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迪化街,經過城隍廟時,
除非另外有其他宗教信仰的人,
否則很少人有人不進去參拜的,
最起碼也會站立在廟前雙手合十虔誠的祝禱一番。
近年來由於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月老非常靈驗,
更是吸引未婚的男女前往祈求婚姻,
使得城隍廟的香火更加鼎盛。
已列入台灣的國家三級古蹟。
該廟的廟地十分狹窄,面積約只有46坪大,
但卻是大稻埕一帶地區的重要人民信仰中心,
也是大稻埕三大著名廟宇之一。
○城隍的信仰
在介紹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之前,
首先得要向各位先介紹一下甚麼是「城隍」?
如此我們到城隍廟裡去拜拜的時候,
才知道我麼拜的是甚麼神明阿。
中國道教信仰中的城隍,是指兼管陰陽的神祇,
也就是中國民間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
因此城隍是專司人間善惡之記錄、通報、審判和移送之職。
目前華人地區祭祀城隍的區域,除了中國各地之外,
臺灣現有的城隍信仰,
更加特別的是,台灣的城隍還是是唯一有階級之分的神祇呢。
據說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封京都金陵城隍為「福明靈王」,
這些地區的城隍則封為「正一品王爵」。
其餘城隍則分別各賜予爵位:
縣城隍為「四品顯祐伯」。
朱元璋旋即取消城隍之爵位,
僅稱城隍為某府、州、縣、城隍之神。
明朝以後,
一般民眾把城隍歸為下列幾類:
都城隍(公爵,威靈公):掌管省。
府城隍(侯爵,綏靖侯):掌管府。
縣城隍(伯爵,顯佑伯):掌管縣。
到了清朝時,
城隍同樣列入官方祀典,但是城隍的地位較諸以往更為崇高。
舉凡新地方官到任前,需到當地城隍廟齋宿,
上任之日,更需要在城隍前完成祭禮才能就任。
由此可見,城隍的職能已經隨著時代的變遷,
早已經由起初的有求必應的神明,
轉變為國家和地方守護神。
由於城隍主要是掌管城池的神,
因此一般的城隍信仰,大多分布在行政中心的府縣城等大都市,
例如曾為各地行政、經濟中心的台北市,新竹市,
不過,值得大家注意的是,
大稻埕的霞海城隍係屬於民間自行奉祀的城隍,
並非官方欽定祭祀的廟宇,
所以霞海城隍廟名中既沒有管轄省縣市地名,也沒有官方敕封的尊稱,
這和台灣其他縣市為官方欽定祭祀的城隍廟有著明顯的不同。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起源
當大家順利到達目的地後,這些新移民中的其中一位商人陳金絨,
供奉攜自同安故里的霞海城隍神像,
以方便該地同安人的鄉親祭祀。
並且設法穿越祖師廟,急速發動突襲,聯手攻擊同安人。
在這次械鬥中失敗的同安人,
只能放棄原有艋舺的居住地,群體遷移到大稻埕避禍。
而當時從動亂中僥倖保存的城隍神像,
仍舊隨著眾人遷徙大稻埕後仍祭祀於陳家。
經林佑藻、陳浩然與蘇斐然等人的資助,
座落於南街(今迪化街一段現廟址)上的城隍廟正式完工。
該廟因南街街道狹窄因素,廟埕與廟殿均十分擁擠。
若不含前方的廟埕的話,該廟僅只有46坪大小。
此間非並官祀的城隍廟,因為其主祀霞海城隍神像,
因此將廟名定為「霞海」。
另外,在祭祀神祇方面,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除了供奉從同安縣霞城過來的城隍神像外,
也和其他的城隍廟相同,旁祀城隍夫人,八司官,
以及文武判官,范謝將軍(七爺八爺),八將等神像。
但與一般城隍廟不同的是,
該廟側殿旁祀於1853年分類械鬥中喪生的38位同安鄉壯丁,
同時以「義勇公」的名義稱呼。
○五月十三台北迎城隍
相傳舊曆五月十三日為城隍爺的生日,
台灣各地的城隍,均於該日期前後舉行祭典,
霞海城隍廟當然也是循古例舉行。
根據歷史記載,
該廟第一次大規模祭典為1879年的農曆五月十三日。
1896年台灣日治時期初期,曾遭台灣總督府明令禁祭典的舉行,
不過因為1898年台北發生瘟疫,為免民怨,總督府才再度給予開禁。
在1898年到1937年之間,
遂成為台北最大的祭典。
這項祭典的正式名稱為「城隍遶境」的該祭典,其主要行程包括:
農曆5月11日至5月12日,暗訪。
農曆5月13日城隍爺出巡遶境。
該繞境祭典除了相關祭祀科儀外,
當時,霞海城隍的五月十三生日祭典,
與農曆三月的台灣中南部的媽祖生日祭典,
共稱為台灣兩大道教祭典。
也因此,台灣民間當時流傳著:
「三月逍媽祖,五月看城隍」的俗語。
但是這樣熱鬧的祭典,在1937年之後,
再加上城市都會的社會文化變遷,
該祭典規模不再如以往盛大。
不過,每年農曆5月13日還是不少道教信徒參與該祭典。
1985年,台灣內政部明定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為國家三級古蹟,
該廟因此成為迪化街的觀光重點之一。
除此之外,因為該廟於1994年起,透過企業化的經營,
不但使得該廟參訪的人數逐漸增多之外,
同時也吸引日本為大宗的外國觀光客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