[3]科幻等戲碼。演出時間仍為一小時左右,戲碼已不遵循古制的該類型布袋戲,通常並不歸類於傳統布袋戲,事實上,部分台灣觀眾甚至並未將其演出視為布袋戲。


 




戲服


 


出場詩


通常,布袋戲每位要角出場時都會有自己的四念白,而這四念白即是所謂的出場詩或定場詩﹔而之所以稱為四念白,是因為該出場詩通常由「四句」五言七言古詩所組成的閩南語「念白」。


就戲劇表演方面,出場詩實為布袋戲演出的極大特色。事實上,拉長語音、注重語調旋律該出場詩,不但讓戲劇角色自報身分,讓觀眾容易了解外,其文言式的用字遣詞更常常代表了戲偶之角色、身份與性格。舉例來說,布袋戲演出中,觀音菩薩角色的經典出場詩為:「南海普陀自在,說法三千世界;佛法無邊無量,凡人難到蓮台」、老生出場詩可為:「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年中年萬事休。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老漢姓維,名基。」而店家小二的龍套出場詩則可為:「茶(酒,菜)迎三島客,湯送五湖賓,不將可口味,難近使錢人。小A是賣茶(酒,菜)的。」一般而言,布袋戲演出使用拉長語音,介於口白與唱腔的念白式表演,除花旦外,僅出現於定場詩為多。也就是說除了出場詩之外,布袋戲語調多以說書式的口白為主。


於台灣的布袋戲戲劇發展上,稱為四念白的出場詩傳統於1980年代雖有所大幅度改變,但仍保留一定的對仗、平仄。例如於台灣相當流行的霹靂布袋戲戲劇中之知名角色劍君十二恨,就擁有改編自清代文學家張潮幽夢影的「十二恨」出場詩。而事實上,自1990年代以降,台灣電視布袋戲除出場詩之外,每個角色更將其出場詩延伸發展成獨特的個人配樂甚至主打歌曲,讓觀眾聽其配樂演奏即知道為即將出現的是那位角色,此種型態亦可稱為出場詩的延伸模式。


音樂與口白


除了定場詩與操偶演出,與前後場最有關聯尚有音樂伴奏與口白。除了木偶或操偶表演外,後場人員的配樂、口技表演、與前場文武劇情相配合,作出快板慢板演出,是一個布袋戲團的功力所在,布袋戲有句行話這麼說:「三分前場,七分後場」正說明了後場對於音樂或口白對於表現布袋戲精髓的重要性。


在後場配樂方面,傳統布袋戲的伴奏有北管及南管兩種音樂風格。後場根據樂器的不同可以分爲文場和武場,武場指只有節奏而無音高的打擊樂器,文場指有音高變化的拉弦彈撥吹管樂器的演奏。


若再詳加細分:武場樂器包括了、小鑼、小、通鼓、鈔、、拍板等,而文場則包括二胡嗩吶拍板月琴笛子。而此配樂型態上可依劇種再細分為生旦戲、審場戲、武打戲、連台戲、摺子戲以及拳打戲。到了20世紀中期以後,後台配樂逐漸有了一些變化,例如引進了京劇的後台音樂,使用西方樂器和音樂、以歌手現場演唱歌曲,或以錄音帶播放電子音樂等等。


操閩南或台灣地方性語言來做演出的口白師傅可謂布袋戱的靈魂人物。於布袋戲的演出中,後場的口白師傅包辦了戲中所有人物的對白與念白,也常是布袋戲戲劇中唯一的掛牌主演者。就是因為身繫演出成功與否,類似職業說書人的口白主演者必須具備有仿男女老幼不同人物音質、不同講話風格甚至不同的地方口音的技巧。就實例上,深受歡迎的口白師傅者還必須要有深厚的文學造詣和音樂素養,且必須能做到各種不同性格的角色五音分明,加上情緒表達的八聲七情,及其餘基本角色口白等等。就此來看,一位口白師傅最起碼要替28種不同情緒與角色口白配音的本事。除此,布袋戲極為特殊的定場詩唸唱或劇中進行中不多見的單口念白,也關係一齣戲的好壞。


 


 



 


戲服


 


 

布袋戲角色分類


雖說布袋戲角色分類衍生自中國戲劇的生旦淨末丑,不過由於傳統戲碼的設計,無末角與丑角這兩種,所以,布袋戲角色分類是分為「生」、「花臉」、「旦」、「神道」、「精怪」與「雜角」等六大類。


    生:指的是有男子陽性風格的角色,其中小生通常就是現在所謂的主角,    文生是智慧型的男角,武生是動作派的男角。


    花臉:主要指的是豪氣、勇猛型有著非常強烈男子氣概、陽剛氣質的男角。如紅大花、青花仔、文木黑大花等等,另外還有其專門主角類別的關公徐良戲偶等等。


    旦角:指的是有著陰柔氣質的女性角色。如花面旦、觀音旦、老旦、小旦等等。


    神道:如財神,三仙,另外還有其專門主角類別的東海龍王,聞太師等神明道士等。


    精怪:如牛頭馬面


    雜角:指的是跑龍套的角色。如老和尚,小沙彌缺嘴


 



 








 








 


 

直至20世紀新一代布袋戲,在口白唸作方面,其實還是有傳統的分類痕跡。以台灣布袋戲戲偶角色為例,史豔文素還真是文生,亂世狂刀是武生,橫千秋誅天是花臉,翼小棠比較特別,是武旦,算是新創的角色類型,此外超脫傳統,也有丑角,例如秦假仙二齒等等。


戲偶


布袋戲偶基本結構包括身架、服飾、盔帽(頭飾),身架包括了頭(木製)、布身、(文手或武手,木製),實心的布腿、子,木製),傳統戲偶高度約30cm。


若就種類來看,在與布袋戲戲劇角色相配合下,布袋戲戲偶種類仍相同擁有「生」、「旦」與「淨」三大類,並依舊衍生出生、花臉、旦、神道、精怪與雜角等小分支。就傳統布袋戲而言,一個布袋戲班形成,起碼要準備包含此六大類戲偶的80個布袋戲戲偶﹔而這就是一般布袋戲藝人所俗稱的一擔籠


不管哪角色,布袋戲的偶頭木材多產自中國泉州。1920年代以後,臺灣雖研發自製以模型灌製的偶頭,又稱賽璐珞偶頭,不過主要仍以泉州進口的唐山頭為主。唐山頭中以塗門頭和花園頭最有名。塗門頭的主要製造商是泉州塗門街的周冕號,台灣俗稱塗頭,以花臉見長,不易戴帽。花園頭主要來自泉州環山鄉的花園頭村,,該偶頭主要的師傅為泉州江加走,以生、旦等素面粉彩見長,易戴盔帽。泉州產的偶頭木材多採用銀杏木和香梓木,臺灣製的偶頭主要是梧桐木,製作流程為雕刻粗胚、磨光、糊棉紙、打土底、粉底、開眉、打花面、裝鬚。


現代布袋戲木偶大小約高74~80公分左右,身材比例相當接近真人,約七~九頭身。偶頭用樟木或白木雕刻而成,偶頭內有特殊裝置,可以用繩子拉動控制眼睛睜眨,還有用中指扳動嘴唇的控制,也有特殊的偶眼睛可以左右動。


在戲偶的本體方面,手可分為木製手以及現在廣為使用的橡膠手,該手內置絲,並可輕易扭成特定的手型,另外,現代戲偶的腳已普遍為塑膠製,裝設有膝關節和踝關節二個關節,鞋子還可以穿脫交換。至於戲偶本身穿的服裝,近代偶身所著衣服變的更華麗且多層次,甚至已與真人的穿著相仿。除此之外,操控布袋戲,讓其自由表演的裝置為天地同﹔其裝置設於左右手:右手控制偶頭和戲偶右手,左手持一棒控制戲偶左手。


劇本


布袋戲的傳承著重在布偶操縱技巧與後場音樂搭配,對於演出的劇本大多是以口耳相傳,或是劇團請說戲先生來跟團員們講述故事內容,再由團員上場發揮,因此布袋戲的傳統劇本保存極少。而這些口述劇本,則以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水滸傳等小說為主體。


1945年之後,漳泉兩地布袋戲漸驅式微,惟台灣布袋戲仍繼續發展。台灣布袋戲師傅黃海岱廣招徒弟,為了方便傳藝,便將寫下了劇本綱要傳授給徒弟,黃海岱著名的布袋戲劇本有《五虎戰青龍》、《大唐五虎將》、《三門街》、《昆島逸史》、《秘道遺書》。1960年代黃俊雄著名布袋戲作品《雲州大儒俠》劇本,就來自黃海岱的《忠孝義勇傳》。


在台灣之外,位於漳州的漳州木偶劇團1980年代經濟開放後,也出現專替兒童所寫的兒童劇劇本。這種創新的劇本,台灣的新生代及業餘布袋戲劇團亦嘗試過。不過,大綱式劇本的綱要寫法與即興式的閩南語典雅口白仍為布袋戲劇本的主要特色。


 



 




   雕刻名師江加走的作品


 

歷史


布袋戲的歷史相當久遠,古籍《武林舊事》、《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宋朝宮廷宴會的禮單上就有掌中木偶戲。不過,就現今被人熟悉的傳統布袋戲而言,該戲種起源,一般來說都是來自泉州的一則神話故事。


傳說中國明朝期間,有位屢試不中的秀才梁炳麟,在福建仙游縣九鯉湖一座仙公廟祈求高中後,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位老人在他手上寫下「功名歸掌上」後離去。梁秀才醒後非常高興,認為是及第的吉兆,不料當次應試又名落孫山。失落之餘,他開始向鄰居學習懸絲傀儡戲,並發展出直接套在手中的人偶,憑著他的文學修養,出口成章,又能引用各種稗官野史,馬上吸引了許多人來看他的表演,布袋戲從當地開始風行起來,梁秀才的名聲也跟著水漲船高,此時他才領悟了「功名歸掌上」這句話的意涵。除此之外,關於布袋戲起源尚有另一說法是明穆宗隆慶1567-1572)年間,福建龍溪縣的落第秀才孫巧仁所創。


17世紀中期,布袋戲已於閩南相當受歡迎,亦出現了類似肩擔戲的模式。所謂肩擔戲乃是由演出者肩擔戲箱與舞臺。至一定地點後,搭好簡易舞臺後,操縱者躲在布幃下,肩上簡易木架舞臺即成為人偶演出戲台。至18世紀,根據演出場所的不同,布袋戲不但出現職業團體,還視演出地點,分為室外演出的野台戲與在劇院演出的內台戲。其中,野台戲是戲班應邀請到各地演出,後來漸漸變成以迎神謝神祝壽為目的的表演,佈景較為簡單,演出人員也較少。


內台戲表演方式雖出現於18世紀,但是真正盛行是在20世紀後。內台戲佈景較為華麗,操控木偶與音樂演出者也較野台戲多。一般來說,布袋戲的內台戲演出方式與一般室內的戲劇相同,只不過舞臺主角由真人變成木偶。不過,因為內台戲與京劇電影演出方式重疊,在娛樂效果無法相比下,1980年代之後,除了少許特例之外,內台戲於閩南及台灣各地已相當少見。


另外一方面,內台戲亦於1960年代之後,發展出了電視布袋戲的此一支流。此種將戲台架設於電視攝影棚,於棚內演出的布袋戲戲種,不但於戰後盛行於台灣,造成轟動。演出媒介及場所甚至還延展到1990年代之後的有線電視錄影帶電影光碟多媒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