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因為公務的關係,


留在台南的宿舍已經快一個禮拜了,


因為週一一大早就得到台南縣政府提案,


為了節省管銷費用,因此週休二日還是得留在台南,


週六和朋友去了一趟高雄,


搭船遊覽整個高雄港和愛河,


讓我這個在高雄住了幾乎二十年的人,


直嚷著應該再搬回高雄住,


因為高雄縣在真的變的好美阿!


因為出差忘了帶讀卡機下來,


因此打算改天再寫高雄遊記了。


 


今天睡到中午十二點多才起床,


稍事整理一番便和室友到台南市區南方公園用中餐,


用完餐後我請求是有待我到台南安平一趟,


因為我已經好久沒去安平看看了,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要去看安平樹屋啦,


因為這個位於安平德記洋行後方的倉庫,


以往還沒有廣為被人發現,竟然是一個奇特的樹屋,


後來經過有關單位的整修後,並加以宣傳,


才讓這個樹屋成為新興的熱門景點。


 


其實來到安平,有兩個洋式建築是必定要去參觀的,


一個是英商德記洋行,一個則是德商東興洋行。


因為安平自開港後,來自歐美的外商紛紛在安平地區興建洋宅,


這些洋宅可讓純樸的安平區散發著幾許浪漫的異國情調。


不過,經過歲月的轉變,


現在除了德記和東興洋行兩動議國建築外,全部已遭拆除。


德記洋行創立於1858年,為台灣五大洋行之一,屬於英屬東印度公司,


當時洋行在台灣設立據點的目的,主要是從事海外貿易,


以輸出台灣的砂糖、樟腦,並輸入鴉片為主,


德記洋行主要是經營茶葉出口貿易,


當然,隨著安平港的淤積以及歲月的滄桑變遷,


今日的德記洋行早已失去商業的功能,


但它白色獨特的建築外觀顯得優雅又有氣質。


在奇美公司的捐贈下,已規劃為「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將德記洋行的歷史、成長軌跡,以圖片資料的展示讓旅客知道。


現已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至於德記洋行後方的那片「樹屋」,原是德記洋行的倉庫,


不過因為荒廢多年已被一棵棵的榕樹盤據,而有「樹屋」之名。


現在,樹屋已被規劃為藝術村,是一個滿有味道的新興景點。


 


德商東興洋行和德記洋行一樣,是當時相當重要的洋行之一,


主要是從事樟腦、蔗糖等貿易。


但不同於德記洋行外觀為白色的建築樣式,


東興洋行則採用了本土的建築材料,並配合西式的建築架構,


搭建出紅磚迴廊的西式洋樓,除了散發著浪漫感,更多了古樸味。


也因它中西合併的風格,所以深受婚紗公司的喜愛,


常可見到拍攝婚紗照新人的幸福身影。


晚上配合燈光的照射,我總覺得它比英商德記洋行漂亮許多。


 


其實我總覺得南部人真的很幸福,


我原以為假日在安平區逛,一定又是塞車又是人潮擁擠不堪的,


結果一到了安平,雖然人潮和車潮還是有,


但比起台北假日的淡水車〈人〉潮,


那簡直是差別太大了,


今天下午在走在安平的街道,那悠閒和安靜的感覺直好。


〈只有延平老街除外,一群人擠滿了整條老街〉


 


 




                                                           安平英商德記洋行


 


 


延伸閱讀


◎安平英商德記洋行


同治3年(1864年)安平設海關,正式開港,洋商隨即紛紛在此設立洋行,一時之間,外商雲集,洋行林立,再度恢復往日盛況。


歷史簡介


  原英商德記洋行創建於清同治6年(1867年),位於當時安平的海頭社,大多從事鴉片、樟腦、砂糖等大宗貨物交易。


  光緒21年(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以後,日政府將鴉片、樟腦大宗貨物交易權收回專賣,洋行貿易量銳減,加上安平港日漸淤塞,影響船舶載卸,紛紛關閉,唯德記洋行仍繼續營業。


  宣統3年(1911年)在安平的洋行都關閉後,日人將它改為鹽業會社,臺灣光復以後,再改為臺南鹽場辦公廳舍,民國68年,市政府將德記洋行收回並整修,做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英商德記洋行,長二十英丈,寬十二英丈,與先後建立的怡記、和記、東興、唻記,合稱安平五大洋行。
  洋行建築因為多數採用西方建築,所以視覺上有別於傳統的閩南風格建築。此外,它們也是台灣與西方貿易的歷史證物。


特色


 整棟建築坐北朝南,樓高三層,主樓梯設於正向中央,一樓原為行員宿舍,走道居中,左右各有三間房間,東西南三面均繞以拱廊,二樓空間與一樓房間相似,但走廊圍以綠釉瓶飾欄杆,加上白色粉牆,在風貌上與安平傳統之民宅完全不同。


  屋頂為桁架系統,上鋪瓦片,分成左右二個屋頂,均為四坡排水。一般而言,西方人在台灣所建之房舍中,大抵會採拱廊模式,以避雨水及日曬,因而拱圈成為建築上之重要元素,德記洋行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地址


台南市古堡街108號
開放時間:AM8:00~PM5:30。
門票:全票50、半票25.台南市市民憑身分證免費
諮詢電話: 06-3913901


◎英商德記洋行


德記洋行(Tait)是在十九世紀時,英國中國通商時所成立的洋行之一,目前是台灣的進出口貿易公司,總公司設於基隆市七堵區,台灣證券櫃檯買賣中心的股票上櫃代號為5902。


1841年,英國人James Tait在福建廈門成立德記洋行,屬於英屬東印度公司。於台南安平港開港時,在1869年成立安平的據點並興建營業廳舍,1878年在淡水成立營業據點,1887年在台北大稻埕(今台北市大同區)。當時台灣有五大洋行,分別是英國的德記洋行、怡記洋行、和記洋行、德國的東興洋行及美國的唻記洋行。這五大洋行主要經營海外貿易,包括樟腦。在台灣割讓給日本後,德記洋行在安平的建物由大日本製鹽會社接收使用,1945年台灣光復後,建物成為台南鹽場的廳舍及宿舍,1979年由台南市政府收回並整修,於1981年整修完成對外開放參觀,目前為台南市市定古蹟(三級古蹟)。


1974年起,德記代理雀巢(Nestle)的產品,是進口消費性商品的開始。1987年,德記洋行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全稱為德記洋行股份有限公司(Tait Marketing & Distribution Co., Ltd.),目前主要經營食品及飲料的進出口貿易及銷售,並且擁有原信喜實業所有的「開喜烏龍茶」商標及生產工廠。




                                       安平英商德記洋行


 


 


◎德商東興洋行


東興洋行的歷史
清咸豐10年(1860)台灣開放 4 口通商以來,德商因覬覦台灣山區蘊藏的豐富樟腦資源,先後在高雄、淡水、大稻埕和安平等地設立了 7 家洋行;建於光緒年間的「東興洋行」便是其中之一,主要經營樟腦、糖之出口貿易,並代
理輪船的運輸業務。日治時期,因專賣制度的實施及港口逐漸淤淺,東興洋行難以維續而關閉。1901年,改設「台南廳安平支廳廳舍」;1920年,再改為「安平派出所」。民國72年,台南市政府整修,並於民國76年,開闢為「安平外商貿易紀念館」。


安平外商貿易紀念館
在展覽內容上,對安平從荷據以來 300 多年的外商貿易活動和相關重要物產,此外,館內還並以實景實物的擺設,呈現當時德國起居室的典型風格。


建築特色
東興洋行是典型的「殖民地式建築」代表之一。最大的特色是,在西洋建築的架構下,巧妙的運用了本土建材,並融入本土裝飾手法,展現了清末洋行建築中西合一的美感。


拱廊:由 5 個連續拱圈形成,既可以遮蔽強烈的陽光,同時能遮擋陣雨。廊內隨光影的明暗變化,產生層次交替的空間趣味。


拱圈與拱柱:以小塊紅磚拼組出極富色澤及線條變化的「半圓拱」,整體比例勻柔,溫暖而明亮。每根磚柱的砌法大體模仿石柱的形式,做出柱頭、柱身和柱基,磚工相當細緻。


屋頂: 木屋架上鋪以閩南紅板瓦。這種斜屋頂,在炎熱多雨的南台灣氣候中,既方便雨水洩流,又可使室內空間加高,或是做成閣樓,具隔熱效果。


台階: 穩重開敞的石砌台階,具有強調入口的作用。


欄杆:以成列的墨

綠釉瓶作成,結合了中國陶藝與西洋花瓶欄杆的形式,是台灣洋樓建築的一大特徵。


門窗: 全棟建築的每一扇門、窗上,都附有木質的活動百葉窗,可以調節光線,加強遮陽效果。窗戶上並精心砌出數層退凹的弧形窗簷,為原本平直單調的壁面增添幾許柔美。


煙囪: 供壁爐排煙之用。南台灣氣候炎熱,壁爐及煙囪的裝飾作用大於實用意義。


台基: 以老古石砌成,整個抬高於地面約1公尺,其上並開有4個半圓形的通風孔,在台灣亞熱帶的氣候中,具有防潮的功能。




                                                   德商東興洋行


 


◎安平樹屋


曾是台灣第一大港,也是台灣歷史、文化起點的台南「安平港」,在歷經繁華歲月的洗禮後,交通部觀光局結合了文建會與台南縣、市政府,共同開發了「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不僅成功地以古城與古蹟結合文化園區的方式出擊,透過各種景觀再造,建構出一個融合科技、文化及生態為主題的府城生活博物館,更間接地發揚了台灣本土深度的地方景觀與文化特色,其中「德記洋行」後方的舊倉庫,也是新人氣景點的「安平樹屋」,經榕樹氣根百年來盤踞攀附,形成「樹中有牆,牆中有樹」的特殊景象,宛如台灣版的「吳哥窟‧塔普倫寺」,進入安平樹屋的人無不驚奇於樹與屋的渾然天成,台南市政府還因此特別搭建不影響原有景觀的空中木棧道,譜出「屋樹共生」的生命之歌。


    這間原為「德記洋行」的倉庫老屋,因荒廢多年,多株百年老榕樹盤根錯節,氣根在屋頂及牆壁攀附生長,形成了「樹以牆為幹、屋以葉為瓦」的天然藝術品「樹屋」,生長茂盛的榕樹與建築物糾纏不清,讓本來平淡無奇的倉庫成為一個有趣的探險空間。根據台南市府文化局調查,「安平樹屋」的砌牆古磚部分取自「熱蘭遮城」紅磚,從門楣花崗石、窗框基石及木屋架構判定,推測最早應建於 十九世紀末及日治初期,台鹽老員工也指出一九三五年在此上班時,倉庫牆面就已經有榕樹盤根。擁有特殊情調及神秘氣息的安平樹屋,經過台南市府重新打造,猶如明珠蒙塵經仔細擦拭後,終於綻放出閃亮的光芒,市府對安平樹屋的設計手法,是將樹屋視作一開放地景藝術,因為景觀特殊,已吸引不少單位接洽辦活動,包括展覽、服裝秀、生態自然教學等,目前也是安平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文獻資料: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德商東興洋行


 


◎海山館


海山館
又名「海壇館」,是清代駐防台灣的水師班兵所興建的兵館;因其在福建海壇的原駐地有座山叫「海山」,基於思鄉之情,就取名為「海山館」。除提供羈旅異地的官兵住宿和社交的場所外,為撫慰離鄉官兵心靈的空虛,館內還奉祀媽祖和家鄉的守護神五帝爺、五福爺,兼具了祭祀的功能。


日治時期,海山館因功能不再而日趨荒廢,原來供奉的神像移祀於海頭社文朱殿,館前一對蝙蝠石柱也被移到妙壽宮;兵館更被改建為民房。到民國64年,台南市政府收回,重新整修後,於民國74年闢為「安平鄉土館」。


建築特色
現在的海山館,雖已不復清代兵館的原貌,卻是安平傳統建築的具體縮影。站在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牆門」─門簷層層出挑,簷角起翹,加上兩側葫蘆形狀的收頭,這是安平地區最常見的典型。穿過牆門,就進入海山館的三合院宅第,正廳前擺著一座醒目的「刀劍屏」,以驅邪鎮煞、祈求平安。


海山館側院有著安平建築中少見的開闊與清朗,整體格局呈現出迂迴而流暢的空間感,值得細細品味。此外,靈活多樣的窗戶造形也十分可觀;圍牆上的書卷窗、正廳馬背上的圓形綠釉花磚窗,還有六角形、八角形、矩形等,有些更巧心的砌有別致的窗簷;整個屋牆顯得活潑、趣味盎然。


穿過圓拱門,來到正廳,正中央就是考究氣派的「三關六扇」門,由6扇精雕的門板所組成,通常是以前的大戶人家才有的門面格局;而門兩旁的透雕花紋格扇窗,色澤端麗,雕刻圓柔。


安平鄉土館
館內收藏、展覽的內容,全以安平為主題,包括人物志略、藝文及民間技藝、勝蹟、生活、祠廟、王爺及王船信仰、辟邪物等。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裡將安平街巷間常見的辟邪物,如刀劍屏、風獅爺、劍獅和太極八卦牌、日月仙桃等集中展示,顯得十分生動豐富。此外,在藝文與民間技藝的展示部分,則搜羅了當代安平藝術家和民間藝人的各類作品,如書畫、彩繡、陶藝、木雕等,亦是不宜錯過的欣賞重點。


 





                     安平樹屋

                                    安平樹 屋

                 海山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