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杯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送別》 作詞:李叔同


 


聽到這首「送別」,就不禁為讓人想起弘一大師李叔同,


因為他是這首歌曲的作者,


李叔同出身於世家,父親是清朝的進士,


他留學日本學習美術和音樂,


他風流倜儻,曾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話劇社團,


並親自粉墨登場扮演茶花女一角,


他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才子,


照理說,他在俗世的社會上應該稱得上是天子驕子。


然而他卻在其人生最催燦的時候,


因緣成熟之際,毅然剃髮遁入空門,


而且學習的是戒律甚嚴的宗派,


縱其一生,從絢爛歸於平凡;


在世俗中,他多才多藝,


在佛門中,他整理了原本已經脫序的中國佛教規律,


正如同幽默大師林語堂對他的評價:


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裏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


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


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他曾經屬於我們的時代,


卻終於抛棄了這個時代,跳到紅塵之外去了。


他的浪漫才情使他即便出世,


也選擇在了杭州這個風花雪月、俠骨柔情的地方,


使那些看慣“湖山此地,風月斯人”的杭州人生平添了一分新的驕傲。


可見弘一大師多麼受到諸多名人的推崇。


 


記得我就讀高中,閱讀了由陳慧劍居士所寫的書:


悲欣交集——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前世今生,


這才開始真正的了解弘一大師的內心世界,


如今這本書也由中國的陜西省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同時也讓更多的讀者得以知悉弘一法師的生平,


因昨天提起在二手書店買下「枯木逢春─聖嚴法師傳」


讓我聯想到民國初年這位佛學大師,


一個可以拋開俗世繁華的生活,


專心修念及刻苦研習佛學的苦行憎,


他為近代的中國佛學振興,貢獻出很大的心力。


今逢歲末年終,希望自己也能像弘一法師那樣,


學習他那種即使過堅毅的修行者生活,


也能夠甘之如飴的精神


好好實現自己的一些理想!


 




                                                          弘一大師


 


 


延伸閱讀


◎弘一大師


李叔同(1880年1942年),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藝術家、藝術教育家。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詩詞。生於天津,祖籍浙江平湖(一說山西)。


父親李世珍是名進士,與直隸總督李鴻章同年會試,是摯友,官任吏部主事,又是天津最大鹽商,還兼營銀號,家財萬貫。李叔同為其三姨太所生。在李叔同5歲那年,他父親去世。1898年他到上海,參與「上海書畫公會」、「滬學會」,曾就讀於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於東京美術學校和音樂學校(東京藝術大學前身),專攻西洋繪畫和音樂。1906年與同學曾孝谷創辦業餘話劇團體「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開中國話劇之先河。1910年攜日本妻子葉子回國,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學堂直隸模範工業學堂教員。翌年任上海城東女子學校音樂教員。1912年任浙江兩級師範學校音樂、美術教師。1915年應江謙之聘,執教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49年定名南京大學),教授圖畫、音樂;兼教於浙江兩級師範。


1918年於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吃素念佛,弘揚律宗,著有《南山律在家備覽》。出家後的弘一法師,在藝術方面,只保留了書法,其書法質朴無華,獨具一格。


1942年弘一法師在福建泉州開元寺圓寂,臨終。


「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尚榮耀。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中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弘一大師的著作


畫冊


《樂石集》 /《李叔同印存》 /《護生畫集》(與豐子愷等合作,弘一題詩)


論文


《圖畫修得法》 /《水彩畫法說略》


填詞


歌曲《送別


作曲


歌曲《三寶歌》(釋太虛詞) /歌曲《憶兒時》


 


◎豐子愷


豐子愷(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慈玉,原名潤,又名仁、仍,號子覬,後改為子愷,筆名TK,浙江崇德人,家族七子女中為長男;中國近代著名散文家、畫家、文學家、美術與音樂教育家。曾跟隨夏丏尊李叔同(即弘一大師)學習並受其影響。1926年創辦開明書店。1927年從弘一法師歸依佛門,法名嬰行。於上海參加創辦立達中學(後改為立達學園)。


1914年2月首度發表作品,1918年首度發表詩詞;1922年12月開始漫畫創作,為中國漫畫藝術的先驅,漫畫造形簡約,畫風樸實,饒富童趣,在眾多畫家中,獨樹一格。曾先後在香港、臺灣及各地舉辦畫展。


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緣緣堂續筆》、彩色畫冊《子愷漫畫選》、漫畫集《子愷漫畫》及首冊音樂理論著作《音樂的常識》等。譯作有《苦悶的象徵》、日本古典小說《源氏物語》、《落窪物語》、《竹取物語》、《伊勢物語》。其作品『漸』收錄在龍騰版高中國文課本第二冊。


曾任中國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副主席(1962年起任主席)、上海市人大代表、任上海市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國畫院院長。1966年受文化中革命波及,受到批鬥、逼坐牛棚,但仍暗中繼續翻譯名著如1970年的《竹取物語》、《落窪物語》,1972年的《伊勢物語》(《緣緣堂續筆》皆為此時完成)和1974年的《旅宿》。


1975年8月癌症發病(9月診斷為右葉尖肺癌);並得知胞姐逝世噩耗令病情惡化,同年9月15日12時8分在上海華山醫院急診觀察室逝世。


1978年6月5日,上海市文化局黨委作複查為豐子愷先生平反昭雪。


漫畫作品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 長堤樹老閱人多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 取蘋果 /


挖耳朵 / 燕歸人未歸 / 餘香


 




 


 


◎夏丏尊


夏丏尊(1886年-1946年),本名夏鑄,字勉旃,號悶庵,浙江上虞人。丏字普通話拼音讀作miǎn,遮蔽之義。


幼在家塾讀書,能作八股文,考取生員


著有《平屋雜文》、《文章作法》、《現代世界文學大綱》、《閱讀與寫作》、《夏尊選集》、《夏尊文集》,譯有《愛的教育》、《近代日本小說集》。


夏丏尊是現代語文教育的奠基者.1886年生於浙江上虞,17歲入上海中西書院,只半年即退學。退學後入紹興府學堂,一學期又退學回家做起了私塾先生。1905年,夏丏尊東渡日本留學,苦讀日文。1907年回國,1908年起任教於浙江省兩級師範學堂,業餘便從日文翻譯了大量名著,如《愛的教育》就是從日語轉譯的,後來又翻譯了《續愛的教育》。1913年學校改稱第一師範學校。1920年夏丏尊離開工作了十三年的浙江一師,應湖南一師之聘去長沙任教,和毛澤東還同事了一段時間。1921年,夏丏尊回家鄉上虞白馬湖,在一師老校長經亨頤主持的春暉中學任教,兼任校刊《春暉半月刊》主編,親自起草了《春暉的使命》,這實際上是一份辦學宣言書。「前途很遠!此去珍重!啊,啊,春暉啊!」這樣的名句以後和春暉的名字一起遠播。1925年,夏丏尊離開工作了四年的春暉到上海發展。曾短期任上海暨南大學中文系主任。1927年起,夏丏尊進入開明書店,一直擔任開明的總編輯及編輯所長職務.1930年起兼任著名的《中學生》雜誌主編直至1946年逝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