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天氣熱,


已經好久沒騎自行車出去運動了,


眼看下午的天氣還是有點悶熱,


原本還是不想出門,


但是後來想想,還是決定出門。


 


因為實在是太久沒騎自行車出去逛逛了。


但也因為一直在心裡反覆著決定要不要出門的關係,


以致出門時已經都快要下午三點了。




 



沿著大漢溪左岸的自行車道,


我飛快的騎著,


因為我發現天空裡某部份的顏色以經變黑了,


很怕自己還沒騎到淡水,就在半路中遇到雷陣雨。


不過很幸運的是,


當我抵達淡水時,一路上並沒有遇到雷雨來襲。


 


 


到了淡水目的地,已經是下午四點半多了,


假日的淡水到處塞滿了人潮,


我只能小心翼翼的牽著我那台MILK


緩慢地走在淡水河和旁的走道上。


 


雖然每年來淡水的次數算是滿頻繁的,


但是這一次距離上次來淡水的時間,


大概也相隔有幾個月了,


所以還是滿懷著期待的心情來面對這次淡水之旅,


而且還搶在太陽下山前,拍下了好幾張淡水的夕陽。


另外因為這一次出門有帶著背包,


因此在離開淡水前,


我還特地在可口包子店買了十個肉包,


並在附近一家有名的小店買了一包牛蒡甜不辣,


然後還再到老街咖啡店喝了一杯三十五元的咖啡,


這才心滿意足的踏上自行車到捷運紅樹林站轉搭捷運回家。




 


這趟返家的捷運之旅,


由於中途要經過中正紀念堂轉換小南門線到西門站,


然後換車搭板南線到永寧站,再從土城騎車回樹林。


整個轉車過程在加上搭乘捷運車站的升降梯的時間,


其實並不比我直接騎車回家要快多少。


 


但是因為我的自行車的LED燈沒有電池了,


晚上騎著沒有車燈的自行車在路上,真的會有點危險,


不得已,我這才選擇搭乘捷運回家。


而且從城林大橋回到樹林家中這段路上,


因為路燈還滿多的,騎這一小段還算安全。


 


不過也因為回程是搭乘捷運的關係,


我還在捷運車上,利用空檔,


將背包裡那本還沒看完的「建築家 伊東豐雄」看完。


 


今天好在後來終於決定出門,


才有機會看到淡水夕陽的美,


也同時可以看完這位日本名建築師伊東豐雄的傳記。


真的算是一舉兩得




 



 


延伸閱讀:


 


○伊東豐雄


 


伊東豊雄1941年)是一位日本當代建築師,曾獲得日本建築學院獎和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金獅獎。出生於朝鮮日治時期的京都城〈現在的首爾〉。


 


伊東豊雄高中就讀都立日比谷高中,在1965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部後,曾於菊竹清訓(Kiyonori Kikutake)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在1971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原先稱為URBOTUrban Robot:城市機器人之意),在1979年正式改名為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此後推出了許多重要的日本建築作品,從早期帶有現代主義理性的線條(如1976年的中野本町之家(White U)和1984年的銀色小屋(Silver Hut)),到後期大量的玻璃穿透效果,風格相當明顯。


 


1986年伊東豊雄的作品風之塔(Tower of Winds)引起了世人的注目,也將他推向國際當代建築師之列,此作品呈透明圓柱狀,是日本國鐵橫濱線的北幸地下街通風口,夜間照明相當有巧思,會依據噪音、風速等數據變化。位於神奈川縣橫濱市西區。


 


2001年,伊東豊雄以仙台媒體中心(Sendai Mediatheque)將自己的聲望更推高了一層,此獨特的建築作品使他獲得2002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終身成就金獅獎。仙台媒體中心是一所讓仙台市民使用的圖書館設施,伊東豊雄大膽的將建築外觀全採用透明的玻璃拼接,並能清楚的看見裡面如海草般不規則的管狀樑柱,使原本堅硬的建築外觀,變成了如水族箱一般柔軟感覺,亦有媒體稱其為「軟建築」的代表作。


 


2005年他同時贏得了台灣台中市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和台灣高雄市2009世運會主場館國際競圖首獎。目前則正就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館計劃一案,與校方接洽中。


伊東豊雄現為多摩美術大學客座教授。


伊東豊雄的建築理念相當具有特色,他受到法國當代哲學家德勒茲(Gilles Deleuze1925-1995)和日本哲學家見田宗介的影響,將自己的建築理念透過「游牧」(Nomad)的概念發揮。


 


一場關於日本後現代建築演講上這樣描述了伊東豊雄:「在後現代藝術運動裡,伊東釋放了建築學的古老角色,讓它不再僅是人類社會當中高效率的機器,在伊東的建築語意中,我們可以看到軟而透亮的疆域逐漸形成了一股強而有力的群體;伊東的建築顯現了都會中的人文環境關係,將今日高度發展的大都會風景描繪的更加具體。在這些建築裡念發展過程中,介於高度經濟發展和建築學理念的達成間,伊東有順序的探索了其中豐富的層次。」


 


而伊東也曾說過:「20世紀的建築是作為獨立的機能體存在的,就像一部機器,它幾乎與自然脫離,獨立發揮著功能,而不考慮與周圍環境的協調;但到了21世紀,人、建築都需要與自然環境建立一種連續性,不僅是節能的,還是生態的、能與社會相協調的。」


 


透過許多小型建築的作品,伊東將自己的建築學定義成都會生活的「著裝」,這一點在現代日本人密集的都市景觀中,更加突顯。透過伊東的巧手,都會裡人們需求的隱私,和公共空間的渴望,他的小型建築可說是在這兩者間達到了完美平衡。


 


目前伊東的建築師事務所正逐漸將他的建築理念落實在更多的作品裡,同時也探索了新的造型潛力。他正不停尋求著新空間和游牧理念間的可能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