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士浮生錄1,2集的紀錄電影,
是我每次經過誠品書店,都會心動但是始終卻都沒有下手買的一部影片,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並不大懂古巴的音樂。
直至上個週日在公館台大附近專賣電影DVD的店裡又看到這部紀錄片,
這才買了回來,
兩集紀錄電影看完後,
我只能說,我愛死那些古巴的老人歌手們!
他們簡直太棒啦!
我想,
若看過這部溫德斯的電影《樂士浮生錄》(Buena Vista Social Club)的人,
最讓大家印象深刻的,一定是那一群搖曳生姿的古巴國寶級樂手。
這部電影透過德國導演文溫德斯的影像與音樂的紀錄,
述說著發跡於古巴傳奇樂團Buena Vista Social Club的國寶樂手—皮歐雷瓦,
為了不讓古巴音樂在消聲在這個世界裡,而一路尋找新血的過程。
在年近90歲的皮歐雷瓦,
與這群古巴新秀所組成的「古巴之子」樂團精彩的表演下,
他們唱出了古巴最道地的歌聲,
並同時也留存了古巴文化的精髓,
更將搖滾吉他、合成樂器和饒舌、迪斯可等節奏,
融入拉丁音樂裡,
呈現出這個煙草國度的人民對於音樂的兼容心胸。
在文溫德斯這部影片,
導演很巧妙地帶入了了古巴革命四十年後的影象,
影片中的老藝人,除了在音樂上的盡情的飆唱外,
裡面更有許多充滿喜感逗人的對話,
讓身為觀眾的我們隨時會為著他們的對話而發笑,
但卻也會為了他們的對話而同時哽咽與掉淚,
從古巴飛彈危機以來,
古巴和美國長久處於一種緊張的政治狀態下,
雖然古巴的經濟衰敗,
但在文溫德斯客觀的鏡頭下,
卻不以美國人的觀點來看待古巴,
透過鏡頭適時地引出了伊布拉印的對話:
古巴是個小國,但我們得驕傲地對抗一切好的與壞的。
這段有如哲學家般的精闢見解,
伊布拉印說的正式是古巴走過四十年孤獨路的心得。
他說出了一群樂天知命的小人物的心聲。
寫到這裡的時候,
我不免想起台灣的原住民,
他們那種樂觀爽朗的心胸和對於音樂的天賦,
比起我們這群自稱台灣之子的人,
使我們更加要慚愧不如。
是我們把他們的土地玷汙了,
是我們把科技文明所付出的代價轉嫁給他們的,
要談真正的公平和轉型正義,
我們似乎要給他們一個合理的交代才對。
延伸閱讀
◎古巴音樂教父
電影「樂士浮生錄」讓古巴一票國寶級樂手走紅全球,隨著樂團曾經來台演出,電影也特地配合重映;而為悼念七月病逝的成員康貝塞康多,其紀錄片DVD也同時將在台發行。
在「樂士浮生錄」中,戴巴拿馬帽、叨著雪茄的康貝塞康多 (Compay Segundo),令人充分感受到他優游自在的生命情調,他的音樂生涯逾七十五年,音樂、革命、雪茄、自由、美酒和女人,可說是這位古巴音樂教父生命的全部。
康貝塞康多2005年七月因腎衰竭病逝哈瓦那,享年九十五歲,古巴舉國哀悼,數以千計樂迷到場致意,他的靈柩被覆蓋上古巴國旗,以及他最喜愛的巴拿馬帽及雪茄,眾人高唱他的名曲「CHAN CHAN」,送他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塞康多的原名是馬西莫‧法蘭西斯科‧瑞皮拉多‧孟諾茲,一九○七年出生於哈瓦那,在卡斯楚革命前,他以精湛的吉他演奏聞名;六、七○年代受到不景氣影響,轉為擔任捲雪茄工人;八○年代晚期東山再起,「樂士浮生錄」則讓他名揚四海。發行DVD的太古國際表示,一九九八年起就洽談這支珍貴的紀錄片,耗時多年終於引進台灣,沒想到即將在台發行之際,卻傳來康貝塞康多病逝的消息。
◎紀錄電影「樂士浮生錄1.2」小檔案:
導演:文溫德斯
演員:伊布拉印
得獎紀錄:
金球獎最佳記錄劇情片 入圍本屆奧斯卡最佳記錄劇情片 /
入圍本屆英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榮獲國際大小獎項無數
發行:仟淇
普級 / ALL 區
片長:108’
影音格式:Dolby Digital 5.1ch
◎「樂士浮生錄」精采片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ohk94TTg3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K130uT4wLY&watch_respons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HtQ_OLUwws&feature=related
◎「樂士浮生錄」的評論:
〈這是我看過最好的評論文章,特地轉載給大家參考〉
原文作者:夏樹 文章取材於「夏樹說影」的樂界人生
紀錄片,有些起一個頭,說一個主角,講一件事,用有形有色、繪聲繪影的方式留住現實當下人事時地物的「歷史事件簿」。結繩可以記事,文字可以敘述,現在連照片都可以寫日記了,然而電影呢,一隻開麥拉眼就足以拍下眼底光陰山河歲月所有芸芸眾生的電影,流動的影像,稍縱即逝,是紀錄的藝術。
有些紀錄片,起一個頭,卻說了許多人,一一去講他們的故事,紀錄於人,真人真事真感情真回憶,一扇窗開啟了還有另一扇等待被打開的窗戶。紀錄片拍得出時光的一去永不回,同樣的,也留下了一千零一夜般的永恆傳唱。就像溫德斯(Wim Wenders,1945~)在1998年拍攝與紀錄的這部《樂士浮生錄》(Buena Vista Social Club),把真實的人聲樂聲心聲,豐富安排於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無限夢境裏,創意加上誠意,樂音遇見知音,就這樣剪影出海海人生的音樂百態。他們看、他們說、他們哭、他們笑、他們彈彈唱唱,最重要的,他們演出了自己,曲終人散,甚至時間的長河流去無聲人事凋零了,愛電影也愛音樂的我們還是記得曾經,這一幕一景如同「一千零一樂」般的樂士群像。
許多事都有個緣起,都有個推手。《樂士浮生錄》的音樂推手,毫無疑問的,是跟溫德斯合作多部電影的音樂製作萊.庫德(Ry Cooder)。《巴黎德州》、《慾望之翼》、《里斯本的故事》,是幾部溫德斯常被引頌的電影。而彈得一手好吉他的萊.庫德本身就是一個「游於樂」的實踐者,是溫德斯默契十足的電影配樂夥伴。溫德斯曾說過,他永遠不會拍攝一部沒有音樂的電影,如此想來,《樂士浮生錄》一片應該就是溫德斯最鍾愛的音樂情人了。
1996年,萊.庫德來到了20世紀末的古巴首都哈瓦那,為了錄製唱片《The Cuban Edith Piaf》。對於古巴鄉村音樂、爵士樂風,萊.庫德知道,「很多人死了,但有很多人還活著,要趕快找到這些人,他們也許就在街上,也許就在身旁……」,他重聚了半個世紀前曾在當地【聯誼夜總會】(Buena Vista Social Club)演出的老樂手,組成【老聯誼夜總會】樂團,灌錄了這支隔年甫一推出就獲得美國格萊美音樂大獎的古巴音樂大碟。對那流淌樂音、傳奇絕響不能忘情的萊.庫德,1998年再度回到了哈瓦那,這次,他要來錄製的是【老聯誼夜總會】樂團裡主唱伊布拉印飛列的專輯,同行的,還有溫德斯和他的拍攝團隊。因為這樣,才有了這部回首顧盼間,身歷其境,技巧與內容都讓人心醉神馳的音樂紀錄片。
那是一個我不了解的國度,無論是音樂還是古巴。然而,紀錄片的美好不就在於那種從未知通往已知的喜悅。真的人和真的事。溫德斯所謂的「紀錄應該完整,缺少任何環節都教人感到遺憾」的電影語言,在這部《樂士浮生錄》裡充分地被掏洗出來,更何況,這裡面還有電影與人生、人生與音樂。《樂士浮生錄》的美好一如他的中文譯名——樂士群像,浮生廣記——萊.庫德主其事,從古巴的Egrem錄音室唱到荷蘭阿姆斯特丹可寧劇院的演唱會實況,再到後來意外接到邀約的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演唱會的現場演出,溫德斯寫實、紀錄、串聯、捕捉,把音樂融入影像,精采生動地見證了這些幾已被遺忘的古巴老藝人,他們的浮生群像,他們的樂界人生。
時光飛馳,多變世情幾番涼熱,這些人都老了,他們邊走邊唱,邊彈邊說,走過古巴革命後四十年的大街小巷,站在鐵道旁話說從頭,坐在大樹下細數過往,三言兩語交代好的一生,卻都離不開音樂。一把樂器、一疊照片、一段敘述,一個個都是封塵壓箱的音樂老靈魂。從小就展現的音樂天份,貧苦相依的音樂生涯,都已經過去了的既美好又孤獨的浪裡浮生,他們享受音樂,熱愛音樂,技法如火純青,歌聲悠揚細膩,除了電影裡被譽為「古巴的納金高」,「沒有人唱得比他好」的伊布拉印飛列,還有感情豐富的女歌手歐瑪拉博杜翁多、九十歲的老吉他手宮巴內塞翁多、指法出神入化的鋼琴手魯賓、鼓手阿馬利多、詩琴手巴巴里多、吉他手艾里歐秋、貝斯手歐藍多羅貝茲、小喇叭手馬瑞米拉……,樂界人生裡,他們都老了。
是萊.庫德喚起了這些被遺忘的音樂老靈魂飛越哈瓦那、阿姆斯特丹、紐約三座城市的月光,是溫德斯的剎那之眼捕聲捉影地留住了色彩鮮明的陽光古巴,迴旋在曲曲動聽的音樂殿堂,凝眸於最後一次演出的飛揚絕唱。音樂無國界,《樂士浮生錄》裡一首首節奏明快、詞調活潑、哀而不傷、深情自然的歌曲隨手彈唱,集動感與感動於一身,「純粹的音樂能量」直指人心。在古巴,音樂是陽光,連憂傷的情歌都可以唱得明媚奔放——
女孩滿心歡喜,在一棵樹幹上刻下她名字,
大樹滿心感動,落一朵花相送。
我是那大樹,傷心又動容。
妳是那姑娘,鑿得我好痛。
妳的芳名我永遠珍藏,
但告訴我,我那落花是什麼下場?
這就是《樂士浮生錄》拍攝者與被拍攝者共同信仰的音樂命運吧,「音樂自有它們的生命,只要喚醒它們的靈魂」,這部片子、這些音樂、這幾個人,就像萊.庫德所說的「那麼沉靜,卻又那麼有力量」。有人的地方就有歌,正風雅樂、古典交響裡總有生命中無言以對的時候,同樣的,下里巴人的歌聲也是有故事的,鄉村音樂、拉丁爵士、流行歌謠……,音樂與詩一樣,不論是唱的人還是聽的人都會為之性情搖蕩。多少歲月的苦樂由指尖滑過,多少往事的辛酸再難回頭,音樂可以洗滌人心,也可以廣袤世情,落幕了,「老歌手,琴音猶在」,樂界人生,何不再唱一段——多美多美的「落一朵花相送」——人生有音樂真好,電影裡有音樂真好。
◎古巴:
古巴(Cuba),正式名稱古巴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 Cuba),是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一個群島國家。它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以南,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以東,牙買加和開曼群島以北,以及海地和特克斯與凱科斯群島以西。
古巴在16世紀被西班牙人征服,1511年淪為殖民地。19世紀中期起,古巴人開始反抗西班牙人統治,要求獨立。美國介入戰爭,史稱美西戰爭,最後被西班牙割讓給美國。美國佔領古巴,直到1902年承認古巴獨立。但美國在古巴建國憲法中,加入普拉特修正案,並遲遲不肯撤軍。1906年美國趁古巴地方政府垮臺,再次出兵佔領古巴,並干涉古巴內政和商業,扶植獨裁者弗爾亨西奧·巴蒂斯塔·薩爾迪瓦
(Fulgencio Batista)。巴蒂斯塔從國庫竊取4000萬美元,把國家出賣給外國資本家,又縱容黑手黨接管賭場及娛樂場所,反對者一律處死,令古巴成了毒梟、皮條客和資本家天堂。
1959年,菲德爾·卡斯楚(Fidel Castro)和好友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以「建立古巴人的古巴」為口號,領導反政府武裝,反對巴蒂斯塔的獨裁統治,建立了人民的政權。菲德爾·卡斯楚至今仍是古巴最高領導人。
1961年4月17到21日,美國中央情報局派出1500名雇傭兵,試圖入侵豬灣(Bahia de los Cochinos)失敗。在卡斯楚帶領下,古巴開始左傾,1960年以經濟改革為名,推行國有化,沒收美國人資產。1961年,古巴宣佈為社會主義國家,美國與其斷交,並實施經濟制裁,促成古巴投向蘇聯陣營,前蘇聯解體後,古巴失去每年40億到6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一度陷入危機。但現在已由經濟衰退中復甦過來。
古巴目前是由卡斯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他既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亦是古巴共產黨第一任書記及軍隊總指揮官。而且古巴共產黨是該國目前唯一的合法政黨。
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
埃內斯托·拉斐爾·格瓦拉·德·拉·塞爾納(西班牙語:Ernesto Rafael Guevara de la Serna,1928年6月14日-1967年10月9日),通常被稱做切·格瓦拉(西班牙語:Che Guevara),又譯為捷·古華拉。他是出生於阿根廷的馬克思主義革命者和古巴遊擊隊領導人。
格瓦拉於1959年參與了卡斯楚領導的古巴“七二六運動”,推翻了親美的巴蒂斯塔獨裁政權。在古巴新政府擔任了一些要職之後,格瓦拉於1965年離開古巴,在其他國家繼續策動共產革命。首先是剛果,然後是玻利維亞。在玻利維亞,他在一次由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劃的軍事行動中被捕,並於1967年10月9日被玻利維亞軍隊殺害。死後,他成為了第三世界共產革命運動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運動的象徵。
切·格瓦拉年輕時的照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