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1637  

 

20年代的舊公寓,
40年代的舊洋房和70年代到處栽種的泡桐樹。
這是我今年農曆年到上海走過長樂路、巨鹿路、
襄陽北路附近街坊的感覺。
很多人都搞不透我會甚麼那麼喜歡上海?
我想若看過中國作家陳丹燕所寫的「上海三部曲」:
《上海的風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葉》、
《上海的紅顏遺事》。
應該就會了解我為甚麼那麼喜歡上海囉!


DSC_1623  

 

陳丹燕在其”上海的風花雪月”裡寫過這樣的文字:
一路上路過武康路,那條小路上一到春天,
會有樟樹的芬芳久久不散,
還有滿地隨風而起的榆錢兒,
到了冬天,
就只剩下偶然看到的老房子上的長春藤了。
那一路有不少西班牙式的小樓。幾十年都沒有修,
門上的把手還是從前的,被手摩挲得光亮如新。
路邊的一棟黃色的小樓,我猜想是義大利人造的,
雖然如今已經那麼那麼舊了,
可羅馬人那種暗藏殺機的浪漫,
還是深刻地留在了那房子在陽光中的陰影裡。
不知道是哪個朋友曾經點著它說,
那是羅密歐要爬的陽臺,
從此,大家都叫它羅密歐的陽臺…..。

 

DSC_1642  

 

今年的農曆大年初三,我也走過上海的武康路,
第三次拜訪宋慶齡故居,第二次到訪”武康大樓”,
第一次在武康大樓樓底的咖啡店喝下午茶,
雖然街上下著雨,
但依舊可以感染陳丹燕筆下的上海憶舊。
這次上海行,仍然於離滬的前夕,
一個人晃到福州路的”上海書城”,
買呵三支”英雄牌鋼筆”,買了六本書書,
其中就有一本是陳丹燕寫的”永不拓寬的街道”,
迄今都是利用每晚臨睡前,
以一天閱讀完一段文章的進度,
閱讀這一本屬於回憶上海的書籍,
裡面的支字片語都跟上述三本「上海三部曲」,
脫離不了千絲萬縷的關係。

 

IMAG1197    

 

要是一個人到了上海而沒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
應該要覺得很遺憾。
下午時候,趁上班上學的人都還沒有回來,
隨意從上海的商業大街上走進小馬路,
馬上就可以看到梧桐樹下有一個個寬敞的人口,
門楣上寫著什麼裡,有的在騎樓的下面寫著1902,
裡面是一排排兩三層樓的房子,
毗臨的小陽臺裡暖暖的全是陽光。
深處人家的玻璃窗反射著馬路上過去的車子,
那就是上海的弄堂了。
整個上海,有超過一半的住地,是弄堂,
絕大多數上海人,是住在各種各樣的弄堂裡。
我今年農曆春節的假期就是貢獻給這些上海的弄堂。

 

 IMAG124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