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我利用午休時間走了一趟萬華的剝皮寮,
但是由於我那台已經使用了六年的數位相機的電池沒電了,
所以有一些鏡頭沒拍到,
因此前天中午我又利用午休時跑到剝皮寮一趟!
這次的的午間散步之旅,
我是從萬華的剝皮寮開始,
沿路順著百年老校老松國小走到青山宮,
然後再從青山宮沿著貴陽街二段走到祖師廟的。
據說貴陽路是以前艋舺和台北城內最繁華的地方,
看著這些老舊的洋樓構造,
不難想像這裡在好幾十年前,
也曾經是一個十里洋場,繁華熱鬧的街市。
剝皮寮裡的黑松歷史展示空間
不管是從昔日的歡慈〈番薯〉市,
還是平埔族的「Moungar」、艋舺,
以致到現在的萬華,
我想不管怎麼稱呼,
應該都無法抹去它曾經輝煌的歷史。
艋舺為過去是台三市街之一,也是台北市的發源地,
最古老的市街在紗帽廚番社的故址大溪口,
也就是今天的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
搭建了數棟茅屋,並以販賣蕃薯為生,
因而逐漸成為小村落,稱為「蕃薯市」。
由於當時平埔族人都是從淡水河上游以獨木舟載運農產品,
來到此地與漢人交易,而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Moungar」,
這也就是艋舺地名的由來。

剝皮寮
根據昔日的台灣堡圖,
艋舺的範圍北至現今的忠孝西路,
東至中華路一段(台北城西城牆),
西至淡水河,南至三水街一帶。
現在一般人也將三水街以南到縱貫鐵路之間,
也當作艋舺的一部份,但其實三水街以南至大排水溝的地段,
當時是應該屬於下崁庄的。
反而現在的忠孝西路以南至貴陽街的地段原本就屬於艋舺,
但現在一般人卻將稱之為『西門町』,
甚至在國民黨接收台灣的時候稱之為城中區
不過在1990年後,此地段已經劃入萬華區了。
也就是說西門町只是一個稱呼,
它在行政管理上還是隸屬於萬華區的

剝皮寮
在城市裡能找到先人所留下的建築,
可以從歷史書上找到蛛絲馬跡的記錄,
我想這也是每一個喜歡逛老街的人的興趣吧!
所以,
有時候一直覺得自己忙到抽不出時間來出國旅遊,
但是,利用公餘的一些時間走一趟城市的老街之旅,
不但可以看各式不同風貌的建築,
又可以藉由這樣的探訪,溫習一下以往讀過史的知識,
這樣的古蹟探尋之旅,其實並不比出國旅遊還差阿!
我想,我還是會持續從事類似這樣的城市漫遊的。

參觀剝皮寮的幼稚園小朋友
延伸閱讀
○貴陽街 曾是台北第一街
你也許知道“艋舺”名稱的來源?但是,你可知道台北以前叫“蕃薯市”?走一趟貴陽街就知道:貴陽街的前身叫“蕃薯市街”,它卻是名符其實的台北第一街。
如今祖師廟、貴陽街的街廓還可看出台灣早期市鎮的形勢。站立在位於康定路祖師廟前的人行步道,貴陽老街東邊的盡頭是祖師廟,西邊的盡頭卻是高築的水泥墻,它阻隔了歷史發展的河流……。
艋舺祖師廟,又名清水岩,與龍山寺、保安宮合稱為台北三大廟門;另與三峽、淡水合稱台北地區三大祖師廟,是台灣三級古跡。
艋舺祖師廟建於乾隆52年(1787),由渡海來臺的福建泉州安溪人,從原鄉攜來清水祖師的香火,合資興建歷時三年完成。咸豐3年(1853),泉州三邑人與同安人間發生歷史著名的“頂下郊拼”械鬥事件,泉州三邑人欲攻打同安人,焚燬阻礙攻打路線的艋舺祖師廟。
同治6年(1867)安溪人重新修建祖師廟,祖師廟原有三殿,現只余兩殿,後殿在頂下郊拼時毀於戰火,迄今尚未修建,徒留下歷史的見證(圖二)。如今廟門旁的抱鼓石,拜殿的一對蟠龍石柱,均為同治7年修建的舊物。
舊名蕃薯市街,1947年才改名為貴陽街。淡水河因新店溪與大漢溪的匯合,河面加大,昔稱“大溪口”。康熙年間,漳泉移民定居。當時平埔族划船載運蕃薯土產前來交易,漸漸形成買賣市集,俗稱“蕃薯市”。
而後河岸邊船舟聚集,平埔族稱獨木舟為“莽葛”,音似的“艋舺”,為艋舺的由來。附近山區各式土產如大菁、苧麻、茶葉、煤等,都在這裡集散或轉運,艋舺一時成為台北貨物出口中心,貴陽街曾經是台北第一街。
日本明治41年(1908年)實施市區改正,街道拓寬取直,將原有的閩南紅磚厝,改建為二層樓式巴洛克建築,至今,街道兩旁還保有日據時期的建築形勢。

剝皮寮
○青山宮
艋舺青山宮,俗稱青山王廟、青山王館。位於臺灣台北市萬華區,為落成於1859年的道教及台灣民間信仰廟宇。自台灣清治時期以來,該廟宇就艋舺地區泉州三邑人的宗教信仰中心。1985年因其歷史重要性,被中華民國內政部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
每年舊曆十月廿二、廿三日,為慶祝主神青山王之誕辰,青山宮都會舉行盛大慶典,轟動萬華地區,人稱「艋舺大拜拜」。
青山王,又稱靈安尊王,為泉州三邑人的守護神,不僅有山神、行政神的神格,也頗具司法神的職能,相當於三邑的城隍爺,故青山王配祀有范謝將軍,也常常有出巡、暗訪等活動,主要目的就是明察轄區善惡,緝捕惡鬼凶神。
此神源由,有兩種說法。
其一是:青山王原名張滾,是三國時代東吳將領,人稱張將軍。212年,張滾奉派駐守泉州惠安地區,頗有治績,因受人民懷念,奉之為神明,稱「青山王」。明代何喬遠的《閩書》惠安縣觀應篇,主此說,認為「青山王」是孫吳的將軍「張悃」。
其二:五代十國,時,「閩國」的將領張悃,人稱張將軍,奉命鎮守惠安一帶,軍紀嚴明、愛民如子,逝世之後屢屢顯靈,因在青山附近建廟祭祀,故尊稱其為「青山王」。明世宗嘉靖時編纂之《惠安縣志》主此說:「青山在縣南,閩時將軍張悃,嘗立寨於此以御海寇。既歿,鄉人廟而祀之,至今不廢。」
清朝乾隆、嘉慶之後,以泉州三邑與同安人為主的大量泉州人移民跨海沿著淡水河靠岸定居台北艋舺,並與當地平埔族通婚後人口大增,艋舺因而大為興盛,於是產生了「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說法,艋舺成為全台灣第三大都市。
之後,在艋舺地區1853年分類械鬥也就是頂下郊拼落敗的泉州同安人,不得不整族舉家遷徙至大稻埕經商,艋舺地區住民從此就以泉州三邑人為主。
而青山宮祭祀的青山王,其實就是泉州三邑人的道教信仰主神,也就是泉州三邑人城市的守護神,一如大稻埕同安人的霞海城隍一樣。故該廟除祭祀青山王之外,還有自縣衙巡捕審堂體系神格化而來的監察司、長壽司、獎善司、陰陽司、福德司、罰惡司、增祿司、速報司及枷將軍、鎖將軍的八將。該八將相傳實為北部八將信仰的起源。
1854年,台北艋舺地區發生瘟疫,惠安漁民特地由泉州青山宮請神至艋舺,想藉此以弭平瘟疫,並於艋舺舊街鬧區處興廟奉祀(即今西園路)。後因信徒甚眾,1856年再於艋舺郊區的蕃薯市街(今廟址現址)興築新廟。1859年,艋舺青山宮落成。
青山宮坐南朝北,廟宇基地呈現矩形的縱深模樣。該廟本為三開間三進的木造建築,今外觀則為20世紀改建後模樣,除木造建築不變外,入口正面佐以花崗石與青斗石的石雕門面。

電影「艋舺」劇照及服裝展示

電影「艋舺」劇照及服裝展示
電影「艋舺」劇照及服裝展示
艋舺青山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