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在台灣的翻譯作品〈依照出版順序    續前篇〉


 



「人造衛星情人」Sputuik


作者:村上春樹


譯者:賴明珠/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1999 年 12 月 01 日


內容簡介:


每個人各自擁有某個特定年代才能得到的特別的東西,彷彿像是些微的火焰。小心謹慎的幸運者會珍惜地保存,將它培養大,當做火把般照亮著活下去。不過一旦失去之後,那火焰卻永遠也回不來了……。


      本書是村上春樹「最新的」長篇戀愛推理小說,故事描寫一位 22 歲女孩小菫有生以來第一次開始戀愛。「就像筆直掃過廣大平原的龍捲風一般熱烈的戀愛。那將所到之處一切有形的東西毫不保留地擊倒,一一捲入空中,蠻不講理地撕裂,體無完膚地粉碎。而且刻不容緩毫不放鬆地掠過大洋,毫不慈悲地摧毀高棉的吳哥窟(Angkor Wat),熱風將印度叢林中整群可憐的老虎燒焦,並化為波斯沙漠中的狂沙暴,將某個地方少數民族的城邦要塞都市整個掩埋在沙裡。一個壯觀的紀念碑式戀愛。至於戀愛對象則是比小菫大 17 歲的已婚者,再補充說明的話,是一位女性。這是一切事情開始的地方,也(幾乎)是一切事情結束的地方。」


      然而,在這樣深刻的同性之愛裡,讀者亦可瞥見作者刻意放入的異性愛戀,這些欲言又止的莫名情愫,攙雜揉合而成一股朦朧謎樣的結局,再再試探著村上迷的「閱讀品位」。


 



「神的孩子都在跳舞」


作者:村上春樹/譯者:賴明珠/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00 年 08 月 01 日


內容簡介:


村上春樹千禧年初發表的新作《神的孩子都在跳舞》,主要探討一九九五年日本神戶大地震對人們產生的影響,是作者第一部以「地震」為主題的連作小說。即使事件相隔已有五年之久,地表的裂痕隨時間沖刷刻蝕,或許會漸漸弭平,但災變的陰影卻慢慢在每個人身體裡發酵。


 


「遠方的鼓聲」


作者:村上春樹/譯者:賴明珠/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00 年 09 月 25日


內容簡介:


「有一天早上醒來,側耳傾聽時,忽然覺得好像聽見遠方的大鼓聲。從很遙遠的地方,從很遙遠的時間,傳來那大鼓的聲音。非常微弱。而且在聽著那聲音之間,我開始想無論如何都要去做一次長長的旅行。」


       於是村上春樹在他的 37 歲至 40 歲的 3 年之間,也就是 1986 年至 1989 年之間,離開日本去做一次漫長的旅行。雖然紮營主要據點的地址暫且設在羅馬,但如果喜歡上什麼地方,就會在那裡租一間附有廚房的公寓,生活上幾個月。而想到什麼地方去時,就又移動到另一個地方去。所以行跡橫跨希臘、羅馬、義大利等歐洲古城。


      3 年之間,村上寫了兩本長篇小說。一本是《挪威的森林》,另一本是《舞.舞.舞》。然後也完成《電視人》的短篇集。另外還翻譯了幾本書。所以這兩本小說宿命性地滲進異國的影子。


      收錄在這本書的文章,就是村上海外旅行 3 年速描的累積。從中讀者可看到不同於小說的村上春樹,也就是說,村上春樹異地生活的現實身影。


 


「雨天炎天」


作者:村上春樹/著


譯者:張致斌/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00 年 10 月 04 日


內容簡介:


1990 年村上春樹將其旅遊希臘.土耳其邊境所見所聞融合而成《雨天.炎天》一書,內容包括兩個篇章:希臘篇──亞陀斯「上帝的現實世界」、土耳其篇:紅茶、軍隊與羊──「21 日環遊土耳其」。村上途經伊佛隆、費羅修奧、卡拉卡魯、大勞拉等眾多修道院,以及土耳其、黑海、賀巴等地,品嚐過各式各樣的露可米、利久酒,甚至長黴麵包的滋味。書中充滿脫離現實世界的異國情調,在雨天炎天的季節輝映下,卻有冷暖自知的人情。那些點滴在心頭的無奈、他鄉遇故知的感動,帶領我們欣賞旅遊過程中獨特的村上式詼諧,別有一番令人莞爾的況味。


 


「麵包店再襲擊」


作者:村上春樹/著


譯者:張致斌/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01 年 11 月 15 日


內容簡介:


當妻子繼續在廚房中搜尋其他殘留食物時,我再度從小船中探出身子,府視海底火山的山頂。小船四周海水的透明度,令我非常不安。感覺就像是胸口深處裂了一個大洞。我發現體內這種奇妙的失落感-不存在卻有實際存在的感覺-和爬上高聳的尖塔塔頂時恐懼所帶來的麻痺感覺似乎有些類似。飢餓和懼高症竟然會有共通之處。這倒是一個新發現。
  就在這個時候,我想起以前曾經有過相同的經驗。我那個時候就像現在一樣飢餓。那是在-「襲擊麵包店的時候!」我不禁說口而出。「襲擊麵包店是怎麼一回事?」妻子立刻追問。於是我便開始回想襲擊麵包店的始末。


 



「電視人  TV」


作者:村上春樹/著


譯者張致斌/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01 年 11 月 15 日


內容簡介:


首先來說明一下電視人的外表。


     電視人體形的大小,比你我要略小幾分。差別並不是很明顯,只是略小幾分。大概,對了大概二到三成左右。就算你在某處見到電視人,或許一開始也不會注意到他們比較小這一點。但即使如此,他們應該也會讓你留下奇妙的印象,甚至說不舒服也不為過吧。或許乍看之下沒有什麼特別不自然的地方,但那反而不自然。換句話說,電視人的小,與兒童或小矮人的小完全不同。簡直就像用縮小影印複製而成似的,一切的一切都確實地呈現等比例的小。分明就在眼前,看起來卻像在遠處。宛如魔術畫般,平面歪斜著、起伏著。應該是伸手可及的地方卻摸不到,應該摸不到的東西卻碰到了。


    那就是電視人。


 


「懷念的 1980 年代」


作者:村上春樹/著


譯者:張致斌/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02 年 04 月 15 日


內容簡介:


村上春樹以自己的八○年代生活所接觸的文化產品(沙林傑小說《麥田捕手》,電影《E.T.》,阿諾.史瓦新格的影片,星際大戰。以及他所聽的音樂如卡本特兄妹,麥可傑克森,爵士樂師等),加上他對當時的重大社會國際事件的「私見解」,拼貼構築出一幅既「私人」又有時代共像的八○年代文化錄。


 


「約束的場所:地下鐵事件Ⅱ」


作者:村上春樹/著


譯者:賴明珠/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02 年 01 月 07 日


內容簡介:


村上春樹在《約束的場所:地下鐵事件II》中直接採訪了奧姆真理教信徒。他在《地下鐵事件》中為了與受害者站在同一個立場,因此刻意排除奧姆方面的觀點。但是出書之後,他有一種強烈的危機感,只要社會上本質性的缺陷繼續存在,奧姆式的團體就會繼續出現。想要了解根本性的問題,勢必得直接採訪奧姆信徒(原信徒)。


信徒們都是怎樣的人呢?當然有人後來對奧姆非常反感,採取嚴厲批判的態度,但是也有許多人到現在還猶疑不定,因為的確在教中經歷過非常美好而平和的日子或許也找到了人生的答案。可是他們當初為什麼要拋棄一切而出家呢?當然也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讀著受訪者的自白,不禁一陣毛骨悚然。信徒們當然都是普通人,但是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每個故事都是一本小說的好題材,經由小說家之筆寫下來,偶爾會懷疑,這些人物是村上春樹捏造出來的嗎?當然不是,村上或許也發覺到,真實的人生,比大部分虛構的故事更精采,每個人都是一本讀不完的小說。但是這些都是真實的人物,「在這種個人故事累積而成的〈集合故事〉中,應該含有一個強有力的明確真實性。那是我們小說家每天痛切體驗到的事。」因為真實而產生痛切。


但是這痛,是村上自省一個小說家的的社會服務。他以往的小說愈是虛幻離奇,對真實感的痛楚也就愈敏感,這也是作為小說家的村上春樹,面對自己的時刻。(文 / 趙啟麟)


1995 年 3 月 20 日日本地下鐵發生了由奧姆真理教所主導的「沙林毒氣事件」。之後,村上春樹訪問數十位受害者,寫成《地下鐵事件》一書。


       為平衡「地下鐵事件I」的報導,村上春樹的「地下鐵事件II」特地訪問了奧姆真理教多位信徒,以其文學洞察力,將年輕人的不安心理,以及易受控制的靈魂表達出來。為此,村上春樹數度前往旁觀麻原彰晃等人的審判,這經驗令他痛苦,讓他更去感受信徒們的迷惘之心。


 


 「村上收音機」


作者:村上春樹/著


譯者:賴明珠/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02 年 07 月 22 日


內容簡介:


《村上收音機》一書集結村上自2000年3月在「anan」雜誌上連載的50篇隨筆。


每篇約千字的小品,話題從「通心粉」、「西裝」、「炸丸子」到「維吉尼亞的狼」,以個人化、生活化的筆法,懇切、隱約地述說,逐漸滲透讀者的心。


村上這次也收錄許多新鮮的話題,像「柿子的問題」、「胡蘿蔔(或人蔘)先生」、「驍勇的音樂」;值得一提的是村上談到許多有關「和食」的話題(ex:鰻魚、壽司捲、壽喜燒等)。全書散發著村上隨筆所特有的「靜謐」魅力。  


 


「海邊的卡夫卡 (上)」


作者:村上春樹 /著


譯者:賴明珠/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03 年 01 月 27 日


內容簡介:


村上春樹2002年九月出版的全新長篇小說,分上下冊,原書總共八百多頁,可見是重量級的代表作。


     日本未上市先轟動,畢竟這本書距離上一本長篇已經相隔近四年。這幾年村上作品陸續有英美歐洲俄國韓國中國版本出現,也都很快受到各地讀者的喜愛,在當地深化成不同樣貌的村上流行,這樣的待遇幾乎可以說是當代作家第一人。


     因此村上的新長篇幾乎是全世界等著出版,同時他自己也說經歷阪神地震與東京地下鐵事件衝擊後,自己也對日本有了不同看法,也使得老讀者更加期待這部小說。新書描寫四國鄉下的十五歲少年,因為成日待在圖書館而發生的奇特啟蒙經驗。


     書名有卡夫卡,村上表示這是他非常喜愛的作家,作品與卡夫卡的聯繫,則要看過小說由讀者自己體會。


 


「海邊的卡夫卡 (下)」


作者:村上春樹 /著


譯者:賴明珠/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03 年 02 月 24 日


內容簡介:


村上春樹2002年九月出版的全新長篇小說,分上下冊,原書總共八百多頁,可見是重量級的代表作。日本未上市先轟動,畢竟這本書距離上一本長篇已經相隔近四年。這幾年村上作品陸續有英美歐洲俄國韓國中國版本出現,也都很快受到各地讀者的喜愛,在當地深化成不同樣貌的村上流行,這樣的待遇幾乎可以說是當代作家第一人。因此村上的新長篇幾乎是全世界等著出版,同時他自己也說經歷阪神地震與東京地下鐵事件衝擊後,自己也對日本有了不同看法,也使得老讀者更加期待這部小說。新書描寫四國鄉下的十五歲少年,因為成日待在圖書館而發生的奇特啟蒙經驗。書名有卡夫卡,村上表示這是他非常喜愛的作家,作品與卡夫卡的聯繫,則要看過小說由讀者自己體會。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作者:村上春樹/著,村上陽子/攝影


譯者:賴明珠/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04 年 05 月 29 日


內容簡介:


我們的語言終究還是語言,我們住在只有語言的世界。我們只能把一切事物,轉換成某種清醒的東西來述說,只能活在那限定性中。不過也有例外,在僅有的幸福瞬間,我們的語言真的可以變成威士忌。而且我們──至少我是說我──總是夢想著那樣的瞬間而活著。夢想著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該多好。──〈類似前言〉


       這是一本主題旅行寫作,結合村上春樹的文字與夫人村上陽子的攝影,背景是全球最好的小麥釀威士忌家鄉:愛爾蘭。夫妻第一遭合作,當然引來好奇,尤其夫妻倆人不但造訪愛爾蘭的酒廠,更循著二十世紀頭牌小說家、寫作《尤里西斯》的喬伊斯故鄉,有所著墨。內文搭配五十餘幅全彩照片。


 


「雪梨!」


作者:村上春樹/著/譯者:張致斌/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04 年 07 月 24 日


內容簡介:


曾說出「我對奧運一點興趣也沒有」的小說家會在奧運現場看到什麼?這是村上春樹在2000年雪梨奧運的二十三天日記實錄,跟著村上一同搭機飛扺雪梨國際機場,看看害羞的鴨嘴獸及能致人於死的鱷魚「小鹹」,品味澳洲的葡萄美酒和牛肉派。在克盡職責的帝苑酒店(Royal Garden Hotel)好好睡一覺起來,前往地方公園(Regional Park),與五萬人一同參觀奧運聖火,迎接奧運的來臨,現場目睹馬拉松、自行車、三項鐵人比賽,聽聽選手跑向終點時群眾的叫喊聲。


 


「黑夜之後」【限量珍藏版】


作者:村上春樹/著/譯者:賴明珠/譯/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05 年 01 月 21 日


內容簡介:


二十五年前,一九七九年九月七日,村上春樹以小說《聽風的歌》拿下講談社所辦的群象新人獎,風格新穎廣受年輕人歡迎,被視為日本文學新旗手,一九八八當年更以愛情小說《挪威的森林》創下四百萬冊的天量,至今作品被翻成十九種語文暢銷全球,是全球目前最負盛名的重量級作家。今年九月村上交出他的新作《黑夜之後》,作為出道二十五周年紀念。書出一週即登上八重州連鎖書店暢銷排行榜冠軍,足見其魅力。作品開場於一個十九歲的少女深夜獨坐在Denny\’s餐廳喝著咖啡,村上透過這個角色為讀者描畫出棲息在深夜東京各種人的內在幽暗。村上這回拿出他形塑角色的看家本領,並大膽向自我的風格挑戰,寫出完全第三人稱的小說,誠如日文版書腰所宣稱:這是《聽風的歌》二十五年後,村上向小說世界所邁出的全新一步。


 


「東京奇譚集」


作者:村上春樹/譯者:賴明珠/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06 年 02 月 07 日


內容簡介:


這本書收錄了村上最新創作的五部短篇小說,是《神的孩子都會跳舞》之後的最新短篇。以都市奇譚的面貌、將人生體悟與怪誕故事交織,較之之前的短篇小說,村上創作25年的說故事能力越來越讓人嘆為觀止,除了上市後在日本登上暢銷書榜首,更引起美國的注目,紐約客和哈潑雜誌都即時就翻成英文以饗英語讀者。


      特別薦給喜歡早期聽風的歌、彈珠玩具,35歲以上,結婚超過五年,不論有無小孩的村上讀者。


 


「終於悲哀的外國語」


作者:村上春樹/譯者:賴明珠/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06 年 11 月 02 日


內容簡介:


這是村上春樹一九九○年秋天開始至一九九三年之間,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時寫的隨筆散文。有別於旅遊歐洲時《遠方的鼓聲》的旅行書寫,這是村上實際「歸屬」於美國這個社會,在這裡生活的觀察紀錄,以照片來說,是他「從普通的距離,拍攝極其平常的東西」。他寫了當時正在發生的波灣戰爭、拜訪費滋潔羅的孫女的點滴、在美國跑步與在日本跑步有何不同、美國大學的階級制度等等。筆調有村上一貫的輕鬆幽默,比如〈禁止攜帶酸梅乾飯盒入場〉一文中,這句話要說的其實是美國的反日浪潮。然而,雖然是生活在美國,村上春樹終於是個stranger,是個外國人,因此,他總覺得有一種深深的悲哀,被一種「不是不用學就自然明白的語言」團團圍住,這種狀況就包含著悲哀的東西。這也就是書名《終於悲哀的外國語》的由來。


 




 


村上春樹與其他作者共同創作的書籍:


〈依出版順序〉


「爵士群像」Portrait in Jazz


作者:村上春樹,和田誠/著


譯者:賴明珠/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1998 年 09 月 22 日


內容簡介:


這本書無論怎麼說,
都是徹頭徹尾根據個人的興趣所完成的書。
最初有和田先生個人的興趣,
然後再把我個人的興趣重疊上去。
可以感覺出這雙方的「興趣」,
都毫無辦法地難免混合著偏見、
執著、歲月、情愛、和幾許模糊的美麗記憶
正如世間所謂興趣這東西大多也是這樣一般。


     ──村上春樹


 


「邊境‧近境」


作者:村上春樹,松村映三/著


譯者:賴明珠/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1999 年 03 月 22 日


內容簡介:


我本來就喜歡旅行記這東西,
從以前就喜歡。
對我來說,
我覺得寫旅行遊記是非常貴重的文章修行。
……技術是必要的,
不但必須要有固定的文體,
而且當然必須要有熱情、愛情,和感動,
在這意義上寫旅行記,
對於身為小說家的我,
也是非常好的學習。


──村上春樹


 


「象工場的HAPPY END」


作者村上春樹,安西水丸


譯者:張致斌/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00 年 04 月 24 日


內容簡介:


本書為村上春樹與安西水丸八○年代合作的短篇系列,村上的小品創作配合安西的清新畫風,打破文字與圖象的區隔及界限,亦表現出創作人的獨特性格及生活見聞。


 


「日出國的工場」Hi IZuru Kuni No Kojo


作者:村上春樹,安西水丸/著


譯者:賴明珠/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01 年 04 月 23 日


內容簡介:


由滾動著橘紅色原球的糖果工場、象徵無限生產力的參觀行為,讓工場的陰暗面在村上春樹的心裡生根發芽,認真去思考各式有形無形的製造場地:小說工場、哀傷工場、性慾工場、兵器工場、有系統的按摩理容院……在那些看起來奇怪,其實一點也不奇怪的製造過程裡面,有什麼樣的人,做著什麼樣的工作呢?


村上春樹的短文配上安西水丸的有趣插圖,形成另類別致的呈現。村上春樹探訪製造各式工場,再以作家無窮無盡的想象力,構築了收在本書中的七個工場,依序是:


1)人體標本工場


2)結婚會場


3)橡皮擦工場


4)酪農工場


5)Comme des Garcons 工場(服裝設計師川久保玲的品牌名稱)


6)CD 工場


7)愛德蘭絲假髮工場。


村上春樹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配上安西水丸同樣有趣的插圖,處處呈現令人驚喜的幽默效果。


 


「羊男的聖誕節」


作者:村上春樹,佐佐木 MAKI/著


譯者:張致斌/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01 年 12 月 03 日


內容簡介:


村上春樹的奇幻文字與佐佐木 MAKI 童趣十足的搭配組合從最早的《遇見 100 % 的女孩》就引起注目,1985 年《羊男的聖誕節》一書更是將兩人圖文的交互融合達到極境。據說村上在學生時代曾經因為太喜歡佐佐木的畫而偷過一張他畫的海報,這張海報陪他度過多年宿舍生活。


這本書是先有佐佐木的圖,才衍生出充滿幻想興味的故事。


這部繪本講述羊男受託為逝世兩千五百年的聖羊上人作曲,在聖誕節演奏,但是房東太太卻禁止羊男彈琴,使他沒法作曲,交不出作品來。羊男從羊博士之處得知自己受了詛咒,為了解除咒語,羊男按照指一一遇見不可思議的人:麻花人,208、209 雙胞胎,海烏鴉夫人以「什麼都不是」。最後才發現是大家開羊男玩笑。


 


「蘭格漢斯島的午后」


作者:村上春樹/著,安西水丸/繪


譯者:張致斌/譯/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02 年 12 月 23 日


內容簡介:


本書中所收錄的,是村上春樹與安西水丸先生於兩年之間發表在CLASSY 這本雜誌上的二十五篇文章與圖畫。村上春樹覺得與水丸兄共事是相當愉快的體驗。村上說這些文章,很像在一家樸素而氣氛良好的酒吧吧台寫信給友人的情況。走進店裡,在吧台前坐下,用眼神與酒保打個招呼,酒保送上辛辣得恰到好處的酒,古老的歌曲輕聲播放著。於是村上拿出筆記本與原子筆開始動筆「近來好嗎」。類似這樣的感覺。


      村上總是將忽然浮現在腦海的東西原封不動信手寫下,然後直接裝進信封寄給安西水丸先生,讓他配上插圖。村上說自己的文章能夠配上水丸兄的畫作,真的是非常幸福的文章。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作者:村上春樹/著,村上陽子/攝影


譯者:賴明珠/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04 年 05 月 29 日


內容簡介:


      我們的語言終究還是語言,我們住在只有語言的世界。我們只能把一切事物,轉換成某種清醒的東西來述說,只能活在那限定性中。不過也有例外,在僅有的幸福瞬間,我們的語言真的可以變成威士忌。而且我們──至少我是說我──總是夢想著那樣的瞬間而活著。夢想著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該多好。──〈類似前言〉


    這是一本主題旅行寫作,結合村上春樹的文字與夫人村上陽子的攝影,背景是全球最好的小麥釀威士忌家鄉:愛爾蘭。夫妻第一遭合作,當然引來好奇,尤其夫妻倆人不但造訪愛爾蘭的酒廠,更循著二十世紀頭牌小說家、寫作《尤里西斯》的喬伊斯故鄉,有所著墨。內文搭配五十餘幅全彩照片。


 


「爵士群像 2」


作者:和田 誠,村上春樹/著


譯者:賴明珠/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03 年 05 月 24 日


內容簡介:


村上的書迷、樂迷與爵士樂愛好者


《爵士群像》之後,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以及身兼插畫家、電影導演等職的和田 誠,再度攜手合作,出版了《爵士群像2》


村上春樹小說受到世界各地讀者的歡迎,甚至已經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現象,可以用「很村上」作為一種形容詞。除了書籍之外,他結合音樂與文字所寫出的散文,也吸引無數音樂迷,甚至使書迷進而迷上爵士樂,造成另外一股特殊的文化現象。


據說村上春樹年輕時曾開過爵士咖啡館,對於古典、爵士、搖滾等各種形式的音樂都有極深的涉獵,因此在他的小說中,經常出現天外飛來一筆式的各種不同領域的歌曲或音樂,甚至引為書名,譬如:引自披頭四的《挪威的森林》,引自羅西尼的《鵲賊》,引自舒曼的《預言鳥》等。唱片公司也跟著這股村上風,出版了相關的音樂專輯,如「遇見村上春樹的古典物語」「Portrait in Jazz(村上春樹的爵士群像)」等。


《爵士群像》《爵士群像2》都先由和田 誠挑出數位爵士音樂家作畫,再由村上春樹針對畫像寫文章。第一本提到的爵士音樂家多屬於大眾較為熟知的,如路易‧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等等,而且都是已經「身在天國」的爵士樂手。而《爵士群像2》。收錄的樂手及團體被形容成較具「個人興趣」,包括有桑尼‧羅林斯(Sonny-Rollins)、賀雷斯‧席爾佛(Horace Silver)、安妮塔‧歐黛(Anita O\、Day)等人。


對於這本作品,繪者和田誠表示,書中的人選完全是根據他自己的偏好——一種是音樂上的偏好,另一種則是可以畫成有趣圖案的偏好。村上春樹則在「前言」中表示,「對於做這種工作,老實說,我一點都不覺得辛苦。」他說他的爵士音樂觀是相當個人性、私人性的東西:「我只不過快樂地聽音樂,快樂地寫文章而已。」(文/Regina)


和田誠渾厚有靈魂的繪畫風格加上村上令人嘆為觀止的爵士樂寫法,這是一本無論是村上讀者或爵士樂迷都無法抗拒的音樂隨筆,繼第一本《爵士群像》成功後,兩人又再度合作,這次收錄的爵士樂手及團體都更具「個人興趣」,從Sonny Rollins到Anita O’Day,從Ornette Coleman到Gene Krupa,共二十六篇,比起第一集裡的路易阿姆斯壯、艾拉費茲杰羅,明顯看出與時代更親近的腳步,但是因為歲月的累積,卻在現代的音樂中找到更具情感的聆聽方式。





看完這些資料!


您還喜歡村上嗎?


有關他相關的資料還很多,


日噢我在慢慢補上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