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若提起黑珍珠蓮霧都會想到屏東,
但或許不知道它的真正產地在哪裡?
很多人一提到要吃新鮮的海鮮,尤其是南部人,
一定可能會想到屏東林邊鄉。
沒錯,
屏東縣林邊鄉不僅僅是吃海鮮美味料理的好所在,
同時也是黑珍珠蓮霧的故鄉呢。
不過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知道,
除了上述兩項特產之外,
林邊鄉還有一項很值得去造訪的去處喔,
那就是林邊鄉的歷史建築文物。
而這也是我在「鐵道旅遊‧幸福一百」的行程中,
抵達屏東縣林邊鄉最想要去的地方。
福記古厝
●「林邊鄉」歷史’小檔案
根據歷史記載,早在西元1637年,
荷蘭人在就在林邊「放索」的小村落設學校,教育當地的平埔族人。
林邊「放索社」的平埔族,原屬於西拉雅族的馬卡道支系,
三百多年來,歷經荷蘭人教化以及漢人治理,
早已被漢人同化,原有的歷史文化遺跡已經逐漸消失殆盡,
現今留在林邊的平埔族遺蹟,已經所剩無幾了。
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放索的「安瀾宮」裡,
廟裡的牆壁上,有著石刻:「約三百六十年前,
聖母娘娘來到此境,接前老祖之草廟,做護國佑民的工作」。
安瀾宮位於為豐作路東邊,也就是昔日的放索舊部落塭邊。
至於漢民族何時進入林邊開墾?得遲至清乾隆年間才有紀錄。
乾隆二十二年間,先民趙瓊勳,
由大陸福建省率領許多族人到此地定居,
經過數年的開拓經營,逐漸形成一個村落。
道光十年,因為和大陸展開貿易,因此促使農、商業發達,
逐漸發展成小鎮的規模,人口不斷增加之中。
民國三十九年地方自治正式實施,鄉長民選後,
溪洲村人士提出分鄉要求,
後於民國四十年三月一日經省政府核准,分成今林邊、南州兩鄉,
經過分鄉後,林邊鄉的財經力量也因此受到若干影響,
所幸林邊鄉有香蕉、稻米兩項作物維持該鄉的發展。
且在香蕉事業走下坡後,取而代之的是養鰻事業,
現在的林邊鄉,可以說到處都看得到養殖漁塭。
養殖事業的確是林邊鄉帶來不少的財富,
但由養殖業需要大量用水,
所以林邊鄉因為猛抽地下水的關係,
導致地層下陷,海水倒灌,
水質不但因此改變而不能飲用之外,
林邊鄉民也常常遭受淹水之苦。
不過,倒是近年來林邊鄉村民廣植蓮霧,果實碩大甜美,
並贏得了「黑珍珠」的美名。
這項事業,也同時帶來了林邊鄉另一次的繁榮與富足。
福記古厝
○「福記古厝」〈林邊鄉永樂村「鄭家古厝」〉
林邊鄉的「福記古厝」,
在屏東縣官方文書的正式名稱,應該稱為「鄭家古厝」,
但由於在所有林邊的古厝聚落哩,
在仁和村還有另一座「鄭家古厝」,為了有所區隔,
大家便跟著林邊鄉永樂村在地人的叫法,
約定成俗的以「福記古厝」作為稱呼。
「福記」是鄭家經營雜貨發跡的商號名稱,
有關此棟歷史建造的年代的資料並不是很統一,
在屏東縣文化局裡的的紀錄,為建造於明治34年(1901年),
而在永樂社區裡的資料卻寫的是光緒25年(1899年)。
不過,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福記古厝」,
在大正十五年(昭和元年,西元1926年),
曾經經過大幅度整修。
這可以從當時使用的建築結構、材料(水泥仿出挑簷廊),
裝飾表現(洗石子、彩磁面磚)的年代得到佐證。
永樂村的人口一直'是林邊鄉最大的村落,
約有四千餘人,佔了林邊鄉的五分之一強。
從「福記古厝」到長老教會教堂、千爺廟一帶,
舊地名稱叫做「新厝仔角」。
換句話就是說,當時「福記古厝」新居落成後,
地方上便是以此鄭家的新厝做為新的地標。
鄭家的「福記古厝」在民國90年之前(2001年)之前,
原本處於十分破落的狀態,右護龍屋頂已崩塌,
後來是在永樂社區協會與鄭家後代的共同協力下復建完成。
也由於此「老屋新生」為永樂社區注入了文化生機,
因此「福記古厝」也在2005年11月,
遊屏東縣文化局公告為「歷史建築」。
「福記古厝」整體素樸簡雅,為單進雙護龍帶門樓的三合院,
並磚木為主結構,以正廳為中心左右配置對稱,
正廳為七開間格局,以院牆圍成廣大內埕的合院。
「福記古厝」門樓門額上以「榮陽」堂號泥塑,
主要是為了彰顯鄭氏的家源,
左右牆堵以書畫、裙堵洗石子彩磁面磚裝飾,
屋頂起翹以螭龍剪貼為造型,
並以多樣的裝飾,豐富門樓正面的視覺。
正廳屋頂與後方均留有螭龍造型的落水口,
從這些建築手法裡,處處可以看得到見=昔日建築之巧思。
此外「福記古厝」高大的院牆,
不僅僅只是為了本身居家安全的考量而已,
其建築本身的高度也代表了地位象徵徵。
「福記古厝」地址:
屏東縣林邊鄉永樂村五鄰榮農路八號
永興家園
○竹林「永興家園」
竹林「永興家園」可以說是林邊鄉竹林村,
保存著阮氏宗親完最整日治時期建築之一。
此棟建築原為阮朝倫所有,另一建築則是阮朝堪的「純仁醫院」,
兩幢建物毗鄰而立,為林邊鄉當地特色景點。
永興家園大約有五分地的佔地,極為寬廣,是在日治時期建成,
由當時竹林村望族阮朝吉家族的成員阮朝昂先生所設計。
(當時任職高雄州建設局技正),
此棟建築完成後,經常有日本軍官來這裡造訪休息。
阮姓宗族是清朝雍正年間,
從大陸移墾來台灣的兩大聚落地區之一,
分佈於彰化縣和美鄉及林邊鄉竹林村,
日治時期位於竹林鄉的阮氏宗親「朝」字輩有許多人才,
對於當時的台灣各地有許多建樹,
像是高雄阮綜合醫院為阮朝英所創辦,
阮朝倫任為林邊第一任鄉長,
阮朝堪設立純仁醫院。
永興花園的建築獨具匠心,採歐洲新建築風格,
庭園造景、屋內擺設在在美不勝收,值得遊客一覽。
可惜的是線在此宅已經轉賣為私人產業。
竹林「永興家園」地址:
屏東縣林邊鄉竹林村往鎮安村文化旁
目前已轉賣 為私人財產
金良記古厝
○「金良記古厝」
「金良記古厝」為林邊昔日三大貿易商號中。
〈金記、中記、安記〉
「金記」的支部黃允良於昭和3年(1929年)所興建,
昔日林邊鄉人都習將黃允良所經營的商號「金良記」做為古厝的代稱。
「金良記」為傳統單進雙護龍三合院形制,
院牆設中央門樓,以磚木主體結構,
營造出閩洋折衷式的建築風格。
午外該股錯的中央門樓面係以洗石子裝飾,
目前左右門聯、對堵泥塑已經剝落,
左右對稱,產生一種平衡穩重的視覺效果。
山牆頂上立「天使」泥塑,左右望柱上有寶瓶裝飾,
樑枋上還題有詩詞,並與組右護龍山強的詩文相互對應。
內埕的山牆高度較正面低,以山形山牆表現。
「金良記」的正廳面寬五開間,
彩磁面磚、泥塑、線條均採對稱裝飾,
台度下則以仿石雕的「麒麟」立體泥塑,
而在柱身、窗樘邊框,以洗石子做成內縮框線紋,
襯托出堅固嚴謹的質感來。
左右護龍則各為三開間,格局與壁飾仍採對應關係,
右護龍則以「時鐘」串古錢,好像比月著時間即是金錢的意思。
其實此一建築,除了有著地層陷落的共同性問題外,
其內部破落凌亂外,就此而閑置荒廢,
坦白說實在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
「金良記古厝」 地址:
屏東縣林邊鄉林邊國小對面的巷子裡

金良記古厝
○三山國王廟〈忠福宮〉
林邊的忠福宮就是三山國王廟,
照理說,三山國王廟通常在客家聚落才會出現,
但是以說閩南話為主的林邊鄉,卻也出現三山國王廟,
此一現象還曾引起國內文史學家的論戰呢。
有人認為林邊忠福宮是閩南與客家先民集資興建,
也有人說是廣東陸惠一帶移居林邊的閩南先民創建….。
不過,不管本工到底是是何族人所興建的,
忠福宮內懸掛著的兩塊清朝同治與道光年的匾額,
分別是'「華嶽鍾靈」及「聲靈赫濯」,
倒是留存著著林邊望族中黃淑協和在地鄉親互動的事蹟。
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生日,
已經成為林邊最大的廟會活動歷史,
另外,林邊三山國王廟內,
留著國寶級壁畫大師潘麗水的作品,令人嘆為觀止。
從上述具體事實活動可以證明,
即使三山國王廟一直為客家人索崇敬的神祉,
但依然可以在閩南話為大宗的林邊鄉受到普遍的崇拜,
可見文化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三山國王廟〈忠福宮〉地址:
屏東縣林邊鄉林邊村忠孝路6號
三山國王廟 忠福宮