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注定要面對悲慘的命運,我們該將何去何從?


15歲的私生女瑪黎安,與母親相依為命住在山區簡陋的小屋,


最大的心願就是和父親一起看電影過生日,


沒想到卻導致母親自殺,更讓自己被迫嫁給一位40歲的鰥夫鞋商。


20年後,出身中產家庭、受過良好教養的15歲少女萊拉,


在戰火中失去所有的親人,為求生存,


不得不也選擇嫁給瑪黎安性情乖戾的丈夫。


瑪黎安與萊拉儘管相差了19歲,對於愛和家庭的概念大不相同,


但兩人的命運卻因為戰爭、喪親而交纏在一起。


在共同歷經了丈夫的凌虐之後...


 


追風箏的孩子作者,卡勒德‧胡賽尼,


繼《追風箏的孩子》之後,


被高度引頸期待的最新作品-


《燦爛千陽》(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終於問世!




 


上述的短文是「燦爛千陽」中文版發行的宣傳文案。


這本書是以「追風箏的孩子」聞名世界的作者卡勒德‧胡賽尼另一新作。


本書背景仍延續以阿富汗的戰亂為背景,


再度展現了胡賽尼筆下催淚的功力,


故書中的人物,儘管生命李充滿苦痛與辛酸,


但每一段慘痛的日子裡卻都能讓人看得到像徵生命希望的陽光。


尤其故事中的女主角對於家人無私的愛與自我犧牲的高貴情操,


令人動容的情節甚至比《追風箏的孩子》背叛與贖罪的主題更甚。


也同時驗證了人生的苦痛與悲情並非是絕望的,


只要心中擁有著愛的回憶,就能在苦難中勇敢地度過滄桑。


 


 


其實這本書的內容與情節,中國的近代史極為相似,


因為故事中阿富汗的女人所處的社會背景以及文化傳統,


都與中國近代的社會背景很類似,


同樣是生活在封建和大男人主義的社會。


故事中的女主角Mariam十五歲就嫁給比大他幾十歲的男人,


這跟中國舊時代撫養童養媳的習慣有點異曲同工。


而塔利班神學士政權的整肅運動與破壞傳統的行徑,


這與它極力反抗的共產政權也沒甚麼兩樣,


和中國文革時期的紅衛兵亂整一通如同一轍,


同樣都是藉由整肅異己來提昇領導人的權威的造神運動。


可見藉由宗教以及教義或黨派的治國方式都會淪為統治者個人私慾的工具。


也唯在自由民主的國家裡,才能避免這種悲慘的命運,


我想這也是台灣在自由民主環境中長大的年輕人無法體會得到的悲慘經驗。






媒體上有名的阿富汗少女圖片


 


◎「燦爛千陽A THOUSAND SPLENDID SUNS〉」內容大綱:


《燦爛千陽》同樣以阿富汗的戰亂為背景,藉兩個女主角的遭遇反映蘇聯入侵和內戰的殘酷,對塔利班(Taliban)政權的暴政也大加著墨。全書時空跨越三十年,用細膩筆觸描繪阿富汗傳統家族專制的宗法制度,婦女必須苦苦依賴著父親、丈夫,甚至兒子才有社會地位,讓讀者感同身受體會亂世阿富汗人的苦難,他們的堅忍、希望和追求真愛的勇氣。故事中私生女瑪莉安自小與母親相依為命,十五歲母親上吊自殺,父親安排遠嫁喀布爾四十多歲的鞋匠拉希德。由於丈夫重視子嗣,瑪莉安幾經流產後,因無法生子而長期活在家暴陰影下。

另一位少女萊拉,在喀布爾成長的童年充滿戰亂,於青梅竹馬的戀人舉家逃難前獻身給他。父母死於炮火,十四歲的萊拉舉目無親,別無選擇被迫嫁給拉希德。與拉希德結婚十八年的瑪莉安最初與萊拉水火不容,但大環境烽火連天,共同面對生活的困頓和凶暴的丈夫,兩人逐漸建立姊妹情誼,甚至產生近似母女的感情。後續發生凶殺、逃亡、犧牲與救贖飽富戲劇張力的情節,扣人心弦。




當今的阿富汗的婦女


 



「燦爛千陽A THOUSAND SPLENDID SUNS〉」小檔案: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


出版社:木馬文化


編/譯者:李靜宜


ISBN9789866973635


出版日:2008.03.05


分  級:普級


語  言:中文


規  格:中文平裝


 


◎【關於本書——作者的話 ─ 序】


2003年,我重返喀布爾。我看到穿著傳統蒙面服裝的女性三 三兩 兩走在街頭,後面跟著她們穿得破破爛爛的孩子,向路人乞討零錢。那一刻,我很想知道,生命將她們帶往了何處?她們有什麼樣的夢想、希望與渴求?她們談過戀愛嗎?丈夫是什麼樣的人?在阿富汗長達二十年的戰爭歲月中,她們失去了什麼?

我跟許多喀布爾的女性談過,她們的故事真實又讓人心碎。當我開始寫《燦爛千陽》之際,我發現自己不斷想起這些充滿韌性的阿富汗婦女。雖然她們不見得是引發我描寫故事主角萊拉或瑪黎安的靈感來源,不過她們的聲音、面容與堅毅的生存故事卻一直縈繞在我腦海,而且關於這本小說,我的啟發大部分緣自阿富汗女性的堅韌精神。




塔利班神學士政權


 


◎【關於書名由來——作者】


這本書的書名是來自一首有關喀布爾的詩,這首詩是十七世紀波斯詩人Saib-e-Tabrizi在參觀喀布爾之後的作品。當時我正在找尋描寫喀布爾詩詞的英譯本,想要在書中人物即將離開深愛城市的悲傷場景中使用,結果我發現了這首詩。我瞭解到我不只找到了切合書中想要表達的情緒詩句,同時在詩末出現的句子a thousand splendid suns,也相當切合這本小說想要表達的主題。


這段句子的譯文如下:
幾度照耀屋頂的銀輝明月
或隱於牆身之後的燦爛千陽


 



 


阿富汗的婦女



 


◎「塔利班神學士」政權〈資料引用自維基百科全書〉


塔利班(普什圖語波斯語طالبان,意即「伊斯蘭教的學生」)也稱神學士,是發源於阿富汗坎大哈地區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組織。該組織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包括毛拉穆罕默德·歐瑪,都曾是鄉村裡的伊斯蘭教學者。在蘇聯對阿富汗的佔領結束後的混亂時期,塔利班逐漸控制了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區。


19962001,塔利班在阿富汗建立全國性政權,正式名稱為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由於它在阿富汗實施獨裁專制和政教合一政策,因此僅被巴基斯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三個國家承認是代表阿富汗的合法政府,它曾經為奧薩瑪·本·拉登提供庇護。


2001,塔利班政權,不理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外國非政府組織的反對,頒令說巴米揚大佛雕像是崇拜偶像,以炸藥坦克炮火摧毀它們。在破壞行動期間,塔利班的信息部長Qudratullah Jamal嘆說「破壞工作並非如人們所想般容易,你不能以炮轟推倒那些佛像,因為它們是鑿入山崖內;它們牢牢地連接山嶺。」在20013月,兩尊大佛在經過近一個月的猛烈炮轟下,最後被炸藥摧毀。


九一一事件之後,由於其與拉登領導的基地組織的密切關係,及其對恐怖主義的支持。他們被全球絕大多數傳媒政府公認為恐怖份子


該政權在美國軍事攻擊下垮臺。


然而塔利班組織沒有因此銷聲匿跡,其成員繼續以綁架人質或發動恐怖攻擊的方式對抗阿富汗現政府、美國及支持美國的其他國家,如2007年塔利班挾持韓國人質事件


塔利班的極度嚴格和反現代的思想被形容為一個「結合普什圖部族律法的沙里亞法規創新形式」,[1]以激進的德奧班德學派觀點詮釋伊斯蘭教。此外,他們的思想也受到瓦哈比派的遜尼派財政支援者及奧薩瑪·本·拉登的影響。[2]塔利班的意識形態與被他們趕走的前反蘇游擊隊統治者有所不同。


塔利班禁制了許多以前舊政權容許的活動,例如女性就業及上學、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等。他們新成立的宗教警察負責執行這些禁令,違例者可被他們鞭打。不過多數阿富汗人並非普什圖族,以前一向奉行比較寬鬆的伊斯蘭教規條。雖然塔利班與瓦哈比派相似,不過兩者也有一些分別。


塔利班反對「部族和封建架構」,把傳統部族領袖的領導角色清除。[4]另一方面,因為他們不願與其他人分享權力,而且他們絕大多數是普什圖人,他們的統治意味多民族的阿富汗由普什圖人當權,可是普什圖人只佔全國約42%的人口。


與瓦哈比派及德奧班德學派一樣,塔利班強烈反對什葉派,他們宣稱佔全國約10%人口的哈扎拉族不是穆斯林。


塔利班不願意跟其他穆斯林辯論教義,甚至不允許穆斯林記者質問他們的法令或討論古蘭經的詮釋。


塔利班神學士政權在“9· 11” 事件後,美國迅速在阿富汗境內開展軍事行動,塔利班及基地組織被基本肅清。2001年12月5日阿臨時政府成立,卡爾紮伊被推舉任臨時政府主席。


2002年6月11日至19日,阿富汗緊急支爾格大會在喀布爾召開,選舉産生了以卡爾紮伊爲總統的阿富汗過渡政府內閣,任期至2004年大選。2004年11月,卡爾紮伊以絕對優勢當選阿富汗歷史上第一位民選總統,任期5年,12月宣誓就職


議會上院議長西卜加圖拉·穆賈迪迪,下院議長尤努斯·加努尼,2005年12月當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