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想必您們都知道荷蘭是風車的故鄉吧,


但是您們可曾在台灣看過風車嗎?


今天下午我從中壢搭車到永安漁港的時候,


(今天在桃園永安漁港附近租自行車逛漁港及附近的綠色自行車步道)


經過了桃園大園鄉附近,看到了一整排的風車,


從來沒有這麼近距離的看過,好壯觀也很漂亮,


只可惜匆忙出門,忘了帶相機出門,否則就可以把它們拍下來,


其實台灣在1998年就有風車了,


那是建立於澎湖七美島上示範風力發電廠,


但由於技術不成熟宣告失敗而拆除,不曉得有沒有人曾經拍攝過有關他的照片。


 


其實前些日子去澎湖玩的時候,也在澎湖白沙鄉中屯村上看到風車。


只是上次在澎湖中屯村上,因為行程很趕,


我也只是在遊覽車上看看而已,無法用相機拍下來,


真的是很遺憾耶!


 


其實台灣的風車,不只只有這兩個地方有風車而已,


根據我手上的資料,台灣現有的風車分別分布在以下各地:




                                                                 台中高美溼地風車夜景


 



1. 澎湖七美風車(已經拆除)


1998年為響應綠色能源的利用,台灣曾在七美設置示範性七美風力發電廠,卻因技術未臻成熟而宣告失敗,是台灣風力發電的始祖。


2. 雲林縣麥寮風車


20001227,台灣第一座實驗性質的風力電廠,也是台灣第一座商業化風力發電場,在雲林縣麥寮鄉正式啟用,這是台塑六輕的風力發電機組。


商業化風力發電廠是使用微電腦來監控,可隨風速、風向的變化,而自動開關和迎風轉向,並具遠距監控及異狀保護功能。正常狀況下,可自動運轉,不需人力操作,可以說是個「無人電廠」。


3. 澎湖白沙鄉中屯村風車


澎湖白沙鄉中屯村200112月台灣第二座風力發電廠正式在澎湖白沙鄉中屯村運轉。


4. 竹北天隆造紙廠風車


200210月竹北天隆造紙廠春風風力發電系統,係由正隆集團的天隆造紙廠公司所建造的風力發電設施。


5. 日台北縣石門鄉風車


20041230台北縣石門鄉乾華村風力發電站正式啟用,是台電在台灣本島第一座商業運轉的風力發電站。


6.高雄旗津風車


2006年初位於高雄中洲污水處理廠旁的旗津風車公園正式啟用,園內七座風車能自行發電,以供應公園內所需之用電。


7. 苗栗縣後龍灣瓦風車


20064月德商英華威公司在苗栗縣後龍灣瓦地區和竹南設置的風力電廠已正式運轉,是全台灣最大的風力發電場。


8. 桃園縣大園觀音風車(台灣電力公司風力發電站)


9. 新竹市香山區海山漁港風車(台灣電力公司風力發電站)


10. 台中縣龍井鄉麗水村風車(台灣電力公司風力發電站)


11. 台中縣清水鎮高美海濱風車(台灣電力公司風力發電站)


12. 彰化縣彰濱工業區風車(台灣電力公司風力發電站)


13. 屏東縣恆春鎮南灣風車(台灣電力公司風力發電站)


 


以上是我知道的風車地點,不知道還有沒有遺漏掉,


若是有人知道還有別的地方有風車的話,歡迎隨時補充。






                                                     高雄旗津風車公園



 



其實風車除了風力發電為其最主要的功能之外,


因為它的外觀漂亮,而且設立的地區都靠近沿海地區,


若能搭配當地的生態環境和綠地空間,其實是很具觀光潛力的,


據了解高雄旗津、台中高美溼地、新竹香山等地,


都已相繼經成為遊客假日休閒玩樂的旅遊勝地了,


改天Uncle會找時間分別拜訪這幾個風車地點,


并且將它們的身影用相機記錄下來的。






                                                    荷蘭風車



 



延伸閱讀:


 


◎荷蘭風車


荷蘭素有「風車之國」的美稱。早在1229年,荷蘭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座為人類提供動力的風車,到15世紀風車就已風行於荷蘭,最多時達12000多座。至今還保留900多座。保留最多的地方,則是 Kinderdijk「小孩堤坊」。是荷蘭最有名的風車保護區, 在那裏你可以看到19座雄威壯觀的荷蘭風車。


說起荷蘭風車,還得先瞭解荷蘭的地理狀況和自然條件。荷蘭沽名而稱,是世界有名的「低地之國. 他的1/4的土地低於海平面,60%的國土海拔不超過 1米 。最低點低於海平面6. 7米 ,」。那麼這麼低的國土不是要被海水淹沒了嗎?來自上帝的恩賜,讓大自然給荷蘭人提供了生存的機會。荷蘭平坦風大,一年中,風速超過 5米 /秒以上的有320天。聰明的荷蘭人利用大自然的自然條件,圍海造田,讓風車抽乾堤壩裡的積水,變滄海為桑田。


正是因為這些風車不停地吸水、排水,保障了荷蘭三分之二的土地免遭湮沒的威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風車是「救荷蘭於被淹」的功臣。所以在歐洲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上帝創造了人,荷蘭風車創造了陸地。則是當之無愧。


在荷蘭,風車還用來碾谷物、搾油、壓滾毛氈、造紙等。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勞動工具,為荷蘭人立下了汗馬功勞。風車是荷蘭民族的驕傲與象徵,是荷蘭文化的傳承與張揚,也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


荷蘭人感念風車是他們發展的「功臣」 不僅把風車作為荷蘭的「國家商標,而且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荷蘭風車日,這一天全荷蘭的風車一齊轉動,舉國歡慶。


在荷蘭風車保護區到處都是風車或風車的圖案飾物。商店裡擺滿了造型精緻、五彩繽紛的風車工藝品,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喜歡購買一些具有風車圖案的飾物和工藝品,帶回去留作紀念和送給親朋好友。


雖然風車在荷蘭曾經無所不在,但現在大部份的風車位於博物館或是私人珍藏,只有少數仍在運作,因為荷蘭人不僅僅仰仗風車的勞苦功高,也是想要穿越時間,返古思源,啟迪後人。






                                                                             荷蘭風車



 


◎荷蘭風車的故事


 


有一種風景,靜靜地豎立在地平線上,遠遠望見,倣佛童話世界一般,那一刻便注定你不能忘記,不能忘記她底襯的國度:這就是風車,荷蘭的風車。


很久以前,位于歐洲西部的荷蘭是處于原始森林和沼澤樹木的覆蓋之中。一種生動的形容是,直到一千年前,一只松鼠從一個地方“跑”到另一個很遠的地方,不是在地面上,而是在樹頂上。靠近北海的荷蘭,地勢低洼,沼澤湖泊眾多,是一個“低地之國”,很多很多的土地是在海平面6米 以下。比方說,今天的阿姆斯特丹國際機場就位于低于北海海平面以下約4米 處。于是,荷蘭的故事不是別的,就是人與自然編串在一起的傳奇:風車、木鞋、奶酪,還有鬱金香……


因為地勢低洼,荷蘭總是面對海潮的侵蝕,生存的本能給了荷蘭人以動力,他們築壩圍堤,向海爭地,創造了高達9米 的抽水風車,營造生息的家園。1229年,荷蘭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座為人類提供動力的風車。漫長的時期,人們採用原始的方法加工輾磨谷物,最初是手工體力操作,以後是馬拉踏車和以水力推動的水車,之後才是借風力運轉的風車。因為荷蘭平坦、多風,因而風車很快便得到普及。需求的迅速增加,又帶動了風車技術的改造。風車的用途也不再局限于輾磨谷物,而是發展為加工大麥,把原木鋸成桁條和木板,制造紙張,還從各種油料作物如亞麻籽、油菜籽中榨油,還把香料磨碎制成芥末。盡管用途多多,人們還是更願意記住從前歐洲流傳的這句話:“上帝創造了人,荷蘭風車創造了陸地。”的確,如果沒有這些高高聳立的抽水風車,荷蘭無法從大海中取得近乎國土三分之一的土地,也就沒有後來的奶酪和鬱金香的芳香……


雖然荷蘭已是一個現代化的國家,令人驚奇的是它並未失去它的古老傳統,象徵荷蘭民族文化的風車,仍然忠實地在荷蘭的各個角落運轉。在這個“風車之國”,數百年前的全盛時期,風車有近萬個,但是其它動力機械的問世,如蒸汽機、內燃機和電動機,把這些風車都給淘汰了,現在還剩下近千個。荷蘭人感念風車是他們發展的“功臣”,因而確定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風車日”,這一天全國的風車一齊轉動,舉國歡慶。因為風車已不多見,因此荷蘭人也得同世界各地蜂擁而至的遊客一樣,要到風車村保護區或風車博物館去參觀才能一飽眼福。


在距阿姆斯特丹僅20公裏的地方,有一個桑達姆風車民俗村。這裏還保留著1617世紀的舊式建築、傳統工藝,並融合了現代化生產方式。它的環境與建築富有特色,房屋和小橋均為木制,完全保留早期工業化時期的木制結構和風格。民俗村集生活與旅遊于一體,以其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莊重古樸的老式建築傳統的工藝展示和古老的風車每年吸引了大量遊客。在民俗村,有現場使用傳統工藝制作木鞋、奶酪的作坊。比如說木鞋,現在荷蘭人已經很少穿了,只是在一些鄉下,偶而還見到在田裏或馬廄工作的農夫還穿它,讓人憶起木鞋所具有的保暖與抗潮濕的特性。在一大群好奇的中國遊客面前,民俗村的演示者說著“烘幹”、“磨光”和“荷蘭技術”等生硬而讓你發笑的中國話,也就是這種讓人驚嘆的現場演示,讓很“理性”的中國遊客也瘋狂地購買荷蘭木鞋,盡管他們都笑著說回去不要給人送“小鞋”。荷蘭人繼續制造他們的木鞋,因為木鞋是很受歡迎的紀念品。幾乎每個紀念品專賣店都賣那些色彩鮮艷、大小各異的木鞋。正是每年世界各地近千萬的旅客讓荷蘭成為一個著名的旅遊國,也讓荷蘭這個古老的木鞋制作傳統還能繼續下去。


好久以來,人們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荷蘭的風景,總是看到地平線上豎立的風車。風車是荷蘭那有著寬廣地平線和飄滿迷人雲朵風景中的佼佼者。風車是荷蘭民族的驕傲與象徵,也是荷蘭文化的傳承與張揚。從正面看,風車呈垂直十字形,即使它休息,看上去也仍是充滿動感,倣佛要將地球轉動。這種印象給親臨此地的人,都留下無法消逝的記憶,終于明白了為什麼人們稱風車是荷蘭的“國家商標”。


在荷蘭,風車、木鞋、乳酪和鬱金香,還有運河和梵谷的繪畫藝術,串起如織美景,帶給遊人無數的夢幻與想象。雖然風車已是風光不再,但是現在現代化的風力電站又出現在地平線上,尤其是在大壩沿岸或開闊平坦的地區。荷蘭先人靠風車變滄海為桑田,建設了美麗的家園;荷蘭後人不知在前人智慧的傳遞下,在與其所處的“與海鬥”的特殊的自然環境中,又會製造出什麼樣的傳奇來呢。


 


PS:部落格的風車照片接取材於網路,若造成原攝影者不便之處,望請原諒,若不願意刊登,還請通知,將馬上撤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