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掃除,迎接新的一年
由於今天是農曆年前的最後一個休假日,
加上我也是一個滿喜歡傳統節日的人,
所以在我的觀念裡,真正心的一年到來,
應該是從農曆的大年初一算起才是,當然因為那一天也是我農曆的生日啦。
也因為如此,
所以昨晚我很勤勞的將自己的臥室和書房做了一次徹底的大掃除,
由於以往在廣告公司服務的時候,大多得穿正式的西裝和襯衫,
所以長久已來,我的衣櫥擺放最多的就是襯衫、領帶和整套的西裝,
或許我向來很注重服裝的質感和品味,
因此有很衣服雖然都已經有七、八年的歷史了,但保存的還是很好。
但是,說真的,我還是有好多衣服都已經不曾穿過了,
加上我現在的老闆向來不是很喜歡穿著正式服裝和我們這些部長開會,
所以這一年來,除了要跟企業集團的大老闆或是客戶開會外,
我也無須天天都穿西裝打領帶上班,
因此我想,乾脆就來個年終大出清吧!
昨天總共整理了五袋舊的衣服打包準備送給需要的人!
忙了四個多鐘頭,直到今天清晨四點多才搞定,
雖說留下來的襯衫、領帶以及西裝的件數還算很多,
但是起碼也出清了四分之三,
算是這十年來第一次這麼大手筆的割捨自己的衣物。
不過換到的是兩個房間整整齊齊的,
看到房間每樣東西都井然有序擺放在該有的定位,
心情也跟著清爽起來!
這樣子,我也無須擔心下週沒時間整理房間了!
我的MILK在昔日大茶商陳天來故居的留影
天氣好,騎車出去玩耍
雖然昨天整理房間,搞到今天清晨四點多才去睡覺,
但是我今天卻是一大早八點半就起床了,
早起的原因,主要是趕著要去附近的學校領消費券,
因為我怕睡太晚,到時候得排很久的隊才能領得到,
我這個人最怕排隊的,所以只好早一點出門,
好在真的讓我賭對啦,到附近小學領消費券的時候,
我幾乎是沒沒經過什麼排隊,馬上就領到了消費券,
因此,我十點半就牽出我心愛的MILK出去玩耍囉!
由於感冒剛剛痊癒,所以今天我騎車的里程不敢計畫的太遠,
加上我這個人一向很喜歡過節的熱鬧氣氛,
雖然今年農曆年只有我和我老媽兩個人過節,
除了祭拜祖先必須準備的東西外,根本也無須買太多的東西回家,
但是,過年就是要享受那種人山人海辦年貨的常民文化,
所以我今天就從大漢溪左岸爬過了華江橋,經過大稻程自行車道,
然後先殺到林新柳紀念偶戲博物館看我喜歡的傳統木偶。
林新柳紀念偶戲博物館的館藏,
主要源於臺原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協合醫院院長)林經甫三十多年的收藏,
並於2001在大稻埕民樂街一個二十多坪的展示廳設立了「大稻埕偶戲館」,
後來是因為其母親捐助了現在位於西寧南路的二棟樓房作為新的館址,
並為了紀念他的父親林新柳醫生,遂更名為「林新柳紀念偶戲博物館」。
這棟老屋總共典藏了七千多個戲偶,
除了傳統的布袋戲木偶外,
也有來自世界各國不同的戲偶,
最具特色的還是位在博物館一樓的開放工作室,
觀眾只要一進門,就可以看到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大兒子 陳錫煌 老師,
正帶領著他的徒弟在雕刻木偶或是製作戲服,
這種直接讓觀眾得已親自體驗木偶的製作過程體驗真的是很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四樓的展示館,
還設置有越南的水傀儡木偶,
這是除了越南本國以外,
可以說是全世界收藏最多的水傀儡的博物館。
其實我很早就知道有這麼一個博物館了,
但是幾次經過大稻埕,就是找不到地方,主要是因為我從來就懶的去記住址。
這趟是專程去看的,雖然門票要一百二十元,但我覺得真划得來,
各位朋友若有興趣的話,不妨前往觀賞,
此館除了靜態展覽外,也有很多現場的精采演出喔,
台原偶戲班的演出,可是經常受邀到歐美各國表演的呢。
看完「林新柳紀念偶戲博物館」後,
當然是要到迪化街去體會一下什麼叫做人擠人的年貨大街採買現況囉!
可惜我擔心我心愛的MILK會被人偷走,
所以我只能在迪化街外圍觀望,稍稍感染一下過年的氛圍而已。
但是免不了的,還是得要到附近吃碗有名的旗魚米粉和尤魚羹,
因為我覺得這樣,才能算是真正有到迪化街過啦!
由於明早還要上班的關係,
今天的自行車行程就騎到大龍峒的保安宮為止,
吃完飯後我就騎著繞過歸綏街,
拍了幾張昔日艷名遠播的公娼營業舊址照片後,
順著延平北路經過酒泉街轉往大龍峒保安宮,
仔細將車子藏好鎖好後,便進入保安宮拜拜,
然後,我就騎著MILK回家了。
其實大稻程的很多老街是很值得逛的,
以往我還沒有MILK的時候,
也常常一個人穿梭在大稻埕的一些舊巷弄裡,
有時候走著走著,不時會有意外的驚艷發生,
像去年,我就是無意間走在歸綏街上,發現到我走過的地方,
竟然是曾在廢娼時登上媒體新聞的「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呢。
這種延著淡水河岸巡禮大稻程舊社區,
回想著當時船帆靠岸,茶葉出口鼎盛時期的大稻埕風華,
細細品味每一棟舊房子所呈現的歷史軌跡,以及當時的常民文化背景,
其實也是一種奢侈的享受呢!

林新柳紀念戲偶博物館
延伸閱讀
◎林新柳紀念偶戲博物館
傳統‧創新‧本土‧國際
您知道嗎?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可能是世界上最活躍、最特別的偶戲博物館。 西元2000年,一向不遺餘力推展台灣本土文化的「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正式成立「台原大稻埕偶博館」,在為傳統偶戲美學發聲的同時,也開啟了偶戲新時代運動的新紀元。
2003年起,「台原大稻埕偶博館」進入新的階段,一則跨海遠征巴黎、比利時、香港、澳門、土耳其、俄羅斯、義大利,及知名的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廳、中南美洲的熱帶森林、柬埔寨的寺廟、十六世紀的歐洲教堂與西班牙高地建築等場地,耀眼的演出不但深受外國人士喜愛,更開拓了台灣偶戲的新視野。二則陸續新添大量收藏文物,包括:台灣傳統與現代金光布袋戲偶、傀儡戲偶與道具;大陸及東南亞的戲偶、皮影和傀儡;以及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面具及劇本等,讓典藏愈趨多元化的偶戲文物增加到5200多件。
2005年11月,「台原大稻埕偶博館」正式進駐由林柳新的夫人林錦華女士捐贈興建位於西寧北路的現址,並正式改名為「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至此,本館已完整具備典藏、展覽、表演、教育推廣、學術研究等功能。透過結合國內外各領域的專業人才,以及持續不輟的精湛演出與展覽,「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在營造文化空間的同時,也為台灣新文化帶來更多的動力。
本館轄下共有兩個劇團,分別為致力於傳承台灣傳統偶戲的「台原偶戲團」,以及融合西方戲劇美學,強調創新精神的「納豆劇團」。台原偶戲團所製作的偶戲,以北部的傳統布袋戲結合在地戲曲、京劇技巧,並融合偶戲藝師、雕刻藝師、樂師及畫家們的創意而製作出屬於自己的偶戲表演。「納豆劇團」則以演員、戲偶、劇場工作者、現代音樂結合現代劇場型式而成,著重於故事意涵與視覺意象的創意。
本館館址位於大稻埕古城,鄰近碼頭淡水河邊的西寧北路上,與台北市保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迪化老街比鄰而居。兩棟並立的四層樓歷史建築共有200坪 使用空間,分別規劃為:博物館辦公室、雕刻工坊、DIY教室、偶戲特展室、精品典藏空間,以及適合各類專業演出的納豆劇場(表演廳),可謂設備完善、功能齊全。館方除了不定期策劃各項偶戲展覽使來訪群眾拓寬視野外,也開設有布袋戲雕刻製作、偶戲大師示範表演、親子偶戲劇場、傳統偶戲技術推廣等課程;另外,我們也為學校團體提供專業的導覽與表演,為的無非是讓參觀者可以親自體會到偶戲表演的樂趣及美感。
傳承傳統偶戲文化;提昇台灣偶戲藝術水平;促進民眾對傳統偶戲藝術的認識;成為培養台灣偶戲人才的中心;建立國際與亞太偶戲文化的平台;肩負台灣與世界偶戲藝術的交流,是「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一向的使命。近來,我們除了積極地與台灣本地藝術家及國際偶戲團隊交流合作外,也在所在地的大稻埕社區努力推廣偶戲藝術,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本博物館必將成為台北重要文化地標之一。
「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最重要的精神元素是愛、創新、希望、努力與快樂,到館裡一遊的男女老少,不分國籍膚色,必定都能在這個非常特別的文化空間裡受到感染與觸動,同時開啟新知。
愛的創建與傳承
對於林氏家族而言,「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的落成,以及往後的發展,誠然代表整個家族成員情感的孕育、傳承,及於社會文化的貢獻;偶博館不但是 林氏家族重要資產的延伸,也是全台灣重點文化資產的增值。
如果說,現代偶戲的精神,在於結合傳統文化的繽紛形式與內涵加以創新,使之彰顯新台灣的文化創意,那麼「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就代表這樣的整合與創意;如果說,家族傳承的意義,在於結合家族長老的文化涵養與形象加以發揚,使之凸顯下一代的獨特氣質,那麼「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就代表這樣的歷練與發展。
「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顧名思義是林氏後代子孫為了紀念先輩 林柳新 先生而創建,主要催生者為林公柳新年屆九旬的妻子 石錦華 女士,獨力捐助建築物本體款項;以及長子林經甫 先生,個人提供收藏逾 20 年、來自世界各地的 5000 多件偶戲珍品。
林公柳新乃林氏家族第 20 代子孫,少年時期即展現超級早熟又過人的毅力與獨立能力── 12 歲時,他打定主意出國唸書,不顧家人反對,獨自搭船去到日本。在日生活初期,少年林柳新以非常有限的日文能力打工賣報紙、賣納豆度過了辛苦的適應期,一路完成中學、高中學業,繼又考進東京日本大學醫學院。學成歸國後,緊接著修業於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院,先後獲理學及醫學雙 博士,專職婦產科醫療、醫院管理及醫學教學工作。 林柳新 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對光復後的台灣婦產科醫學發展著力甚深、影響深遠。
後人津津樂道的林公柳新,是一位大公無私、正直不阿、仁德寬厚、嚴謹負責、以人為本、與人為善、幽默大方、愛人如己的大家長與行政長官。林公自然而濃烈的生命情操,時而洶湧如濤,時而涓滴細流,不止在專業領域,更深深的影響了林氏家族的每一份子。「林氏家族」橫跨台灣百年民眾生活史,子弟枝繁葉茂,遍佈台灣文化界、醫學界、宗教界、企業界,透過林公柳新蜿蜒相承的家風與基因,持續在這塊土地的各個角落貢獻所長、發揮影響力。
今天,「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的創建,即是家族秉持貢獻社會的理想與願景,在慎終追遠的緬懷中,積極建立起家族傳承,同時,透過文化因子的凝聚,促成整個社會的文化連結,就是這般熠熠生輝的能量,催生了這座意義非凡的 偶戲博物館。偶戲博物館底下特別設立「納豆劇場」,就是為了紀念並闡揚 林柳新 先生早年在日本販賣納豆維生的獨立精神。
無庸置疑,本館的創館精神與核心價值,就是來自於林氏家族精神象徵源頭的 林柳新 先生,他一生所闡揚的愛、創新、 希望、努力、快樂等生命範疇,都是館方期待帶給台灣人的重要元素,也是家族值得傳承的重要精神範疇。
參觀訊息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票價:大人120 小孩80
凡參觀人數達20人或以上,可以申請團體預約服務。
地址:台北市西寧北路79號
電話:2556-8909
傳真:2556-8912
Email:admin@taipeipuppet.com
網址:http://www.taipeipuppet.com

林新柳紀念戲偶博物館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Collective Of Sex Workers And Supporters, COSWAS)是一關注性工作者權益的團體,成員包括學生、性工作者及許多其他人。成立於1999年。前身是台北市公娼自救會、大同區公娼自治會。
日日春緣起
日日春的前身是台北市公娼自救會。
1997年1月21日,當時的台北市長陳水扁在議會質詢時接受郭石吉、李仁人、蔣乃辛、秦慧珠、林晉章、陳學聖、李慶安、陳玉梅等八位國民黨籍市議員質詢。市議員質疑,陳水扁在立法委員任內支持廢除「金門八三一」,為何在市長任內繼續核發妓女證。陳水扁當場宣布不再發妓女證,並指示台北市政府警察局準備廢娼。
1997年9月,大同區和萬華區的公娼成立台北市公娼自救會,訴求是爭取延緩廢娼以作轉業的緩衝,或是爭取性工作的權益。
1999年1月25日,台北市政府公告緩衝廢娼兩年;自救會解散,並於1月26日成立大同區公娼自治會。
1999年4月30日(五一勞動節前夕),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正式成立。[3]
關係女工團結生產線與該組織有關。女工團結生產線、婦女新知基金會、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台灣性別人權協會等民間團體曾參與支持過日日春的立場。勵馨基金會則表示支持廢娼。
日日春也是台灣前往香港抗議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並且有成員被捕的社運團體之一。前秘書長王芳萍被捕
日日春大事紀要
2006年2月27日,日日春加入由台灣一群民間團體組成的「廢刑235行動聯盟」,聯合正式聲明,要聲請釋憲修改或廢除《中華民國刑法》235條。
2006年4月30日,日日春在台北市舉行「性工作除罪化」遊行。
2006年9月6日,日日春到行政院前抗議,認為行政院長蘇貞昌「拚治安」導致性工作者生存權被剝奪。日日春秘書長王芳萍表示,全台灣兩千名性工作者半年以來已損失工資、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