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直很喜歡上海,


也數次到上海旅遊,


每次從上海旅遊回來後,


嘴裡總喊著下次一定要去待久一點。


我有時候想,


我上一輩子是不是上海人阿?
特別是活在列強租借時期的上海人。


 


前陣子,


上海出版了一本完全由滬語〈上海話〉書寫的小說,


書名叫做「繁花」,作者金宇澄,係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而我閱讀的則是授權給台灣印刻出版社發行的繁體字版。


 


由於「繁花」是一個特殊的文本,幾乎百分之百用滬語寫成。


如果要感受到它的特殊性,似乎就必須要用「上海話」去閱讀。


為了真實重現上海特殊地域和人群的日常生活,


以及他們的過去和現狀和他們的存在和交往、他們的情感和欲望,


因此作者勢必不得不縮小閱讀者的範圍。


換句話說就是,如果不懂上海方言的人,


想要體味其中特有的韻味是似乎是有困難的。


 


我當然不懂得上海話,


但或許長期蒐集和閱讀有上海的文獻和相關書籍,


說真的,


我應該算是可以懂得這本小說中故事主人翁們間彼此的對話意涵。


 


「繁花」這部小書的敘事時間為上海的一九六年代至一九九年,


全書連首尾三十三章,每章又分為三節,


其中阿寶、滬生和小毛則是貫串首尾的三個主要人物。


小說開首的前三段文字,和正文似乎沒有太大關係,


但是卻傳神地傳遞了一種十足的上海味道,


閣樓、老虎窗、霓虹燈光、擁擠空間的鶯聲燕語……


一一構成故事主角入場的語境。


而「引子」則以具體場景與談話讓人物悉數登場。


 


「繁花」整體的架構,共分為兩條線索交替穿插運行,


一條是從一九六年至文革尾聲,


另一條則自一九八年到新世紀初。


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合攏歸入於「上海」。


 


其實所謂的上海味,不僅僅只是「繁花」的背景和點綴,


而且還是在文體上完全「採用了上海話本的方式」,


〈當然作者在用字遣詞上,也同時避免外地讀者難懂的上海話擬音字。〉


顯現江南語態的敘事氣質和味道,腳踏實地的語氣氛圍。


小說從頭到尾,都是上海話思考、寫作。


可以說完全呈現了上海人一般講話的語言方式和思考角度,


若懂得上海話的人,幾乎可用上海話從頭讀到尾,


但是若從廣大的華文閱讀者的角度而言,


這本小說的方言色彩,應該可以說是輕度的,


足可讓不懂上海語言的讀者群可以接受的,


可以輕易地閱讀任何一個章節,而不會有理解上的障礙。」


 


 


金宇澄所著小說「繁花」,


正式發表於去年底的《收穫》(長篇專號秋冬卷),


同時被中國小說學會評為“2012中國小說排行榜榜首,


近期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這是一部以大量的人物對話與繁密的故事情節為主的長篇小說。


35萬個字裡行間,一個上海,兩條故事線索同時推進:


一條線從上世紀60年代到文革結束;


另一條線則從80年代到新世紀初。


 


故事由阿寶、滬生、小毛、陶陶這三個上海男人貫串全場,


接著由蓓蒂、淑華、梅瑞、李李……等形形色色的上海女人輪番登場。


有關文革前後的底層生活暗流湧動的描寫,


套句大陸用詞,可以說是有滋有味


而敘述90年代的聲色犬馬,則像流水席般的觥籌交錯,


可以說得上是活色生香,人情澎湃。


 


人生如花“,


書中有很多關於花和樹的敘事,


小說裡先後出現七十多位女性人物,


可以得上是珠環翠繞。


這種夾雜著光線、顏色、氣味,


在人世搖曳,並同時以盛開和枯萎姿態在上海,


含括了傳統意義的繁華城市細節,給人一種是花團錦簇的印象。


這是作者金宇澄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專訪時,


如此詮釋書名繁花的寓意。


 



 


延伸閱讀:


「繁花」小檔案:


作者:金宇澄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130819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5823269


裝訂:平裝


 


作者簡介:金宇澄


生於上海,祖籍吳江黎里,著有中短篇集《迷夜》、隨筆集《洗牌年代》,主編《城市地圖》、《漂泊在紅海洋我的大串連》等。現任《上海文學》常務副主編。


 


 


 


●有關「滬語小說」


 


滬語小說在清代便有,比如著名的《海上花列傳》,這些小說以滬語寫上海,透著濃郁的地域文化。然而滬語小說斷檔已久,即便是當今上海最負盛名的作家也基本清一色用普通話寫作。上海評論界不少人擔心,滬語小說消失,帶走的不僅是一種方言,也是一種思維,一方文化。


這也就可以解釋,通篇用精加工處理過的上海話寫成的35萬字小說《繁花》一問世便引發一片熱議,成為最近必讀小說


 


金宇澄的《繁花》去年首發于《收穫》,本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單行本。在昨天上海作協召開的相關研討會上,專家們討論最多的還是這部小說所用的滬語。在記者印象中,像《海上花列傳》、《海上繁華夢》這樣純正的滬語小說在上海大概已經消失了幾十年。也因此,幾年前當王小鷹在長篇小說《長街行》的對白中用了一些滬語,立刻引起一片叫。相比《長街行》,《繁花》的滬語覆蓋面更是達到了100%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評論家李敬澤雖為山西人,但他很能理解金宇澄選擇滬語寫作的心理。選擇用方言或用普通話寫作,其實是一種根本眼光的選擇。在李敬澤看來,因為兩種語言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所以必然會寫出不同的內容。對滬語的選擇,其實也就是《繁花》的老上海味道的一個重要由來。


 


《收穫》執行主編程永新認為,在文學的創作中,有些東西其實很難用普通話表達,非方言不可,比如上海女人的那種作、那種媚、那種怨,恐怕也只有滬語能夠表達得深切。從這個角度來說,滬語寫作其實也為保留一方的地域文化提供了可能。


  


根據有關媒體的觀察,在經過長期課堂教育之後,現在的上海作家似乎已缺乏一種使用滬語寫作的能力和自信。有一些寫上海的作品會夾雜一些所謂滬語,但寫得很拗口,連上海讀者也未必讀得懂。


就連金宇澄也坦言,他寫《繁花》,也是在經過前30萬字的訓練後,才找到了用母語思維的快感,才真正自信擁有了駕馭滬語的能力。


不過記者注意到,《繁花》所用滬語,其實是經過了加工,或者說,是語言中保留了上海韻味。未來滬語小說的方向究竟是純滬語為好,還是經過精加工的滬語為好?


上海作協副主席趙麗宏還是傾向於後者,滬語小說理應有滬語的味道,但使用方言要有度,如果太過分,其他省份的讀者讀起來就會困難。所以還是以提煉過的上海話為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