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情人”(英語:The Lover,法語:L'amant),
是一部於1992年上映的電影,
由克勞德·貝里製片,讓-雅克·阿諾導演,
主演是珍‧瑪奇和梁家輝。
該部影片改編自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莒哈絲的同名小說「情人」,
故事主要講述在1929年的法國殖民地越南,
一個法國少女和富有的中國男子之間發生的愛情故事。
“情人”這部電影從1989年開始製作,1991年正式開鏡,
並於1992年1月22日首先在法國上映,
同年6月和10月分別在英國和美國上映。
該影片曾榮獲1993年凱薩獎「最佳電影音樂獎」的榮譽。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1929年的越南。
當時的越南還是法國的殖民地,
15歲半的女主角(片中稱為「年輕女孩」)出身法國殖民者家庭。
父親早死,母親因生意失敗破產,在小學擔任教師。
她家中貧困,大哥暴躁跋扈、吸毒成癮,但受母親寵愛,弟弟生性懦弱。
女主角在教會學校讀書,成績很好,她的夢想是成為作家。
有一次,在她放完暑假從鄉下的家裡回教會學校的渡船上〈湄公河〉,
她首次遇見了32歲的男主角黃水梨(片中稱為「中國男人」)。
黃水梨的父親是當地的富商,家中富裕,擁有大量地產,
黃水梨剛從巴黎輟學回到越南,主要的目的是為迎娶未曾謀面的妻子。
〈此一妻子也是富商之女,該門親事係由黃水梨父親作主決定的。〉
他在渡輪上被女主角頭戴男用氈帽、身著白色洋裝身影所吸引,
於是邀請女主角坐他的豪華轎車到西貢的教會學校。
女主角在學校聽說有女生在校外賣淫。
不久後的一天,她看到男主角的豪華轎車在教會學校外等待,
她上車後,男主角將她載到中國城裡的別館(Bachelor's room)裡面。
兩人在別館做愛,其後男主角又邀她共進晚餐。
兩人往後即開始保持這種親密的關係,
但他們彼此都很清楚地知道,兩人之間是不會有未來,
日後,她將會隨家人返回巴黎,
而他將按家族的決定迎娶另一富商家族的女子。
或許是兩人都意識到這種關係不可能長久,
於是她更珍惜跟他相處的機會,
幾乎是每天下課後便到別館與他相會,
有時甚至不回教會學校過夜,學校因此通知她家人。
當她家人得知兩人交往之後,起初十分憤怒,
但後來男主角邀請女主角全家參加舞會。
女主角的家人得知男主角十分有錢,因此默許了她的行為,
並開口要求男主角替他們還清債務,並出資助他們返回巴黎。
男主角為了女主角,答應出錢,甚至向父親請求推掉原來的婚事,
提出先與她結婚一年,再做打算。
然而男主角的父親寧願他去死,也不同意他娶一個「白人女子」。
男主角由於不敢違抗父親,只得按時舉行婚事。
隨著男主角婚期臨近,兩人的情慾關係越加瘋狂,
男主角將母親給他的戒指送給了女主角。
為了減少痛苦,男主角甚至自欺欺人地要求女主角對他說,
她自始至終只是為了錢而和他上床。
女主角要求他答應,結婚之後還要回到別館和她相會。
結婚之日,她看著他迎娶新娘的花轎,
但他結婚之後並未再回別館,只有女主角獨自等待。
學年結束後,在男主角的資金幫助下,女主角一家將乘船回到巴黎。
船啟航時,她在甲板處倚欄眺望,看見了他的豪華轎車。
她知道他就在轎車裡。船漸漸離岸,
當船行駛到印度洋的一個夜晚,女主角聽著弟弟彈奏鋼琴,
終於悲傷難抑,放聲大哭,因為她心裡終於知道,她是真的愛他的。
多年之後,女主角成為了作家。一天,她接到了他的電話。
黃水梨來到了巴黎,並且知道她已經是成功的作家了。
他告訴她,他對她的愛從未改變過,也永遠不會停止愛她。
這部電影的外景和大部分情節在越南拍攝。
導演阿諾曾經在1989年到越南當地考察。
他在”洛杉磯時報”的採訪中曾坦言,
當地落後的生活條件令他最初並不想在越南拍攝,
他希望能夠在泰國、菲律賓等條件更好的地方拍攝。
但一年之後他卻改變了看法,
認為只有在越南當地才能表現出莒哈絲當年的感覺。
儘管80年代末西貢的社會生活水準對電影的拍攝,
將會造成了極多的困難,
但電影團隊仍舊完成了「重塑一個1929年的西貢」的目標,
不管從服飾、場景、交通工具、建築景貌等各方面,
似乎完全地重新呈現了1929年的西貢。
根據阿諾和片商的說法,
“情人”是1975年越南統一之後首部在越南拍攝的西方電影。
當然啦!為了宣傳,當時越南政府對電影拍攝除了表示歡迎之外,
同時也派出了直升機協助拍攝。
但唯一的條件就是拍攝前,電影的內容需要完全向越南政府報告,
而越南政府也派出官員對拍攝進行實地的監管。
也由於越南政府的政策和當時的民風關係,
影片中所有親密的情愛戲都在巴黎拍攝。
該部電影的拍攝共進行了135天,製作成本達到三千萬美元。
「情人」這本小說乃敘述一位15歲的法國少女,
與一位大她 12 歲的中國男子的情愛故事,
出版後不久即被譯成四十多種語言,銷售近三百萬本,蜚聲國際。
這本書也為她贏得了法國的最具名望的文藝大獎 :龔固爾獎 (Prix Goncourt) 。 1992 年,「情人」改拍成電影,再次造成轟動。
雖然此片年代久遠,但台灣坊間該還可購得此片,
網路上也可以找到線上觀賞的網站〈大部分為中國的網站〉
只是男女主角親密裸露的鏡頭被馬賽克處理掉了而已。
小說中的女主角與莒哈絲的成長背景似乎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幼年喪父、獨立撫養三名孩子而顯得心力交瘁的母親、
貧困而蒼白的童年生活、長大之後的作家生涯……等。
因此,有人將「情人」視為一部自傳體小說,
或是將電影”情人”視為一部傳記電影。
尤其當我們閱讀到小說中以第一人稱,充滿主觀意識的文字,
或是聽到老演員 Jeanne Moreau 在電影中蒼老而感性的獨白,
都不免會有所臆測,並將故事女主角等同於莒哈絲的化身。
一位 1999 年間旅遊於東南亞的自由新聞工作者 Pamela Payne 先生,
在他的文章〈 Marguerite Duras In Sa Dec 〉中寫道:
越南作為一個地理位置,很少出現在她的小說作品之中。
但是在她的成長經驗中,身為法國女孩卻身處異族文化之中,
以及身為一名在憂慮、貧寒、不快樂的家庭下成長的女兒,
對她日後成為作家和女性,有著巨大的影響。
〈Vietnam as a geographical location rarely appears in her writing. ……
But her formative experiences there,
both as a French girl in an alien culture and as a daughter in a fraught,
poor and mostly unhappy family,
vitally influenced the writer and the woman she became.〉
我個人認為莒哈絲在越南的童年經歷,
對於她日後的創作一定有著極重大影響,這點應該無庸置疑的。
至於被視為她自傳小說的「情人」是否毫無虛構成分,
這可能還要透過更多資料的研讀(包括她七十餘本的小說與劇本),
以及後代對她有興趣的歷史學家過研究後才能斷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