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說家狄更斯在他的名著小說「雙城記」的開頭裡有這樣的一句話: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在迎接新的2007的到來,


我將它給改成:


「這是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美好的時代」


It was the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不是嗎?


2006這一年,在國家的運作上並不是那麼的順暢,


政爭不斷,社會事件曾出不窮,


但是,不過大環境如何,


絕大多數的人,仍秉持著奮鬥不懈的毅力,


堅守自己的崗位!


為自己也為家人的幸福在努力著!


或許,


處於現在的我們,


也許我們要抱怨!


社會的競爭真的是太激烈了!


賺錢存錢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

從台灣這幾百年來的歷史來看,



台灣的政治是幾百年來最民主的時代,


〈否則也不會隨隨便便就有抗爭遊行〉


科技文明也跟得上世界新進水平,


雖然競爭壓力加大,


但是只要自己肯努力,


靠自己的奮鬥也足以養生活口,


〈偶而上上館子,過年還可以買己見新衣服。〉


若您果說,很多工作機會都給外勞拿去了!


那我也想試著請教您,


那麼那些在醫院照顧植物人或是在基層純屬出賣勞力的工作,


現在的年輕人有幾個人想去做?


就是沒人想去吃苦,才會讓外勞拿去做!


這一二十年來,


台灣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


無論在食衣住行上,


已經都跟得的上所謂的時代潮流,


也因此在長久享受過富足的日子後,


在大環境稍有變動的時候,


就會怨聲載道,


所謂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就在這裡。


我無心為執政者說話,


這些話純屬自己的體會。


誠然,我也知道,


台灣還有很多不幸的人,


仍有人需要大家的援助!


國家社會仍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


但這些都是大家今後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台灣是個美麗的地方,


人民應該富而好禮,


物質的豐盛雖好,


但文化和心靈充實更加需要!


看看一些數據顯示,


台灣每個人的手機及電腦普及率高居世界前幾位,


這樣的時代還算壞嗎!


所以我將狄更斯這句名言給改了前後順序,


即使時代真的很壞,


我們也要給自己信心!


更加樂觀的去面對挑戰不是?


何況時代並沒有那麼糟糕!


迎接新的2007,


在新舊交替,歡欣跨年的時候,


我們就用這句話一起互相勉勵,


共迎新的一年到來。



「這是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美好的時代」


It was the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


故事綱要


查爾斯·達尼(Charles Darney)和雪梨·卡爾頓(Sydney Carton)外貌相似,但性格卻完全不同。達尼是法國貴族後裔,但是他對其家族壓迫勞動者的行為感到不滿,因此一人在倫敦謀生。卡爾頓是一個有才華但憤世嫉俗的英國律師。兩人愛上了同一個女人,露西·曼奈特(Lucie Manette)。露西的父親曼奈特醫生(Dr. Alexandre Manette)也是法國人,曾以政治犯身份入獄18年,釋放後與女兒一起定居倫敦。露西愛上了達尼,兩人在曼奈特醫生同意後結婚。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已經繼承家業的達尼為保護一名家族僱員不受迫害而趕回時局紛亂的巴黎,但卻因其家族背景而被捕。得知消息後露西與曼奈特醫生也一起趕到巴黎,曼奈特醫生利用其老政治犯的威望拯救被囚禁的達尼。雖然達尼最後重獲自由,但是很快又因被人檢舉而重新入獄,檢舉人竟然是曾經幫助過曼奈特醫生的德法奇夫人(Therese Defarge),一個堅定的女革命者。


法庭上,德法奇夫人遞交了關鍵性的證據:曼奈特醫生獄中所寫的一份有關入獄經過的手稿。原來曼奈特醫生因檢舉埃弗蒙德(Evrémonde)家族性醜聞事件,最後卻被判刑。而達尼就是埃弗蒙德家族的後裔。法庭判決達尼死刑。這時依然愛慕露西的卡爾頓也來到巴黎,為了幫助心上人的愛人,他偷偷潛入監獄,頂替達尼,並且最後被處死,而達尼一家則得以逃出法國。


本書《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作者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 1812 ~ 1870),英國人,故事背景卻是法國大革命。描述地點時而巴黎,時而倫敦,或雙城交錯,因而有此書名。狄更斯寫作前,詳閱相關書刊,包括他本國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梅爾席12卷本的《巴黎的景象》、法國盧梭等著作。1859年,小說發表及出版後,一直深受讀者喜愛。主要人物包括英、法兩國。法國醫生曼奈德關入巴斯底監獄18年後,到倫敦的女兒家安頓下來,女兒露西愛上放棄貴族名銜的法國籍達爾南(達爾南稱:自願流亡者),幸賴英國律師助理卡爾登協助而倖存。整部小說揉合文學虛構與歷史背景,交織穿插著冤獄、情愛和復仇,形成情節錯綜曲折,結構完整嚴謹,具有強烈吸力的磁場。閱讀這部小說,可以瞭解法國大革命前緊張的局勢,如巴斯底監獄攻克後,激烈派革命黨人轉為「報仇」的腥風血雨(每日必送120人至斷頭臺);忠僕普羅斯小姐與黨人婦女隊頭目德蘭斯?德法奇的僵持,也算是精彩的雙女鬥爭。


 評價


《雙城記》通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殘暴,但同時又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普通勞動者的殘酷行徑。書的開卷語,「那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經成為文學史中的經典名句。本書的最後,卡爾頓(Sydney Carton)走上斷頭台之前回憶說:「我現在已做的遠比我所做過的一切都美好;我將獲得的休息遠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It is a far, far better thing that I do, than I have ever done; it is a far, far better rest that I go to than I have ever known)。同樣是非常經典。






 


作者簡介


狄更斯


英國小說家,出生于海軍小職員家庭,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曾在皮鞋作坊當學徒,16歲時在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后擔任報社采訪記者。他只上過几年學,全靠刻苦自學和艱辛勞動成為知名作家。英國小說家,出生于海軍小職員家庭,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曾在皮鞋作坊當學徒,16歲時在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后擔任報社采訪記者。他只上過几年學,全靠刻苦自學和艱辛勞動成為知名作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