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人民---俄國文學三巨人/普希金


俄羅斯文學的太陽、童話的珍寶 A. S. 普希金(A. S. Pushkin, 1799-1837


上帝的聲音向我召喚:
起來吧,先知!要聽,要看,
讓我把意志附在你的身上,
去吧,把海洋和大地通通走遍,
用我的真理把人心點燃。
                     
〈先知〉A.S.普希金,1826


俄國作家高爾基曾說普希金是「一切開端的開端」,意指俄國文化的許多傳統,皆肇始於普希金。


他是第一位以俄羅斯傳統故事元素為基石,寫出《金雞》、《金魚與魚夫》等故事,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大 人小孩們喜愛;他的情詩即始是二百年後的今日仍深深感動每個俄國人,朗朗上口;耗時七年完成的詩體 小說《葉甫根尼奧涅金》開俄羅斯寫實主義之先河,並被稱為十九世紀俄羅斯貴族生活的百科全書;他的政論詩頌揚自由主義思想,俄國十九世紀初最重要的十二月黨人革命志士,人人皆默默 背頌;他研究俄國歷史,歷史劇《鮑里斯郭多諾夫》思考人民在歷史中扮演的角色;敘事長詩《青銅騎士》描述彼得大帝所建立的俄羅斯帝國,是如此偉大、又如此可怕;透過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普希金對於農民暴動首領普加契夫的好感,以及對普通人民的同情表露無遺;《貝爾金小說集》中的〈驛站長〉則率先表現文人對「小人物」的同情。

伴隨普希金出現的是俄羅斯文學的黃金時代,以及他所創造出的文學光采和傳統,才有果戈里、屠格涅夫、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契訶夫等巨匠紛紛登上的文學舞台,並將俄國文學推向世界文壇。


我給自己建起了一座非手造的紀念碑,
人民走向那裡的小徑永遠不會荒蕪,
它將自己堅定不屈的頭顱高高昂起,
高過亞歷山大的石柱。
不,我絕不會死去,心活在神聖的豎琴中,
它將比我的骨灰活得更久,永不消亡,
只要在這個月照的世界上還有一個詩人,
我的名聲就會傳揚。
                                      
〈紀念碑〉, A.S.普希金,1836


普希金是「俄國現代文學的鋪路人」,是「俄國現代文學語言的創建者。」也是俄國文學後輩的啟蒙者。近兩世紀以來的俄國作家,都直言自己師承普希金;他的作品還以歌劇、話劇、音樂、電影、繪畫、雕塑等形式流傳。他的生日被定為「詩人節」,當天有許多民眾至他的雕像前獻花或吟誦他的詩歌。即使在普希金身後近兩百年後的今日,在俄羅斯人們的生活之中,他的身影從不曾遠離!


 




                                                                                                    普希金和其妻子岡察羅娃的銅像


普希金 Pushkin, Aleksandr (Sergeyevich) 小檔案

  俄國詩人、小說家和劇作家,公認為俄國最偉大的詩人和俄羅斯近代文學的奠基人。父親是俄國的古老貴族,外曾祖父原為阿比西尼亞(Abyssinia)的王子,被賣到君士坦丁堡當奴隸,後為彼得大帝收養。普希金自幼生長於文學氣息濃厚的家庭,學習法語、聽保姆講述俄國民間故事,並在父親的藏書室廣泛閱讀。1811年進入為貴族子弟辦的高等政法學校,並開始其文學生涯。早期詩作仿效浪漫派詩人巴丘什科夫(K. N. Batyushkov)和茹科夫斯基(V. A. Zhukovsky),以及1718世紀法國詩人的風格。


在政法學校時,他開始寫作浪漫主義詩歌《盧斯蘭與魯密拉》(Ruslan and Lyudmila,1820年出版),該詩以敘事風格寫成,採用了許多民間故事和傳說。
  
  1817年,普希金在聖彼得堡的外交部工作。他加入文學團體阿爾札馬斯社(Arzamas)和一個祕密的政治學會。在那些以手稿形式廣為流傳的政治詩和警句詩中,他使自己成為日後參加十二月黨人起義(1825)的人們思想和抱負的代言人,因而於1820年被亞歷山大一世流放南俄。他在那裡得到的種種印象,為他的一組浪漫主義敘事詩提供了素材。「南方組詩」包括《高加索的俘虜》(Kavkazski plennik,1882)、《強盜兄弟》(Bratya razboiniki,182118221827年出版)、《巴赫奇薩賴的噴泉》(Bakhchisaraysky fontan,182118231824年出版)等,提高了詩人的聲譽。他被讚譽為當時第一流的俄羅斯詩人和1820年代浪漫主義的、熱愛自由的一代的領袖。1823年他開始創作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 奧涅金》(Yevgeny Onegin,1831年完成;1833年出版)。這部小說展示了俄國生活的全貌,男主角奧涅金是一位對一切感到幻滅的懷疑論者,女主角達吉雅娜(Tatyana)是可愛的深情的俄國女性,他們都是當時社會環境所塑造出來的典型俄國人。整部作品類似拜倫的《唐璜》,但普希金拒絕拜倫式的主觀描寫,他以客觀的浪漫風格來處理作品,以俄國生活方式的精神而非異國情調來描繪他的主角。
  
  1824 -1825年普希金被押解到普斯科夫(Pskov)省他母親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Mikhaylovskoye),交地方當局監視。在這期間,他寫了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Boris Godunov,182418251831年出版),它是根據莎士比亞戲劇的「通俗化原則」寫成的,標誌著與法國戲劇的古典主義決裂。此外,還完成了《吉普賽人》(Tsygany,18241827年出版)、《努林伯爵》(Count Nulin,18251827年出版),並繼續創作《葉甫蓋尼奧涅金》。
  
  1826年新沙皇尼古拉一世准許普希金回到莫斯科,但沙皇要親自檢查他的作品。普希金回來後,個人自由仍受限制,行動仍受監視,而這時期的作品也很少得到評論界的理解。但是在這個時期他的創作才能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藝術境界煥然一新,18291836年間所寫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在俄國文學史上掀開新的一頁。1830年秋,他在波爾金諾(Boldino)度過了其整個藝術生涯中最不平凡的幾個月,寫出4部小型悲劇︰《貪心的騎士》(Skupoy rytsar)、《莫札特與莎萊莉》(Mozart i Salieri)、《石客》(Kamenny gost)和《瘟疫時期的宴會》(Pir vo vremya chumy),包括5則短篇散文小說的《別爾金小說集》(Povesti pokoynogo I. P. Belkina),描寫下階層日常生活的喜劇詩《科洛姆納的小屋》(Domik v Kolomne)及許多抒情詩、評論文章等。其《黑桃皇后》(Pikovaya Dama,1834)對杜思妥也夫斯基的作品影響很大。


1831年普希金和岡察羅娃(Natalya Nikolayevna Goncharova)結婚,定居聖彼得堡。妻子熱愛社交生活,使普希金非常痛苦。他的晚期作品以散文體居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關於普加喬夫起義(Pugachov Rebellion)的歷史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Kapitanskaya dochka,183318361836年出版)1837年普希金為了妻子而與人決鬥,結果身負重傷,數日後逝世。普希金生前即已被果戈里(Nikolay Vasilyevich Gogol)譽為偉大的民族詩人。他是俄國文學語言的創始者,奠定了俄國文學的基礎。他對俄國文化也有深遠影響,尤其是歌劇。他的創作富有崇高的思想,強調公民的責任,充滿肯定生活的精神,深信理智必能戰勝偏見,光明必能戰勝黑暗,人類的博愛必能戰勝奴役和壓迫,因而在全世界引起共鳴。他的作品被譯成世界所有主要的語言,不但最完滿地表達了俄國人民的意識,而且具有超越民族的力量。


資料選自      普希金。 (2006) 大英百科全書。 20061017日取自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 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61545


 




                                                                                       普希金畫像




改編成電影的普希金原著小說「上慰的女兒」




                                                                    普希金故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