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放在我部落格首頁裡有這麼一段話:


「當百花凋謝時,我將歸來開放!」


這是一首詩,


是號稱五百年內沒有人會超越的白話文大師李敖所寫的,


這首詩的標題就是:我將歸來開放!


為甚麼我會選這首詩當作我部落格的首頁呢?


只因為我很喜歡李敖那種豪氣,


當人事全非,百花儘凋時,


也就是我回來重建,歸來開放的時候。


每當我意志消沉的時候,


我都會用這一段話來勉勵自己,


讓我自己能更重新振奮起來。


 


其實,我在慘綠年少的時候,


我是欣賞李敖的,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


我慢慢地越來越不喜歡他,


原因無他,


就如他自己在文中所說的話一般,


他說過英國有一位知名的政治家說過一句話,


年輕的時候越是激烈的改革者,年老的時候越是一個頑固的保守主義者。


如今,我看李敖就是如此;


是不是年紀越大,對於人情事故的牽絆就越大,


我看晚年的李敖,似乎就是如此。


當初他在寫給胡適封信時,是這麼說的:


"我覺得你有點老憊,虛榮心與派系觀念好像多了一點,


生龍活虎的勁兒不如當年了,對權威的攻擊也不像以前那樣犀利了。"


現在,我也是這樣看待所謂的李敖大師的。


 


不過,所謂的不必以人廢言,


過去的李敖曾寫過不少好文章,


也寫過好不錯的詩,


讓我重讀之於,仍舊餘位無窮,


這次李敖沒有再選立委了,據說他專心要寫文章了,


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希望在他有生之年,


能夠在寫好文章出來,讓我們再一次眼睛為之一亮吧!


以下就介紹的幾首詩,以及我的感想吧:





 


落選的不好


矛盾不能成事
矛盾只有苦惱
該把你選出的放大
在把落選的縮小
人間的是非太多
你不能全盤通路
爲了說你選的對
你必須說落選的不好


 


其實在人生過程裡,似乎總要面臨著各種大大小小的選擇,如學業的選擇、工作的選擇、愛情的選擇….。而且也常面臨到難以抉擇的時候,李敖這首詩,「用矛盾不能成事,矛盾只有苦惱」來凸顯這種難處,但卻以「該把你選出的放大,再把落選的縮小」,來教導我們面臨抉擇時,必須要有果斷的決心,而為了加強自己的這種果斷,也只能以「爲了說你選的對,你必須說落選的不好。」這種心理建設來強化自己的決定,並竟魚與熊掌不能兼得阿。




 


你總有愛我的一天


別把頭兒扭,別把臉兒板。


不管你多神氣,你總有愛我的一天。


水總流下海,獸總跑上山,


紙總寫上字,香總燒成煙,


你就是當了小尼姑,也不怕你不出庵。


別把嘴兒翹,別把眼兒翻,


你會回心轉意,你總有愛我的一天


 


這是李敖的情詩,對於那種想愛用不敢說出口,或是極度缺乏自信的人,這首詩似乎有激勵的作用,雖然從詩中的內容,這樣的論點和追求方式有點厚臉皮,但是男孩子就要有這種纏勁,尤其是頗有才氣的男人,似乎更要如此。


比如我們所知道的一個傳說,不是說長得其醜無比的羅家倫就是屢敗屢試,而追求到他那位北京大學校花老婆嗎?


只是,這種不怕敗的纏功,並非向社會版新聞的那種莽夫式的追求方式。那種追求不到,就要跟蹤或是脅迫的魯莽作風,是跟這首詩的意境格格不入的。




 


殘棋

不必有驚天號角,


不必有動地鼓鼙。


無聲中,我們作戰,


在泥裏,一片春泥。


那怕是好花墮水,


那怕是落紅成離。


只相信此一心念,


一念裏多少淒迷。


明知你--你將遠走,


明知我--我志不移,


明知他--灰飛煙滅,


也要下這盤殘棋。


(1986)


 


或許有人會問:固執和執著有甚麼差別?我的回答是,固執是個人的脾氣或個性,不管甚麼場合,不管對或錯,總是堅持己見,那叫做固執。


至於執著呢?我認為是為了一種奮鬥的目標,而能夠不在各種逆境中喪是鬥志,仍然能夠堅持到最後的精神,雖然也許自己所堅持的目標或許不一定對,但總比固執來得高些。


能夠堅持理想總是好的,即使知道結果可能灰飛煙滅,但也要下這盤殘棋。這種精神,是不是有點像日本五是道的精神呢?我說過,也許不一定每一個人所堅持的理想都是對的,但那種不為艱難的實踐精神,是值得學習的。




 


讓我們笑著分手


人生既是巧合,


巧合不會長久,


一朝西廂琴斷,


豈能常相守?


昨天還是情人,


明天不再是朋友,


今天忍住眼淚,


讓我們笑著分手。


(1974)


 


這是李敖的愛情觀,未必適合每一個人。但是看看社會版的新聞,常常有所謂的情侶因為分手的問題,常常弄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慘狀,若是可以常常念一下這首詩,並且能做到「今天忍住眼淚,讓我們笑著分手。」這種境界,那麼社會版的新聞就會少些血腥畫面。




 


情老


好花應折,
因爲花會老。
莫等盛開,
折花要趁早。


春天應尋,
因爲春會老。
莫等冬去,
才把春天找。


愛情應斷,
因爲情會老。
勞燕先飛,
是爲兩人好


(1982.1.25)


這首詩是李敖將「有花堪摘直需折,莫待無花堪折枝。」這句詩的延伸,主要的意義還是勸人當愛情來的時候,就要好好把握住機會;但若這段感情淡了,就應該瀟灑的當機立斷。


雖然這種理論大家或許都懂,但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還是有人參不透這種情愛糾雜的苦果,面臨情人提出分手而獨自痛苦莫名,連我自己也曾患過這種毛病。


但是若能看破,就得懂得「愛情應斷,因爲情會老。勞燕先飛,是爲兩人好」的道理,我也是歷經多少時日才能參透這種哲理阿。





 


然後就去遠行


花開可要欣賞,
然後就去遠行。
唯有不等花謝,
才能記得花紅。


有酒可要滿飲,
然後就去遠行。
唯有不等大醉,
才能覺得微酲。


有情可要戀愛,
然後就去遠行。
唯有戀得短暫,
才能愛得永恒。
(1982.1.23)


這也是李敖的愛情觀,很多人未必會達到這種境界,即使我現今已經可以超越那種因愛情分手而無法自拔的困境,但未必可以做到這種「有情可要戀愛,然後就去遠行。唯有戀得短暫,才能愛得永恒。」的灑脫境界。


但總視覺得這種精神和戀愛觀,或許是值得學習的。


當然啦!這首詩不僅只是適合用於對情愛的觀點,同時我也認為很適合用於做人做事的觀點,人有時候不要做得太過OVER,講白話一點,就是做人不要太絕,所謂的窮寇莫追,狗急跳牆就是這個道理,做人不要太得理不饒人,處處留迴旋的空間,似乎好些;另外做人也不要太滿,所謂的滿受損,謙受益就是這個道理,凡事恰到好處就好,


如此方能有「花開可要欣賞,然後就去遠行。唯有不等花謝,才能記得花紅。」的境界。


 


延伸閱讀


◎李敖


李敖(1935年4月25日4月5日-),字敖之,小名安辰,中國山東省濰縣人,臺灣作家中國近代史學者、時事批評家,現為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李敖,1935年生於哈爾濱,父親李鼎彝曾在抗日戰爭期間於華北從事地下工作。1949年國共內戰隨父親李鼎彝、母親張桂貞上海遷至台灣臺中。李敖亦曾在自傳中所言,表示其祖先有可能是雲南省苗族人。


同時,李敖在自傳中也提及,因其父就讀北京大學時拿的是吉林省公費,所以明明在哈爾濱出生,戶籍上的出生地卻是吉林省扶餘縣


1961年,李敖在於《文星》雜誌以《給談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一文掀起中西文化論戰,與胡秋原等人開始筆戰,以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的形象力抗多位學者,從此成為文化界的知名人物之一。1960-90年代的戒嚴時期,他與當時的黨外人士合作,不但以批評時政的雜誌文章活躍於文界,試圖挑戰國民政府當時的言論限制政策,還把「黨外」雜誌匯集成的文章,出版一系列書籍,批評國民黨政權,或講述歷史。不過因觸犯當時《出版法》等法令,因此通常為禁書。


李敖的博聞強記,加上他的搜集資料的天份,被人予以「奇才」、「大師」的評價。汪榮祖教授就曾說:「李敖是兩岸研究蔣介石的學術權威。」此外,他還曾和胡適錢穆殷海光雷震梁實秋等人有來往。


1980年5月6日與影星胡茵夢閃電結婚。結婚後3個月又22天(8月28日)即宣佈離婚1999年胡茵夢出版自傳《死亡與童女之舞—李敖與我》中詳細講述了她與李敖相識、結合、又快速結束婚姻的一段經歷,書中內容與李敖自傳有些出入。


李敖的作品以專題歷史研究最為著名。最重要的作品包括了《胡適評傳》、《蔣介石研究》、《蔣介石評傳》、《孫中山研究》、《蔣經國研究》、《二二八研究》、《國民黨研究》、《民進黨研究》、《冷眼看臺灣》以及《中國性研究》、《中國命研究》、《為中國思想趨向求答案》、《傳統下的獨白》、《北京法源寺》等,大部份收錄於《李敖大全集》。


李敖的作品以文字尖銳、不留情面著稱。如其散文以及評論文章等,常常會引起爭議:例如曾評價余光中「文高於學,學高於詩,詩高於品」、「一軟骨文人耳,吟風弄月、詠表妹、拉朋黨、媚權貴、搶交椅、爭職位、無狼心、有狗肺者也」,並認為其言論粉飾了蔣介石當政時期國民政府的專制行為,這些措詞嚴厲的評價在學界和民間都有各種不同的反應。


喜愛調侃和幽默也是李敖文風的重要特色,如曾引用英國首相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 1st Earl of Beaconsfield)講的一句話:「世界上有三種謊話:謊話、可惡的謊話、統計學。」,以諷刺統計學;但是也有人懷疑李敖對統計學的真正認知程度。楊照說:「李敖的英文程度不差,然而他顯然殊少受到西方現代文學影響。他對現代哲學、現代文學,慣常抱持一份不信任的態度,他知道『艾略特(T.S. Eliot)已咬定小說到了福樓拜(Flaubert)和詹姆士(Henry James)之後已無可為』,不過他對福樓拜和詹姆士之後的現代小說到底長什麼樣子、玩什麼花樣,顯然不甚了了。」(〈李敖與文學〉)胡適曾稱讚李敖「比胡適之還了解胡適之」,但也認為李敖喜歡「借題發揮」。李敖曾引《朱熹語錄》,繼而發揮說說宋朝的軍人「驕惰不堪用」,驕兵悍將又懶惰、又不能打仗,「岳飛恃才不自晦」。


李敖在外表現出狂傲不羈,但所有私下與他接觸的人卻說他異常「謙和有禮」。李敖曾經表示自己包攬「五百年來白話文前三名"。許多人把他與魯迅相提並論,但他卻以為:「魯迅寫《中國小說史略》不錯,不過他情緒太多,把情緒語言抽走以後就沒料了,你看我的文章,我也罵人,但把情緒語言抽掉後下面是資料」,亦表示過只佩服自己(「要找我佩服的人,我就照鏡子。」)。這種態度引起了部分魯迅擁簇者的不滿。2000年1月李敖的《北京法源寺》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茉莉批評他:「瑞典文學院不接受任何團體的推薦。」,後來李敖本身又表示:只要任一所大學教授推薦你的書,就能入圍。如高行健亦須有人推薦,才有資格評選。


2001年李敖出版他的第二部小說《上山·上山·愛》——一本言情小說,小說第一頁寫著「清者閱之以成聖,濁者見之以為淫」


思想傾向


自由中國》結束,到六零年代再起來的,是《文星》雜誌。它是五七年創刊的,到六五年停刊。它前面一半的生命沒有引起注意,後來到胡適去世的前後,李敖在上面寫文章,有幾篇非常膾炙人口,造成全臺灣轟動,文化界轟動。胡適去世時,《文星》雜誌紀念胡適的專號賣了三版,從那時起,《文星》就成為臺灣最重要的文化刊物。當時,李敖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強調的是反傳統和西化,李敖的《傳統下的獨白》等,在學生圈裡震動很大,好像眼睛一下子睜開了,那時的李敖是文化英雄!對那一代人,包括比那一代大一些的人,形成很大的衝擊。不過,李敖基本上是批評中國傳統的文化與社會。早年他是一個文化批評者,比較不談當代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議題。他對中國文化的批判,基本上是站在現代化、西化的角度,當然這個現代化裡面有不少自由主義成份。就政治議題而言,《文星》對臺灣自由主義的貢獻,沒有脫出《自由中國》的大架構,只是重複其中的一個局部。這份雜誌的意義,在文化領域。政治批評的部分 ,則大量出現在李敖後來的《李敖千秋評論》當中。


2005年李敖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表示希望中國大陸逐步走向「成熟」的、自由民主的現代社會。他一方面規勸在中國大陸執政的中國共產黨能夠更加自信的擴大言論自由和接受輿論監督,另一方面他也勸導中國大陸的民眾在處理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的矛盾時採取「溫和」及「非對抗性」的博弈方式。李敖的這種政治主張,部份中國大陸人士認為這是他一貫堅持的自由主義思想以及追求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體現。


對於文化大革命,他指稱:「那麼長的一段時間,中國陷入艱苦的狀態;救死,這是第一優先的,所以花了這麼多年時間來處理這個問題。當然共產黨因爲在摸索,也犯了錯誤。這個錯誤,鄧小平評估過。我們在《鄧小平文選》裏面看得很清楚,鄧小平說:『我們從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犯了二十年的錯誤。』」


李敖對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權的批評是不遺餘力的,在不同的媒體和他自己的出版物中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蔣介石的抨擊。[1]例如在2007年當中正紀念堂發生更名台灣民主紀念館爭議時,李敖即直言「乾脆炸掉」。[


政治活動


政治上,李敖長期反對國民黨在臺灣的獨裁專政,支持民主自由。對於兩岸問題,李敖支持兩岸統一,認為兩岸統一最符合臺灣的根本利益。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期間,他曾公開支持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同時他也強調,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是二十年前提出的「未來式陳述」,而二十年後他所談的一國兩制已不太算「未來式」了;簡言之,鄧小平講的是「未來式」,而他講的是「現在式」(的陳述)。


2004年,李敖採用「不插旗、不拉票、不發傳單、不做廣告」的競選方式,以其高知名度和無黨籍身分當選立法委員,持續對台灣中國大陸發揮影響力。2006年10月15日,李敖領表宣佈參選年底台北市長選舉,最終投票結果其以0.61%的得票率落選。


2007年9月20日,李敖宣佈投入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及組織政黨。他將戶籍台北市大安區遷至文山區,準備參與文山區的立法委員選舉,而同區的候選人包括國民黨提名的賴士葆。2007年9月30日,李敖宣佈成立「中國智慧黨」,自任該黨第一任召集人。但在2007年11月20日,李敖發行新書《李敖議壇哀思錄》,同時宣佈退出政壇。


社會活動


李敖目前擔任臺灣香港的一系列電視政論節目的嘉賓、主評,針貶時弊,各方反應不一。總的來說在大陸的有抱負、有思想的年輕人心中反應最為強烈,許多人都視他為權威,但另有些人則對他嗤之以鼻,注入了較多的個人偏見。其晚期的一些作為也頗受爭議。除了對台灣政治心直口快的批判,引致許多泛綠者的不滿以外,對馬英九的批評與對宋楚瑜的維護,讓他在泛藍陣營中也遭致不少反對。他對同性戀者與新加坡的意見遭部分人士反彈。


2005年9月19日李敖赴大陸展開「神州文化之旅」,行程包括香港北京上海。過程中,分別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進行了演講,自認為演講的目的在於向大陸人民「播撒自由主義的種子」,復旦大學姜義華教授認為,李敖是自由主義的實踐者。雖然此行程受到了香港與臺灣媒體普遍的重視並以「李敖炫風」為頭版,但是李敖的演講在大陸並沒有得到官方媒體的詳細報導和直播。但其演講稿以及演講視頻,仍借助網際網路而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兩次入獄經歷:1971年3月19日臺灣政府以「預備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罪」判處李敖十年徒刑。後遇蔣介石死亡改為八年六個月。1981年8月李敖因與蕭孟能的財務糾紛再次被捕入獄,獲刑六個月。但是出獄之後反告蕭孟能致使蕭受通緝不敢回臺灣,病死大陸。


義捐:李敖為救助臺灣慰安婦,拍賣自己收藏的字畫古董,包括胡適曾經送給他的書法作品等,總共捐出一百萬美金,約合三千三百多萬新臺幣,轟動一時。李敖還曾捐錢給立法委員金高素梅一百萬新臺幣幫助她去聯合國抗議日本不承認暴行。他經常也會時不時地捐款,如偶爾捐錢給抗議陳水扁的團體,救助給他的朋友等等。訪問大陸時,他也向北京大學捐款三十五萬人民幣,希望北京大學給胡適建立雕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ane'view 的頭像
    Shane'view

    Shane's View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