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七點多,uncle終於搭乘高鐵從嘉義回到台北的家中了,


為時兩天的阿里山茶區查探之旅也告圓滿結束。


真的要感謝嘉義縣旅遊觀光局的邀請,


也同時謝謝當地茶區和民宿業者的熱情指導和款待,


讓昨晚相當寒冷的阿里山上,


因為有當地業者的熱情和民宿溫暖的棉被,得以溫馨地度過。


 


不但得以從當地茶農那裡了解到了製茶流程和如何分辨金萱和烏龍茶之外,


而且這兩天所喝到的茶,大概可以抵的上我半年來平常喝茶的總量了,


因為每到一個地區,當地茶農都非常熱情的泡茶給我們喝,


兩天下來共跑了十幾處茶廠,每到一處就得喝上三四杯,


在加上12/4晚上居住在民宿裡又讓淵明居的劉莊主泡茶招待,


大家就可以知道,我這兩天所喝的茶有多少了,


但是我可以很高興地向大家說,這兩天我真是有夠幸福啦!




                                 阿喜的家   民宿


 


 


其實這兩天我們考察的地點主要分為「茶之南道」和「茶之北道」,


所謂的「茶之南道」是指嘉義竹崎鄉石棹、奮起湖等地,


而「茶之北道」者指的是嘉義縣瑞里、太平、太和、梅山等地,


以海拔而言,茶之南道的海拔平均都 一千公尺 以上,最高可達一千六百多公尺,


真的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高山茶,


而茶之北道則在海拔則在 一千公尺 以下左右,


比起台北縣坪林產茶區的海拔而言,其實還算是高山茶啦!


 


由於嘉義縣政府觀光旅遊局一直致力於當地的產業文化推展,


所以這次安排我們旅遊業者參訪的廠商和民宿業者非常的多,


行程也非常的密集,而且還安排跟上述兩個地方的業者座談。


所以原本以為這趟旅行,也不過就是坐車休息,下車參訪,


總認為應該算是輕鬆的行程,不料兩天參訪下來,還真的會讓人感覺到累耶。


 


其實第一天的茶之南道參訪還好,因為大家大多係第一次接觸到茶區產業,


所以有關採茶、製茶,甚至如何分辨珠露茶和金萱烏龍茶的問題相繼拋出,


等到第二天參觀的時候,大家發問問題的次數和精神就有點給它遜掉了!


尤其是回程要到梅山農會時,經過太平鄉著名的三十六彎公路時,


連續在山上的公路轉了三十六個髮夾彎,


轉的連坐在我旁邊的年輕小夥子都暈車了,


而我則是哈欠連連,累的都快睡著啦!


 


所以到梅山農會參觀該會的茶葉博物館時,


大家已經是歸心似箭了,因為都快累斃啦!


不過這當然也和這兩天大家已經深入茶鄉產區,


對於茶葉已經有了相當了解的原因有關,


所以最後一站的梅山農會茶葉博物館參訪,


大概只花了不到二十分鐘就結束了。




                                                     阿喜的家   民宿


 


 


這次的參訪,讓我有幾點很深的感受,


那就是我發覺有好幾個縣市的觀光旅遊局處的相關負責人真是很用心,


對於當地的產業文化和觀光旅遊推展做得都還不錯,該給他們掌聲。


 


另外這兩天看到民宿經營的老闆們,大多為年輕人,


讓我深受感動,總覺得年輕人可以留在自己的家鄉為理想奮鬥,


真的是一件令人值得喝采的事情。


 


由於此次帶回來的資料很多,


加上這兩天參觀的幾間民宿,也都非常有特色,


所以我打算經過系統的整理後,再分幾次將資料PO上,分享給大家,


希望提供給大家在假日的時候,可以到山上去放鬆心情時,在食宿上的參考。




                                               阿喜的家   民宿


 


 


延伸閱讀


 


◎瑞里「圓潭風景區」


 


圓潭自然生態園區地處嘉義縣竹崎鄉瑞裡,鄰近圓潭溪與嘉義122縣道,是一處非常適合全家出門賞遊、踏青的生態園區,老少咸宜。一般遊客沿途隨興走走停停,拍照休憩,來回大約只需要一個鐘頭的時間,園區入口設有旅客服務中心並附設餐飲部,提供遊客相當幽靜舒服的環境用餐、休息。

  圓潭自然生態園區,是一處結合竹林步道健行、聆聽蟲鳴鳥語、觀賞溪潭瀑布的園區。全區步道以水泥石板鋪設,坡度不算陡峭,即便帶年長者隨行也相當合宜。園區內除了規劃有竹林步道外,另有賞魚池、早期山區製造樟腦丸的遺跡、兩處瀑布,另有兩座木造拱橋供遊人行走。

  如果沒有導覽人員的解說陪同,不妨恣意隨行,純粹將自己投入在這片如畫的綠意之中,單純享受山林溪澗芬多精與負離子所帶來的清新舒暢。隨行如有導覽人員的解說,就可以進一步可以瞭解步旁兩旁的植物生態,認識什麼是茱萸、海棠、筆筒樹等等,學會分辨溪潭裡的鯝魚、石(魚賓)魚、馬口魚,從不起眼的石塊上發現古代貝殼的遺跡,看見地殼變動的證明。

  步道盡頭是一片綠地,第二座木造拱橋下溪流潺潺,整座園區為環山簇擁,格外帶給人一種柳暗花明、彷彿走入世外仙境的感覺。回程轉向向山瀑布,愈向瀑布走近,水聲愈發清晰,同時感受到空氣中水氣更加凝溼。靜靜地尋一塊平坦溪石而坐,近距離觀察溪魚迴遊,另是一種身心兩靜的自由。

  圓潭自然生態園區之美,來自於它未經開發所保有的原始,以及山溪相鄰、豐富多元的自然生態。正因這樣的原始,讓我們必須更加用心來共同維護這片山林的風貌,如此美景才能為更多愛好自然的人所見。(大台灣旅遊網)




                                             民宿


 


◎阿里山珠露茶的由來


據說當初謝東閔前副總統到竹崎鄉石桌地區巡視時,看到此區高山茶非常受歡迎,當地民眾欲以露珠查稱之,並遵循謝前副總統的意見, 謝東閔 先生回答說,何不以「珠露茶」稱呼更為雅緻,後來大家就稱之為「珠露茶」。


 


「珠露茶」最大產地在嘉義縣竹崎鄉。竹崎鄉位於嘉義縣東方,是台灣新興的高山茶產區,同時盛產珠露茶及金萱茶兩種茗茶。此地海拔約1400公尺左右,終年雲霧繚繞,土壤又屬於紅土,故非常適合茶葉生長。所生產的珠露茶因特別的種植環境及優良氣候條件,所以風味獨特,輔以完全手採嫩菁及獨到的焙製技術,使阿里山珠露茶廣受好評。


竹崎鄉石桌地區,是最頂級珠露茶的故鄉,當地產的珠露茶入口即有一股高山茶特有的幽雅香氣,與清純甘潤的滋味,是不可多得的台灣好茶。


其實珠露茶和金萱茶皆屬於烏龍茶的種類。




                             有趣的民宿名稱   小老婆的家


 


 


◎如何分辨珠露茶和金萱茶


 


兩者皆是「台灣阿里山烏龍茶」,產於阿里山沿道的石棹茶區、頂湖茶區、達邦茶區的頂級


軟枝烏龍,海拔1200~1800    公尺終年處於濃霧環繞中,氣候涼冷,所產之茶葉吸取日、月、露之精華,因此其香味獨到特殊,香氣四溢入口    甘香,手採擇軟嫩茶菁,獨特方法焙製而成,外觀翠綠色半球型,茶葉色澤翠綠、葉片肥厚柔嫩,「阿里山烏龍茶」沖泡出的茶湯色金黃偏綠,香氣高雅細緻,入口甜潤、清甜、滋味濃厚,是不可多得茶中極品。TEA MORE阿里山烏龍茶在意境上更是「高雅」「舒暢」與「心矌神怡」的感受。純正台灣阿里山茶,以人工採摘方式且篩選嚴格純手工(一芯二葉),再經過人工反覆揉捏,精心烘焙忠於原味而製成,茶色呈現翠綠鮮活、香氣極雅、滋味特甘。茶韻味濃厚,滋味獨特,茶湯甘甜順口,入口迴香繞舌不退,具耐沖泡之特質,含豐富之烏龍多元酚及茶葉中特有之茶胺酸。


兩者辨識可從茶葉看出,珠露茶茶業較細小,茶葉鋸齒狀較小,金萱茶業較為寬大,茶葉鋸齒狀也較大。




                                                


◎三十六彎公路


 


在進入太平村之前,於公路之右側,可看到「望風台」,它位處崇山峻嶺間,形勢險要異常。由梅山至此13公里,沿途檳榔樹、龍眼樹夾雜生長,道路因山勢而峰迴路轉,總共36道彎,彎彎驚險。目前路面均已拓寬,於午後起霧,直到這山頂,半天後,視野才可望逐漸開朗。於望風台覽此壯景,但見公路蜿蜒如帶,群山蒼翠、茶園處處,間歇點綴數落矮房紅屋,煞是好看。天晴時可望見雲嘉平原,夏、秋兩季是觀賞夕陽落日與夜景的好時機,冬季雲海連綿,十分壯觀。


  梅山到太平的36彎,在彎道上有標示彎道的編號,真的由 1 號到 36 號哦,沿途 13  km的連續上坡,整段毫無下坡可供喘息的機會,1~24 彎左右的路段,旁有竹林與樹林作伴,24~36 彎之後展望漸佳,一彎接一彎,回頭向下望可看到連續蜿蜒的山路,經 40分鐘的努力終於到達太平山頂的涼亭。


 


地址:嘉義縣梅山鄉太平村上


自行開車:


南二高:梅山交流道下往梅山太平(16 2甲 線)
中山高:嘉義交流道下嘉義市右轉159號縣道鹿滿台三號省道梅山右轉16 2甲 縣道即可到


大眾交通工具:公車:嘉義縣公車往梅山路上




 


 


 




                       阿喜的家   民宿


 




                      36彎公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