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走向人民--俄羅斯文學三巨人/托爾斯泰


 


從貴族走向農民,從大時代走向內心世界的思想家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


 俄國托爾斯泰是偉大的文學家及思想家。高爾基說:不認識托爾斯泰的人,不可能認識俄羅斯。托爾斯泰為俄國寫實文學的泰斗,終其一生,其寫作皆在不斷地展現其對俄羅斯社會未來命運的關注時代視野。終其一生幾乎都在其領地與農民一起生活,他無法在自己的優渥生活中,和廣大的俄國貧民慘境中,求得平衡;不斷地思索及嘗試可以解決的方案。而這一切努力,都反應在他一生的諸多巨作之中。


托爾斯泰的偉大,就是因為他以天才藝術家所特有的力量,創作了無與倫比的俄國生活的圖畫,而那些歷史與社會的重大問題,就在這些圖畫中被提煉出來了。曠世巨作《戰爭與和平》以


 


1805~1814年拿破崙入侵俄國期間的俄國社會生活和兩軍大戰的生動畫面作為背景,描寫了在這一波瀾壯闊的全景畫面上出現的貴族和農民、軍官和士兵、俄皇和法皇、外交官和廷臣、城市生活和鄉村生活以及種種真實的戰爭場景。而另一名作《安娜卡列尼娜》描述出貴族社會的虛偽腐敗、上流社會一名女子的墮落與死亡、及婚姻生活的不幸。

百餘年來,托爾斯泰的作品被譯為數十種文字,小說與劇本不斷地被推上舞台及銀幕,廣受世界的讀者所深深喜愛。他不僅是俄羅斯的托爾斯泰,更是世界的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家園


 


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小檔案


(1828.9.9,俄羅斯帝國 圖拉省 亞斯納亞波利亞納~1910.11.20,梁贊省 阿斯塔波沃) Tolstoy亦作Tolstoi,俄語全名作托爾斯泰伯爵列夫 尼可萊耶維奇(Lev Nikolayevich, Count Tolstoy)


俄國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托爾斯泰之所以獲得不朽的聲譽,主要是由於他的兩部小說《戰爭與和平》和《安娜 卡列尼娜》。托爾斯泰內心充滿深刻的矛盾。他是個人主義貴族,而在他的晚年卻很不成功地試圖過一種窮苦農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於聲色,而最終卻成為一個徹底的清教徒;他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卻幾乎時時害怕死亡。這種奇特的雙重性格使他在人生的中年捨棄他單純的小說作家的生涯,而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在他源源不斷寫出的論文、小冊子和大部分是說教的短篇故事和劇本裡,他宣揚了他對愛和忠誠的人生的信仰和他對財產及政府和教會之類人為制度的鄙棄。


早年和婚事


托爾斯泰自幼父母雙亡,由親戚撫養。早年受教於家庭教師。16歲時進喀山大學(今喀山〔列寧〕州立大學),但因對該校刻板的教學感到失望,於1847年返回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經管他的莊園並自行安排學業。他在兩方面均無所成,逐又放棄田園生活,而投身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碌碌紛擾的社交圈。


在他的日記裡,他記述了自己道德上的越軌行為。在那充滿青春活力的日記中已經顯露出擅於對自己行為的隱祕動機進行寫實主義的探索,表現出不尋常的分析才能。


由於對這種平庸生活感到厭倦,托爾斯泰於1851年投奔他在高加索當兵的兄長尼古拉。第二年,他也參加了軍隊並在與山地部落的幾次作戰中表現勇敢。他的閒暇時間大部分用於寫作,寫成了他第一部公開發表的作品《童年》,登載在《現代人》雜誌上。《童年》裡的素材是用傳統的寫實主義手法加以處理的,但有些離題的抒情段落是模仿英國小說家史坦恩(Laurence Sterne)的筆法,當時托爾斯泰在把史坦恩的小說《感傷旅行》部分地譯為俄文。他的《童年》和隨後的一些作品是自傳性質的,但《童年》之所以能使讀者受到強烈感染,是由於它鮮明而準確地選擇了重要細節,以十分動人的筆觸再現了已被遺忘的平凡的童年經歷,以致在對這些往事的回憶中油然生出一種懷舊的魅力。《童年》的續篇《少年》和《青年》則缺乏這種特有的魅力,這也許是由於這兩部作品的主要傾向是分析年輕人道德上的缺陷所致。托爾斯泰在高加索的經歷反映在他描寫戰爭的最早兩篇短篇故事《襲擊》(Nabeg)和《伐林》(Rubka lesa)裡。這個主題寫得富於青春活力的氣息,對軍事活動的嚴格寫實主義分析則帶有批判虛偽的英勇行為的意味,並成為他的《塞瓦斯托波爾故事》(Sevastopolskiye rasskazy,18551856)的主要特徵。


1854年,托爾斯泰被調到多瑙河戰線,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參加塞瓦斯托波爾的圍城之戰。他在《塞瓦斯托波爾故事》裡描寫了這些經歷,其中他對比了普通士兵的單純的英勇作戰和上層軍官們的裝腔作勢的勇敢。1856年戰爭結束後他離開軍隊到了聖彼得堡,在那裡他成為一些互相競爭的文學團體的崇拜對象,它們競相爭取他對它們的社會和美學觀點的支持。作為一個態度明朗的個人主義者,他斷然摒棄了這些文人小圈子而回到亞斯納亞波利亞納。

  1857年去法國、瑞士和德國遊歷。他根據旅行見聞寫成的故事集(例如《琉森》)受到的批評,曾使他對文學頓失興趣。但他後來又繼續提筆寫作。在1855年到1863年間,他寫了一系列的短篇故事,其中包括《彈子房記分員手記》、《兩個驃騎兵》(Dva gusara)、《阿爾別特》(Albert)、《三死》、《家庭幸福》、《波里庫什卡》(Polikvshka)和《霍爾斯托密爾》(Kholstomer,直到1886年才出版)。在這些作品裡,他把注意力主要集中於道德問題。這些故事已開始涉及他後來關注的實利主義社會使天真無邪的人受到傷害的問題,但這些故事在藝術上未能超越他的早期作品。事實上,這種主觀的強調道德的說教是一個缺陷,儘管有不少地方說得不無道理。唯有在《兩個驃騎兵》中,托爾斯泰避免了這種到處充斥的主觀主義。在這個故事中,社會對其中一個人物的不良影響是用藝術筆法勾勒出來,而不是以說教方式表達的。以馬喻人的諷刺作品《霍爾斯托密爾》可以說是另一個例外,因為托爾斯泰透過他的藝術描寫使讀者相信,這匹良馬的素樸生活比人的荒謬反常的存在更有價值。自然的人和被複雜社會腐化的產物二者的反差,使托爾斯泰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在《哥薩克》中以光輝的藝術才華表現了這個主題。一個有高度文明修養的主角,在他所生活的村莊裡愛好自由的、無拘無束的哥薩克面前自慚形穢。其中的幾個哥薩克可以列入托爾斯泰塑造的最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


1850年代晚期,托爾斯泰開始關心農民缺乏教育的狀況。旅行歸來後,他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為農民子弟創辦了一所學校。他的已具有現代進步教育雛形的新穎教學方法獲得成就,使他進一步更深入地研究教育。在18601861年間他再度旅行歐洲,訪問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和比利時,對教育理論和實踐進行實地調查。他全心全意地投入這一事業,出版了一本教育雜誌,闡發他的教育理論,並編寫課本,這些課本因其簡練生動而博得廣泛好評。



                                  托爾斯泰與其妻子合照


 


兩部傑作
  1862年托爾斯泰和出自於有教養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別爾斯(Sonya Andreyevna Bers)結婚。他中斷了教育活動,並在此後的15年裡,把他的全部熱情獻給了婚後的生活,婚後的大部分時光過得熱烈而快樂,共生育13個子女。他把莊園管理得很好,並重新開始寫作,創作了他的兩部最偉大的傑作《戰爭與和平》和《安娜 卡列尼娜》。


耽托爾斯泰用將近7年時間創作了他的史詩式的宏篇巨制《戰爭與和平》,這部作品通常被認為是世界文學中兩三部最偉大的小說之一。無論所涉及的範圍或寫作的筆法,這部傑作都遠遠超過他以往的作品。


在這部小說裡,所有的生活素材交織成宏偉的多采的畫面,豐富的材料和眾多的人物都得到無比客觀的處理和描繪。大概沒有一部別的小說能如此透過對現實細節的準確把握和驚人的精細入微、形形色色的心理分析,成功地反映出完整的自然生活的整體風貌。          

  《戰爭與和平》主要寫1805~1814年這一時期的5個貴族之家的歷史,對這些家庭的成員的描繪是以拿破崙入侵俄國期間的俄國社會生活和兩軍大戰的生動畫面作為背景。在這一不斷變幻的波瀾壯闊的全景畫面上出現的有貴族和農民、軍官和士兵、俄皇和法皇、外交官和廷臣、城市生活和鄉村生活以及種種真實的戰爭場景。然而,戰爭的主題是從屬於家庭生活的情節的,這種家庭生活在當時使托爾斯泰抱有一種樂觀的信念,即人生經歷出生、童年、成年、戀愛、結婚、生育和死亡等自然發展階段,這樣的模式是生活本身的頑強表現。托爾斯泰以他自己的家庭成員作為他所描寫的兩個家庭的原型。令人難忘的女主角娜塔莎的原型是他的妻妹塔尼亞 別爾斯(Tanya Bers)。但是,讀一讀她後來公開發表的日記,就能體會到托爾斯泰怎樣施展藝術魔法把她變為小說中那個生氣勃勃、富有詩人氣質的「自然的」女子。兩個主要角色(笨口拙舌而始終探求真理的皮埃爾和風度翩翩而恃才傲物的安德烈)的道德衝突,也是托爾斯泰式的——安德烈的信條是,人活著就是為了自己,與之相反,皮埃爾的最高信仰是,人活著應當是為他人服務。托爾斯泰按照他所描繪的人的不同類型,用不同的寫實主義手法使人物個性化︰在描繪一個淺薄的上層社會的美人兒時,它可以用看上去鮮豔奪目的外表化的手法;在刻畫一個可能是以托爾斯泰母親為原型的感情複雜的婦女時,則作深刻的心理分析;而在塑造農民卡拉塔耶夫(Platon Karatayev)這個形象,這個生活在灰暗的俄羅斯大地上的淳樸和真誠的化身時,又運用了敏銳的象徵主義。

  小說中那些托爾斯泰闡發其歷史哲學以及關於戰爭和戰爭製造者的議論的章節,經常受到指責。他事先就預感到會有這樣的非議,所以在1868年發表了一篇文章解釋他對於這些問題的看法。他說,人有兩種行為,一種取決於個人意願,另一種則不取決於個人意願。他寫道,在歷史過程中,只有最小限度的自由;所謂的歷史創造者和戰爭引導者的行為,取決於無數其他人的行為,從這一點來說是事先已經決定了的。而歷史學家往往把生活中發生某種事情的原因歸之於他們稱之為「偉人」並具有英雄的優點和缺陷的個人,這使他難以接受。托爾斯泰說︰相反地,自然規律——被許多思想家視為全人類所共有、因而獨立於官方法律之外的公平或正義原則——不僅決定自然本身的過程,也同樣決定著人類的生活。不存在什麼自由選擇;一切都受無情的歷史既定命運的支配。但是不可否認,他關於這些問題的冗長的議論,損害了《戰爭與和平》的完整統一,因而在藝術上是一個失誤。

  雖然《安娜 卡列尼娜》至少在敘事方法和風格上與《戰爭與和平》近似,它在藝術上卻更加統一。在寫作這兩部書之間的時間裡,托爾斯泰的人生哲學逐漸發生變化。《戰爭與和平》是一部熱愛生活的樂觀小說,它的主要人物在道德上是健全的,他們能夠主宰自己的內心衝突;描寫1860年代的俄國社會的《安娜 卡列尼娜》則是悲觀主義的,它的人物的內心衝突往往得不到解決,並且有時釀成人間災禍。安娜和伏倫斯基的私情所面臨的悲劇命運是不可避免的。這部小說的扉語——「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是整個故事的主旋律。安娜之受到報應,與其說是因為她觸犯了道德規範,不如說是因為她拒絕遵守她所處的虛偽的上流社會對於此類私通行為按照習俗所必須遵守的禮儀。她對伏倫斯基的愛是深切而始終不渝的。她不會充當偽君子,她斷然地用她的純情來對抗上流社會。上流社會的洋洋得意的譴責決定了這件事的結局必然是悲劇性的。與安娜和伏倫斯基的罪過的浪漫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吉蒂和列文二人的歡樂的愛情和婚姻,後者看來是從托爾斯泰本人的婚姻經歷中獲得創作的靈感。此外,使列文感到極度苦惱的對人生意義的懷疑,長期縈繞於心頭的自殺念頭,以及他對農民表示同情的心願,都是當時托爾斯泰本人內心鬥爭的清晰反映。


作為基督教改革者的晚年


儘管托爾斯泰婚姻幸福,享有小說家的盛名,並且擁有豐厚的收入,但他在完成《安娜 卡列尼娜》之後開始對自己產生不滿。從他青年時起就開始困擾著他的對人生目的的不斷探索,使他處於精神危機狀態。


在《懺悔錄》裡,他痛切地敘述了他為尋求人生意義的答案而經受的道德和精神上的痛苦。這個危機在1879年發展到了極點。有一個時候,他曾想自殺。他有系統地從哲學家、神學家和科學家的著作中尋找答案,但是沒有得到什麼幫助,倒是他一向深刻同情的農民給了他啟示。他們告訴他,人必須為上帝服務,而不能為自己活著。

  托爾斯泰最終認識到,《新約全書》中展示的基督教義包含了對他的人生意義問題的答案。他宣稱,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能力,使我們能夠辨別什麼是善,我們和這種能力息息相通。我們的理智和良心自它而來,而我們自覺的生活的目的就是按照它的意旨行事,即行善。他根據他相信確是出自基督之口的那些箴言(他感到如果它們能保留其原來的要旨,它們應當是正確的),制定了5條指導自己行為的戒律︰不動怒,不貪求,不起誓,不與惡人作對,對正義和非正義都善待。這些戒律後來經過一些修改,成為他言行的基礎。

  托爾斯泰的新的信念表現為基督教無政府主義,這使他否定永存不朽,藐視教會權威,教會則後來於1901年革除了他的教籍。此外,他反對有組織的政府,因為它靠高壓來維持自己的統治;他譴責私有財產,因為他認為所有權是透過暴力取得的。他本來準備放棄自己的財產,但後來遵照家人的願望,把自己的產業透過法律手續移交給了他們。

  隨著精神危機的發生,托爾斯泰在1880年以後用許多時間撰寫書籍、小冊子和文章闡述他關於宗教、社會、道德和藝術問題的各種觀點。它們雖然不像《懺悔錄》裡縷述個人經歷那樣引人入勝,卻用同樣清新明澈的散文寫成,而且其論證往往鞭辟入裡,令人信服,顯示出他非凡的才能。在這諸多內容駁雜的論著中,最重要的當推以下作品︰《教條神學批判》,對俄國正教教會進行了強有力的抨擊;《我的信仰是什麼》,試圖系統闡述他的宗教觀;《那麼我們該怎麼辦?》,生動地描寫了他在莫斯科貧民區的體驗,分析了貧困的原因;《天國在您心中》,充分陳述他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闡發了他不抵抗邪惡的信念,並得出一個結論——政府主要是為有錢有勢的人而存在,它們用手中的權勢殘害民眾,透過戰爭這種暴力手段屠戮眾生。有些文章抨擊了一些特殊的社會政治現象,如在《為什麼人們要使自己麻木?》裡談到的酒和煙,在《我不能沉默!》裡提到的對革命者施行的死刑。另外還有一些文章呼籲實行改革,例如,主張實行美國經濟學家亨利喬治提出的土地稅制度(《論亨利喬治書信集》)

  1897年,托爾斯泰寫完了《什麼是藝術?》,他在這部著作中試圖根據他的宗教、道德和社會觀點創立一個美學體系。他強調說,一件作品,只有當它用藝術家的靈魂「感染」讀者、聽眾和觀眾時,才是藝術品。如果藝術家和他的聽眾之間沒有經過「感染」而產生交融,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形成感情上的共鳴,那麼,這件作品就不成其為藝術品。在托爾斯泰認可的幾個藝術等級中,最高的等級是「宗教藝術」,因為它「以出自上帝和人的愛」的感情來感染人們。根據這一點,他認為有些作品,例如莎士比亞和華格納的某些作品,不是藝術品。抱著這種既體現其驕傲又體現其謙卑的令人惱火的頑固見解,他竟然把他自己一些著名的小說也貶低為「劣質藝術」,因為它們不符合他的新理論的道德意圖。

  在發生精神危機以後,托爾斯泰除了撰寫篇幅巨大的非小說類文學作品之外,還寫了一些宣揚道德意圖的短篇故事,這些作品風格簡潔,沒有他以前的小說裡那種豐富的細節。《人靠什麼活著》、《兩個老頭》、《善終勝惡》、《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和《三個問題》都是用這種新的筆法寫的。這些集中描繪農民生活的短篇傑作可以歸入他的「有益的大眾藝術品」之列。儘管主題是勸善,但它們並未影響故事的藝術完整性。另外一系列故事,則採取了不同的手法,因為它們是專為受過良好教育的讀者寫的,這些故事的風格更接近於他先前的小說。其中最佳的作品當推《狂人日記》和《伊凡伊里奇之死》(Smert Ivana Ilicha)。前者是一篇未完成的作品,作者用隱祕的筆法描寫一個在生活中屢遭挫折磨難者的絕望心情;後者的主角是一個象徵性的「平常人」,他直到臨終之際才發現忠誠與仁愛的靈光。兩性問題是這時托爾斯泰密切關注的一個問題,他的新的信念是︰人的道德健康取決於他更加接近貞潔這一理想的能力。這個問題成了《克萊采奏鳴曲》(Kreytserova Sonata)的主題。這部作品對嫉妒心作了令人信服的藝術思考,強烈地批駁了上流社會對青年男女進行的兩性教育。兩性問題也是《魔鬼》的主題,它的故事取材於托爾斯泰生活中的一段插曲,其中講述一個人深愛自己年輕的妻子,卻又無法克制自己對一個美麗的農村姑娘的色慾。托爾斯泰通過高超的心理描寫敘述了這個丈夫與性慾所作的絕望的鬥爭。

  托爾斯泰在71歲時寫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在「轉變」之後的一部主要藝術佳作。它寫的是一個貴族誘姦一個年輕姑娘的故事。她後來淪落為妓女並被誣告而判罪,受到良心譴責的男主角決定娶她為妻,並陪伴她去西伯利亞服刑。儘管他的愛心使她得到解救,但她最終還是拒絕和他結婚。小說裡有許多優美的篇章,特別是在第一部裡,作品洋溢著迷人的詩情畫意的氛圍。審訊的場面也是寫實主義記事的傑作。但《復活》在藝術上顯然比《戰爭與和平》和《安娜 卡列尼娜》遜色。小說帶有倉促寫成的痕跡。其中的道德說教、對司法和刑事制度的尖銳批評(儘管是完全有道理的)以及對教會的宗教儀式的激烈抨擊,都使人感到是出自辯論家托爾斯泰而不是出自藝術家托爾斯泰的手筆。

托爾斯泰在其「轉變」之後竭力(儘管並沒有完全獲得成功)使自己的日常生活與他改變了的觀點相一致。他戒煙,戒酒,食素,經常穿著農民的樸素衣服。他既然認為人不應依靠別人的勞動過活,就盡可能地自己養活自己,他躬耕田間,自己打掃房間,自己縫製靴子。為了更加符合自己的貞潔觀,他在和妻子的關係上力戒肉慾之念。他還參加慈善活動,例如組織賬濟飢荒的活動。托爾斯泰在道德和宗教作品中的雄辯、他的名望和他充滿活力的個性,吸引了許多追隨者。他的信徒們組織了墾殖隊,竭力按他的教導過聚居生活。托爾斯泰對這種組織起來的做法抱不信任態度。他宣稱︰給人幸福的真理不能靠傳教獲得,只有誠實自省者才能得到這種真理。由於他的名望越來越顯赫,他的觀點在俄羅斯國內外廣為傳播,世界各地先後有幾百人前往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拜訪他並和他交談。

  但托爾斯泰的較為年長的兒子們,尤其是他的妻子,都不贊同他的觀點和他新的生活方式。「轉變信仰者」——他的妻子把他們稱之為「黑派」——絡繹不絕地來訪,訪問者之一契爾特科夫(V.G. Chertkov)並且干涉托爾斯泰的家庭事務,這使得托爾斯泰夫婦經常發生爭吵。托爾斯泰的妻子,與托爾斯泰所希望的背道而馳,拒絕放棄她的財產和他一起過可說是禁慾主義的生活。事實上,為了維持這個家庭的舒適生活,她已經在他很不贊成的情況下獲得了他1880年以前出版的作品的版權,她透過親自經手出版這些作品得到相當可觀的收入。

  托爾斯泰在晚年不再發表各種作品,這一方面是由於他不滿意這些作品,另一方面也由於他不願與妻子為版權歸屬問題爭吵。在1911年托爾斯泰去世一年以後,他的幾部未發表的作品才得以問世,這幾部作品可以列入他最優秀的創作。一部是短篇小說《哈澤 穆拉特》(Khadzhi-Murat),講述了一位剽悍的高加索勇士投向俄羅斯人而在設法和自己的兒子祕密見面時被殺害的故事。作家生動的敘事方式和對於人物彼此間產生的誤會的心理描寫,使這部小說成為作者最卓越的藝術範本之一。儘管篇幅較短但寫得同樣深刻的作品還有︰《謝爾蓋神父》(Otets Sergy),講述了一個貴族克服了自身的貪慾和精神上的高傲不羈而成為一名隱居的修道士的故事;《偽息券》(Falshivy kupon),是用小說形式寫的一篇論文,說明善的範例如何激勵善行,而惡的力量如何產生惡果;《阿廖沙 哥爾曉克》(Alyosha Gorshok),是一篇出色的短篇故事,講述一個青年農民在歷經磨難後滿足於命運的安排。

  有幾個劇本收在托爾斯泰去世後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裡。托爾斯泰認為戲劇「也許是最有影響力的藝術領域」,他在各個不同時期都花了許多精力寫作戲劇。但他缺乏劇作家必須具備的某些素質。儘管他的有些劇本還算成功,但比起他的小說來,在藝術上較為遜色。

  托爾斯泰戲劇的最高成就《黑暗的勢力》於1888年首次上演。它是一部描寫農民生活的寫實主義的悲劇,表現了他後來喜愛的主題之一,這個主題是通過該劇的副標題「一爪被陷,全身危殆」來表示的。主角最初的罪惡行動——誘姦有夫之婦——使他又接連地犯罪,直到最後犯謀殺罪。與之形成尖銳對比的是《教育的果實》這部喜劇,它溫和地諷刺了貴族社會的缺陷。還有一篇劇作《黑暗之光》,托爾斯泰始終未能寫完,儘管它作為作者自傳性作品,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因為它講到主角未能使自己的家庭相信他的信念的睿智。《活屍》(寫於1902)是寫一個酒鬼的悲劇。這個酒鬼由於自己使妻子遭受傷害而良心受到責備,於是他偽裝死去,好讓妻子嫁她所愛的人。當警察發現他實際上還活著時,他就真的自殺了。托爾斯泰的這個劇本裡沒有出現他晚年作品中的那種道德說教。這個劇本對人類的錯誤充滿仁愛和同情之心。

  老年托爾斯泰因強烈地感到他養尊處優的家庭生活和他所要過的生活——一種擺脫世俗物慾、獻身為他人服務的修道隱士的簡樸生活——之間的矛盾而痛苦。他意識到,他的狀況是對他所宣布的信仰的嘲笑。終於,日益惡化的家庭狀況迫使托爾斯泰在一個夜晚祕密離家出走,伴他同行的有他的醫生和小女兒亞歷山德拉,他希望找到一個能安靜地生活並和上帝更加接近的藏身之所。幾天以後,1120(舊曆117),他因肺炎在梁贊(Ryazan)省偏僻的阿斯塔波沃(Astapovo)火車站去世。




 


評價


對於托爾斯泰作為一位文學家所取得的傑出成就,評論家們從來很少提出疑問;他是公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托爾斯泰雖然從未因襲在他之前的俄國作家,卻可能受一些外國作家如盧騷、史坦恩、斯湯達爾及稍後薩克萊等(William Thackeray)的影響。


但對於他作為一位思想家的聲譽,人們卻從來沒有一致的看法。不過,托爾斯泰的道德和理智發展的兩重性已經被研究他的思想的現代學者們更加透徹地理解。當他孜孜不倦地探索真理時,他是竭力在一個知識不完備、人類不完美的世界上尋求絕對的真理。其結果是,他的不願妥協,他對於獲得徹底的理性解釋的強求,往往使他把理論推到荒謬的地步;許多人認為,他關於歷史、非暴力、教育和藝術的觀點,已經非常接近於這種荒謬的境地。但是只要系統地研究他的思想,就會發現它和19世紀自由主義的種種觀念的關係。他認為兩千年來的全部歷史,主要是由個人的道德進步和政府的道德敗壞構成的。托爾斯泰把他的信仰寄托在人們的道德進步上,認為它是對多數人普遍受少數人壓迫現象的決定性回答。他認為,與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決定論和採用暴力的階級鬥爭學說相反,促使人類達到無階級和無國家狀態的進步運動,有賴於每一個個人奉行至高無上的愛之法律,因而摒棄任何形式的暴力,透過這一切使自己在道德上日臻完善。儘管托爾斯泰把他的理性主義引向了極端,他在今日仍被公認為19世紀最有影響的道德主義者之一。

取材於      托爾斯泰大英百科全書。 20061017日取自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


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75492004.


 




托爾斯泰家園水墨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